學達書庫 > 松本清張 > 日本的黑霧 | 上頁 下頁
七十九


  看到這種情況,東線的北朝鮮軍隊突然開始南下,從忠州攻向鹹昌的企圖就明顯了。針對這一局勢,美軍宣佈這一帶是決戰之地,而北朝鮮軍隊卻再度轉移,又從大田西面進行猛烈的炮擊,在第二天(二十日)佔領了大田。就在大田防禦戰中,前線司令官廸安少將失蹤了。,另一方面,沿西海岸南下的北朝鮮部隊顯示了驚人的速度,每天平均挺進三十公里。也就是說,十八日從大田戰線開拔,經過禮裡、全州、光州、順天、晉州,沿西海岸長驅南下。據說這比當年山下(山下奉文,太平洋戰爭期間侵略馬來亞的日軍司令官。——譯者注)兵團在馬來半島南下時的大運動戰的速度每天還要快上二十公里。

  這時人們才知道美軍原先把北朝鮮軍隊的實力估計得過低了。比方說,美軍在烏山地區戰敗時,路透社記者曾報道說:「北朝鮮軍隊善戰得出乎意外。」《紐約先驅論壇報》說:「如今可以看得很清楚,美國人把敵人的力量估計得過低了。在接連兩天的激烈戰鬥中,北朝鮮軍隊顯示出他們訓練有素,在炮火下也保持嚴格的紀律,而且有優秀的指揮員指揮。」華盛頓方面則評論說:「誰也沒有料到北朝鮮軍隊竟擁有這樣的軍事知識。」

  北朝鮮軍隊首先從西邊對最南端的晉州、馬山施加壓力。也就是說,北朝鮮軍隊從疲勞較少的中部戰線南下,突破秋風嶺、金泉,逼近洛東江西岸,以迂回西海岸的部隊,在七月三十一日攻下晉州,窺伺馬山,將匕首插向釜山的咽喉。

  美軍又把新增援的部隊全部投入馬山,用空軍、炮兵、坦克部隊的一切火力展開攤牌戰。

  北朝鮮軍隊看到晉州告急,就近從北面發動猛烈攻勢,孤立了大丘;攻擊大丘的部隊同時又試圖在倭館附近渡河。在這裡展開了渡河、被擊退、再渡河、又遭到反擊的幾十次激烈戰鬥。

  美軍出動了九十九架B—29型飛機,在方圓僅僅二十一哩的倭館戰線上進行密集轟炸,投下了五千枚炸彈。

  另一方面,北朝鮮軍隊在東部開始行動,攻陷景州,迫近蔚山。於是美軍方面放棄了整個洛東江第一線陣地,被追逼到太白山脈南麓最後的陣地上,全線只有二百多公里,形成眼看就要被趕到海裡去的局面。正在這時候,據說大家都把它比作第二個敦刻爾克(法國最北端、臨多維爾海峽的港口。一九四〇年夏,英法聯軍被納粹擊敗後,主力曾從這裡撤退。——譯者注)。

  但是從九月初起,美軍火力顯著加強,同時北朝鮮方面攻擊的威力也略微減弱了。美軍在東線上一點點推回去,給陷於孤立的大丘解了圍,逐漸扭轉了局勢。就在九月十五日,美軍在仁川登了陸。

  總之,戰爭開始時勢如破竹的北朝鮮軍隊,到了洛東江戰鬥快結束時被阻住了,形成雙方勢均力敵的對壘局面,最後出現了略微逆轉的徵兆。戰爭初期,北朝鮮軍隊的火力佔優勢,但是在遭到敵軍以更強大的火力反擊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後退。由於美軍在仁川登陸,北朝鮮軍隊拉得過長的補給線就處於被截斷的狀態了。

  七

  九月十五日,聯合國軍五萬人在一千架飛機的掩護下,利用大批日本的運輸人員,分乘艦艇三百艘在仁川登陸。在這樣龐大的兵力和物質力量面前,防守仁川的北朝鮮軍隊抵抗不住,終於敗退。登陸的美軍一路向漢城推進。

  《美國戰敗了》一書的作者若武要三寫道:

  「不過,在仁川登陸的戰役中,北朝鮮軍隊的防禦力量也太薄弱了。在隨後展開的漢城防禦戰中,他們卻顯示了極其頑強的抵抗力。因此,這就更不可思議了。對於這次北朝鮮軍隊防禦力量意外薄弱的原因,有必要更進一步加以探究。」

  據這位作者說,北朝鮮軍隊之所以薄弱,主要是由於它的野戰能力雖然強大,卻沒有陣地戰的經驗。在從事陣地戰所必需的準備——構築工事、編隊及運用戰術等方面異常薄弱。他認為打陣地戰需要與打野戰頗不相同的軍事知識和經驗。

  此外,正如金日成所回顧的,仁川防禦陣地上部署的盡是些「未經充分訓練的新兵」,這也是戰敗的原因之一。有人說,仁川登陸是「突然襲擊」,但是從戰局上看,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是誰都會料到的事。日清戰爭(指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的中日甲午戰爭。——譯者注)、日俄戰爭自不用說,追溯得更遠一些,就還有豐臣秀吉出兵朝鮮(豐臣秀吉(1536-1598),日本武將,曾於一五九二和一五九七年兩次侵略朝鮮。——譯者注),也都是在仁川登陸作戰,這已經是戰史上的常識,可以說「既不是什麼偉大的構思,也不是什麼天才的韜略」。應該指出的是,對於這樣明明白白的事態,北朝鮮軍隊竟毫無防禦和準備。而且還可以指出,在這期間,北朝鮮軍隊已完全失去了制空權。

  在聯合國軍的猛攻下,漢城終於失陷。另一方面,由於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北朝鮮軍隊從洛東江戰線開始全面大撤退。美韓軍隊從南方追擊,先鋒第八軍的第一騎兵師,同從仁川、漢城地區南下、與其呼應的第十軍在水原附近取得聯繫,於是形成了夾攻南線上的北朝鮮軍隊的局面。

  那末受到聯合國軍南北夾擊的北朝鮮大軍被堵截、殲滅了嗎?根本沒有。他們在美軍面前像一股輕煙似地消失了。

  「南線的北朝鮮軍隊是怎樣擺脫了聯合國軍追擊的呢?這是戰局中的一個謎。他們就像一股輕煙似地消失了,幾乎一夜之間就無影無蹤了。美軍偵察機在公路上沒有發現北朝鮮大軍移動的蹤跡,也沒有發現北朝鮮軍隊把大軍調往北線的活動。重大的問題是:這些攜帶著裝備的北朝鮮軍隊哪裡去了?」(美聯社記者懷特赫德)「北朝鮮軍隊究竟到何處去了?三十日晚上,美軍情報軍官拼命地在尋找這一重大難題的答案。在這四天當中,大部分北朝鮮軍隊一一約十萬人,至少是已從聯合國軍面前消失了。」(路透社記者巴蘭坦)

  十萬大軍在敵前消失——這在戰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可是這個謎的答案實際上是這樣的。

  這十萬士兵與其說是撤退了,不如說是近乎解散。例如,步兵部隊得到指示:在一個月或四十天這樣長的期限裡,到指定的地點去集合。他們把步槍和其他小型武器塗上厚厚的油膏,各自設法埋藏起來。埋藏地點只有埋藏的本人、或者頂多另外有個他最信賴的老百姓知道。這個老百姓以後大概可以利用這件武器從事遊擊鬥爭。就這樣,解除了武裝的士兵們,各自憑藉他們特有的驚人韌力和不屈不撓的意志,爬過一道道的山嶺,不眠不休,不吃不喝,朝著集合地點奔去。所以這與其說是撤退,不如說是近乎解散。而北朝鮮軍隊之所以沒有淪到解散的地步,正說明它同資本主義國家軍隊的不同之處。未能歸隊的人大概就在他們能到達的山上組成了遊擊隊。恐怕也有一些人在行軍的途中倒下了。無論如何,士兵必須在精神上得到老百姓的完全支持,士兵本人又得有堅定的政治覺悟才行。只有具備了這兩個因素,才有可能實行這樣的撤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