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曾憲梓傳 | 上頁 下頁
七八


  曾憲梓說:「祖國和家鄉是生我、養我、育我成長的地方,因此我有義務要永不停止地捐獻祖國和家鄉,而香港則是我創業和成就事業的地方,因此我應當用心回報社會,支持教育和公益事業,目前這種捐獻就是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

  一九九四年,曾憲梓的人生和事業再創高峰,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推選為常務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同意中山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把國際編號三三八八的小行星命名為「曾憲梓星」。

  對於國家和人民給予的榮譽,曾憲梓視作一種重任,他認真地說:「我一定全力以赴,這也是我回報祖國的好機會。」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我應當把有限的生命,盡可能多的投入到對國家、對人民有利的事業之中。」

  「祖國有恩於我,我必須終身回報祖國。只要金利來不破產,曾憲梓不死,我對祖國的回報就不會停止。」

  拳拳赤子之心,溢於言表。

  曾憲梓,一個將自己的軀體、靈魂、金錢、乃至生命與中國的繁榮昌盛、中國的前途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中國人,面對湧如潮水的八方評說,他寵辱不驚、但然面對,一個對中國忠實、精誠的心,從來沒有因此而後悔地搏動。

  只要需要,他隨時都可以勇敢地站出來。為了中國,曾憲梓早已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他自始至終、自動自覺、無私無怨、無悔無恨,從他那古銅色的皮膚裡、從他那耿直寬厚的胸膛上,似乎隨時都可以為他的祖國噴灑滿腔熱血、奉上一顆愛心。

  上帝創造了人,人創造了靈魂。

  在人類滾軸式前行的歷史中,靈與肉的發展始終存在著這樣鮮明、這樣生動、這樣可歌可泣的分野。

  應該說,在今天這樣一個功利社會裡,曾憲梓的這種驚天地、泣鬼神的高風亮節,是所有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共同的驕做。

  中國,響噹噹、亮堂堂的中國;不屈不撓有著龍的骨胳、龍的尊嚴的中國;正在以不可估量的凝聚力、走向崛起、走向騰飛的中國;應該為成功地擁有和培養出這樣傑出、這樣忠心的兒子而自豪。

  令人欣慰的,發自內心的、永遠的自豪。

  【第十九部分 燈火闌珊處】

  人生中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都值得為它勞動。
  ——安德魯·卡內基(美)

  一九九三年九月三十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消息:「內地畫家劉宇一的油畫作品《良宵》九月二十六日上午在香港公開拍賣,香港金利來集團主席曾憲梓以七百六十萬港市買下了這幅作品。這是歷年來中國畫家作品售價最高的一次。」

  「油畫《良宵》生動地描繪了毛澤東主席和數十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們與各族代表在皓月明媚、宮燈高懸的庭院中吟詩作畫。品茗傾談、歌舞昇平時情景。場面氣勢龐大,構圖飽滿和諧,人物細膩逼真,色彩華麗典雅,不僅是一幅藝術作品,還具有傳世的文學價值。……在上百名競投者中,有來自美國、日本、臺灣、瑞士等地的買家。」

  代表父親曾憲梓以一千萬港元的底價參加競投且志在必得的曾智明說:「父親在毛主席紀念堂曾經見過這幅畫,非常喜愛它,再三囑咐我一定要買下這幅油畫。」

  曾憲梓自謙不懂藝術,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多來自感性,不過他覺得《良宵》不僅具備歷史價值,更具備藝術價值。

  特別是一九九三年是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所以曾憲梓認為此際得到《良宵》更具有特別意義。

  曾憲梓說:「我是窮人,新中國成立後的土改時期,我學的第一首歌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現在祖國強大了,我們不能忘記創造新中國的巨人。」

  「我買下《良宵》,就是要將之收為傳家之寶,讓子子孫孫記住國家的創建者。我在家中,要求全家都學會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要愛祖國、愛香港。」

  曾憲梓此舉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想借花費八百三十六萬港元(含傭金)購買《良宵》、創下中國油畫在海外拍賣的最高記錄的機會,向海外表明中國油畫藝術不可忽略的寶貴價值,同時也表明自己對中國油畫藝術走向世界藝術寶庫的堅定信心。

  只要是祖國需要,曾憲梓必會義不容辭地奉獻。

  而且這種永不言倦的奉獻並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有時候更是從精神上、從中國人特別是來自于國內的中國人的人格尊嚴上得到具體地表現……不久前,香港舉辦慈善演唱會,曾憲梓作為應邀嘉賓,也參加了是次活動。

  本來他準備好在香港歌星劉德華演唱時,捐贈一百萬給香港慈善機構,但後來發現來自中國大陸的青年歌唱家毛阿敏演唱時居然無人捐款,且她本人也覺得很尷尬,所以當即決定馬上改捐。

  因為始終覺得自己是大陸的「同志」的曾憲梓認為,大陸人一定要為大陸人爭光,像毛阿敏這樣國家級的演員,自然有自己的榮譽、自己的地位。

  而且,他們到香港參加慈善義演本來是一件極為難得的事情,完全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待遇。

  在金錢之欲永無止境的香港,曾憲梓卻將錢財看得十分淡泊。

  作為戰後第一代實業家,擁有億萬資產的曾憲梓,在捉襟見肘的苦況中打下江山,雖然在他的祖國、他的家鄉需要他的時候,常常表現出令人驚歎的大手筆的捐贈,不過在他個人的生活上,卻依然克勤克儉,異常節剩香港的《東週刊》雜誌,曾經刊載了這樣一則消息:「領帶大王曾憲梓,生活以簡樸見稱,平日吃的是青菜、白飯,即使請客,消費也以四千元為限。他最愛吃街邊檔的腸粉。他慨歎沒嘗此美食已久,『罪魁禍首』竟然是《東方日報》的一位記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