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張學良傳 | 上頁 下頁
九七


  由這段往事,也不難看到,于先生對真正對國家民族有貢獻的人,以及對朋友,非常真誠、忠厚,而蔣氏對張、楊二將軍則一直是懷恨在心的。所以當初對蔣介石扣留張學良,不但不撤軍,反繼續向西推進,以重兵威脅西安這些嚴重的事態,西安軍民是強烈不滿的,認為蔣氏背約,因而曾多次派代表與南京政府進行交涉,發表了不少嚴正的談話和電文,如1月5日楊虎城會同東北軍、十七路軍眾高級將領在聯名向全國發出的通電中就再次血淚陳辭,正氣凜然,要求蔣氏恪守諾言。電雲:

  (銜略)客歲雙十二之舉,純出於愛國赤誠,毫無私意,迭經電達,計邀洞察。當蔣委員長在陝時,虎城等追隨張副司令之後,以《文電》所舉八項抗日救國主張,反復陳情,深荷虛懷采聽,允於返京後分別實行。張副司令暨虎城等,以為非全國一致抗日,決不足以救亡,而具備領導全國抗日之才德威望者,實唯我蔣委員長。何幸我蔣委員長熟審國勢,詳察輿情,對於張副司令暨虎城等所陳,不惟恕其冒瀆,且更采其萏蕘,此誠蔣委員長人格空前偉大的具體表徵,亦即我國民族復興之最大關鍵。凡我國人,均應公認張副司令只知愛國,純潔無他,苟可救亡,粉身何惜,爰于蔣委員長面允所請之後,親送入都,束身待罪,此種前史所無,世界僅有之偉舉,自足以表其心跡之光明,凡有血氣,能不感動!虎城等及所屬二十余萬士兵,無不以張副司令之心為心,但求能在蔣委員長領導之下,效死抗戰,為國家民族確盡一份對外之力量,則其他一切,均非所計,謂予不信,盡可求事實之證明。憶蔣委員長到京以後,曾令中央軍隊撤出潼關,而離陝之前,更有「有我在,決不任再起內戰」之語。我國苦內戰久矣,今得負責領袖出此一言,不獨張副司令及虎城等親聆之下,欽幸萬分,即我四萬萬五千萬同胞聞之,亦莫不額手稱幸,凡我袍澤尤應仰體領袖之意旨,而為一致對外之要求。乃正當蔣委員長休假返鄉,張副司令留京未返之際,中央軍匪未遵令東撤,反而大量西進,計有第六、第十、第二十三、第二十八、第七十九、第九十五、第六十、第十四、第一〇三、第八十三各師暨教導總隊等集結推進至潼關、華陰、華縣一帶,築壘佈陣,積極作作戰之形勢。更複時時截斷電話,始終阻礙通車,以致群情激憤,萬眾憂疑。是殆欲以武力造急性之內戰,而以封鎖作慢性之迫脅,虎城等之愚,誠不知具何居心?竟持何理由?國危至此,總不應再有箕豆之爭,固盡人皆知,苟有可以促成舉國一致,槍口對外之策,虎城等無不樂於聽命。若不聞土地主權之喪失幾何,西北軍民之真意如何,全國輿論之向背如何,而唯以同胞血汗金錢購得之武器,施於對內,自相殘殺,則虎城等欲求對內和平而不得,欲求對外抗戰而不能,亦唯有起而周旋,至死無悔。張副司令既領罪於都門,虎城等以救亡為職志,而中央煎迫不已,便不免於兵爭,則誰舉內戰之端,誰召亡國之禍,舉世自有公評,青史自有直筆也。血淚陳辭,非敢悚聽,舉國上下,幸鑒愚衷,遠錫教言,尤所企盼!

  楊虎城 於學忠
  孫蔚如 何柱國
  王以哲 董英斌
  繆激流 劉多荃
  同叩歌⑦

  ⑦申伯純:《西安事變紀實》,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

  為使張學良早日獲得自由,楊虎城等還曾直接致電蔣介石,一方面對他特赦張學良表示感戴,一方面也鄭重提出:「今張副司令雖已躬邀特典,尚未恢復公權,雖欲圖功,安由自效。」還說:「張副司令一日不歸,即西北軍民一日不安。」

  現在看來,將軍們為營救少帥,是費盡苦心的,也可說真正到了精誠所至的地步,但卻未能金石為開。他們雖為軍人,亦仍不免受到正統觀念的影響,有時也顯得有些書生氣,或者勿寧說是過於真誠和善良,也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以為蔣介石既然出面保釋,還算講點良心,大概真的會讓張學良返回西安了。

  實際上,他們還是想錯了,因為就蔣介石來說,這完全是一種權術,是礙於國內外輿論反對內戰的壓力,以及為穩定局勢而作出的和解姿態,怎麼可以信以為真呢?那時蔣介石對於重開戰端雖然不能不有所顧忌,但卻也不打算輕易撤兵,他實際是要繼續向西安施加壓力,並用虛偽的和談拖延時間,以觀動靜。在西安方面,自從張學良南京被扣後,局勢也一直是動盪不安的,在軍隊內部的突出表現就是和、戰之爭。東北軍中一部分積極支持張學良聯共抗日的少壯派,力主只要蔣介石不放張學良回來,就同南京決一死戰,西安與南京之間仍然是戰雲密佈,十分令人不安。這次倒是蔣介石先採取行動了:

  「蔣介石……於一月九日派與南京方面有聯繫的東北人士王化一、吳瀚濤攜親筆信飛往西安,進行和談試探。

  「王吳二人離京前,曾前往探視張學良。張學良認為戰爭可能一觸即發,抗日力量將因此而受到損失,感到非常痛心。他囑王、吳轉告楊虎城和東北軍高級將領,要鞏固東北軍內部的團結,鞏固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紅軍的團結,『只要能精誠團結,我就能回去,否則我回去也沒有用』。他除有親筆信分致楊虎城和東北軍將領外,並取出兩份遺矚交王、吳帶往西安,一致家屬,一致東北軍全體將士,表示如果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他將自殺以謝天下,以明夙志。

  「……十三日蔣介石(又)派米春霖攜甲、乙兩種方案飛往西安,要求西安方面擇一而行。兩案主要內容如下:

  甲案:東北軍移駐甘肅和陝西邠州以西的西蘭路上;

  十七路軍移駐涇、渭河以北地區;紅軍仍返陝北;中央軍進駐西安,沿隴海路潼關至咸陽段駐十二個團;陝西省政府主席仍委十七路軍方面的人充任。

  乙案:東北軍(包括甘肅的於學忠部)移駐安徽和淮海流域;十七路軍移駐甘肅;紅軍仍返陝北;中央軍進駐西安和關中地區;安徽省政府主席可委東北軍方面的人充任,甘肅省政府主席可委十七路軍方面的人充任。

  「米春霖並攜有張學良十二日在溪口所寫的致楊虎城和西安各將領一信,原文如下:

  『(銜略)弟今早同瑞峰(米春霖字)來溪口,為目前救此危局,勿為亂國計,商定辦法二則,請兄速下最大決心,使委座及弟易收陝甘之局。關於改組政府及對日問題,准我等可在三中全會提出,公開討論。關於兩案,盼兄等速即商討,下最後果斷,如有意見補充,盼虎城派人,更盼來一軍長。如兄等認此二案之一無問題,那就更好,盼即刻表示受命。委座告弟十六日為限。盼諸兄為國家、為西北、為東北,請詳計之。凡有利於國者,弟任何犧牲,在所不惜,盼勿專為我個人謀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