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劉伯承 | 上頁 下頁
九六


  康澤玩起鈔票來還真有絕的。他一面叫他的副司令郭勳祺親自督戰,命令部下死守;一面向部隊懸賞;凡堅守碉堡一天,每人發關金券200元,軍官依次加倍;並當場開箱分錢。同時康澤也做好了逃跑的準備,打算一旦守不住,就溜之大吉。

  下午4點,康澤絲毫沒有投降的意思,共軍不客氣了,對他的司令部發起了最後的攻擊。第六縱隊第十八旅、桐柏軍區第二十八旅以及陝南軍區第十二旅各一部密切協同,採用步兵突擊、工兵爆破和迫擊炮打平射相結合的辦法展開了猛攻。第十八旅第五十四團的一個爆破組,在炮火的掩護和兄弟部隊的配合下,利用民房接近了圍牆,把大門炸開一個大窟窿。霎時間,共軍像潮水一般湧了進去。國軍再也抵抗不住了,紛紛舉起雙手,繳械投降。這時,你就是給每人一箱子關金券也不頂用了……就這樣,經過半小時的激戰,共軍攻佔了康澤的老巢,抓到了副司令郭勳棋,還捉了不少俘虜。可奇怪的是,找遍了康澤的司令部和俘虜群,卻沒發現康澤。

  王近山司令員在攻城動員時就說過,不但要攻下襄陽,還要抓住康澤;如果把康澤放跑了,那戰役只算取得了一半勝利。指揮攻打康澤司令部的第十八旅第五十四團余輔坤團長一見沒找到康澤,便叫來二營的副教導員,對他說:「你馬上帶人去找到康澤!他飛不了!就是打死了,也要找到屍體!我們決不能讓他跑掉,再去殘害人民!」

  還真有板眼,副教導員東尋西找,找到了康澤的隨從副官傅起戎。經過再三地做工作,傅起戎才答應去找康澤……原來,康澤見司令部的大門被攻破,共軍戰士沖了進來,知道守不住了,便慌慌張張地化了裝,躲在樓頂一個被炸毀的小碉堡裡的死屍堆中裝死……這下子共軍又搜進來,康澤慌了神,一條腿不由自主地抽搐了一下。副教導員急忙說:「這兒有個活的。」幾個戰士連忙跑過去,把他拉了起來。識見這具活屍又矮又胖,滿是血污的臉上,一對鬼眼不停地眨著,上身穿一件士兵服,下身只著一條短褲,腳上也只有一隻襪子……副教導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覺得和照片上的康澤挺像,便大聲喝問:「你是不是康澤?」誰料想這傢伙一聽這話,趕緊又躺到地上裝死。旁邊的傅起戎低聲說:「就是他,他就是康澤。」戰士們一聽眼前這個躺在地上耍賴的傢伙就是康澤,心裡頭的氣就不打一處來,大家一擁而上,強拉硬拽地把康澤給拖了出去。

  康澤捉住了!襄陽解放了!這座被敵人蹂躪多年的古城。終於又回到了人民的懷抱。軍民上下無不興高采烈,全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康司令裝死,已經使國軍威風掃地。他的副司令郭勳祺又在危難時表演了一段小品。

  當郭副司令舉手投降的時候,首先聲明:「我是劉伯承將軍的老熟人,我服輸了,請帶我見伯承兄。」

  原來,郭某人是川軍的宿將,早年跟劉伯承有過交往,只是後來分道揚鑣了。據說,郭某人見到了劉伯承,並寒暄了往事,討論了日後的安排,並在解放大西南的統戰工作中作了貢獻,這是後話。

  劉伯承在襄樊戰役總結中指出:「攻城指導上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的鉗形突擊。」「此乃襄陽全勝的關鍵。」

  襄樊戰役既是劉伯承鉗形合圍攻勢的傑作,也標誌著逐鹿中原第二階段的結束、至此,人民解放軍在整個中原戰場殲敵野戰兵員達20萬以上,蔣介石軍隊的所謂中原重點防禦已處於土崩瓦解的地步。

  當同僚們走出襄陽的時候,劉伯承輕鬆而瀟灑地說:「蔣某人已經皈依基督教,這一回,他在十字架上死定了。」

  【30.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栗(裕)、譚(震林)五虎將,
  淮海大決戰,蔣總統如坐針氈,被迫掛冠而去……】

  時間:1987年春,某日。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某高等軍事學府教學大樓。

  人物:某外軍高級訪華小組。

  內容:投影屏幕上出現片名《淮海大戰》,接著,中國G教官隨著播放的教學片進行介紹和講解。

  不知是影片的內容深深吸引觀眾,還是G教官流利的英語令外國同行折服,全場鴉雀無聲。

  放映完畢,幾位外國軍官白皙的臉膛上均流露出驚訝的神色,紛紛議論說:

  「真不可理解,一次戰役殲滅掉555000兵力,相當於M國的全部陸軍!?」

  G教官放下教鞭,非常自信地點點頭。

  「老外」幾乎是同時讚歎道:「奇跡,戰爭史上的奇跡。」

  當然,這幾位先生還太年輕,也許還不清楚他們的父輩曾經支持過舊中國一個最腐敗的政府,曾出槍、出炮、出人試圖在中國製造「民主、自由、人權」的樣板。也許,他們的父輩曾在戰時派往中國,以「顧問」的頭銜活躍在「國軍」當中。也許,他們的父輩曾經描述過舊中國的「民主夢」、「發財夢」。也許……

  然而,這一切都成了歷史。一場大戰標誌著若干個具有時代意義的句號:

  是誰海大戰,使他們的父輩們清醒過來,不再公開支持蔣介石。

  是淮海大戰,使南京政府「關門停業」。第一次開不出薪水。

  是淮海大戰。使蔣介石先生第一次謙虛地表示「引退」。

  是淮海大戰,第一次開通「南京——臺北」的官道航班,以便達官貴人的撤退。

  誠如淮海戰役結束後的第4天,也就是1949年1月14日,毛澤東在關於時局的聲明中所精闢闡述那樣:「現在,人民解放軍無論在數量上士氣上和裝備上均優於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殘餘軍事力量。至此,中國人民才開始吐了一口氣。現在,情況已非常明顯,只要人民解放軍向著殘餘的國民黨軍再作若干次重大的攻擊,全部國民黨反動統治機構即將土崩瓦解,歸於消滅。」

  這是一幅十分壯觀的歷史畫面:

  背景:1948年秋。值此期間,正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三個年頭。在中原戰場獲得勝利的同時,東北戰場和山東戰場的人民解放大軍同樣以破竹之勢取得遼沈戰役、濟南戰役的輝煌勝利。這時,亞洲大陸上頭號大國的整個形勢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即國民黨和共產黨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換位性」的根本變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已佔有了優勢。

  單就中原戰場而言,蔣介石軍隊的劉峙、白崇禧兩個集團尚余75萬人馬,只能分踞徐州、武漢周圍,而且處於被動挨打,面臨覆一滅的地步,已經不能構成完整的戰線,更談不上和人民解放軍抗衡了。中原地區的人民武裝力量已經控制了津浦路以西,平漢路以東的蘇魯豫皖地區、大別山地區,以及平漢路上的鄭州以及往西的洛陽、南陽、襄樊、荊州等地區。蔣介石軍隊的兩條戰略交通要道,隴海路的潼關一徐州線,平漢路的鄭州一武漢線,已經被解放軍斬斷成若干段,基本處於癱瘓的狀態。

  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認為整個中原大戰的南線決戰時機已經成熟,果斷地決定中原野戰軍迅速東出徐(州)、蚌(埠),擺開與國民黨軍的決戰態勢。並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以鄧小平為書記統一指揮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一次大聯手。劉、陳、鄧、粟、譚「五虎將」第一次大聯手,即將演出世界戰爭史上最為壯美的「探戈」。戰地以徐州為中心,與蔣介石最大的戰略集團進行大規模的決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