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賀龍 | 上頁 下頁 |
四六 |
|
二、六軍團從桑植劉家坪出發,進行長征,共有一萬七千餘人。經過歷時一年,轉戰湘、黔、滇、康、川、青、甘、陝八省,在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時,全軍尚有一萬一千人。長征是一次不得已而為之的戰略退卻,各路紅軍都有很大損失。紅一方面軍僅湘江之戰,即由八萬六千人銳減到三萬人;紅四方面軍在南下川康中,由八萬人減到了四萬人。紅二、六軍團在萬里長征中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共減員約一萬數千人,但能一面戰鬥一面補充,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兵力。無怪乎毛澤東要說這是個「奇跡」。當然,這個奇跡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1936年11月30日,任弼時在《關於二、六軍團長征的總結與二方面軍發展前途及目前任務報告大綱》中總結說:「紅二方面軍所以能夠取得長征的勝利,是因為,廣大指戰員英勇果敢,艱苦奮鬥;發揚了指揮員的組織指揮能力和所有指戰員政治上的堅定性;正確地執行了黨中央及軍委的政治及軍事路線;全國紅軍革命力量的配合與廣大群眾的擁護。」這無疑是正確的。然而,長征是一場戰爭,一場在退卻中求生存的戰爭,這就和指揮戰爭的主要指揮員的「組織指揮能力」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不論是湘江之戰,還是南下川康,之所以損失巨大,無疑與戰爭指揮者的決策和用兵有關,因此,談論二、六軍團的「奇跡」,就無法避開擔任主要指揮員的賀龍的指揮藝術了。 一些經歷過長征的老同志,一談起長征來,都津津樂道于賀龍在長征中的三次「神來之筆」。 所謂「神來之筆」,指的是賀龍決策和用兵之神妙。第一次,是欲入貴州,而先進湘中;第二次,是到烏蒙山去打轉轉;第三次,是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 下面,就來擺一擺這三次「神來之筆」的「龍門陣」,看一看,「神」在何處? 1936年9月,蔣介石調集了他的嫡系、半摘系的中央軍和湘鄂兩省地方軍一百三十多個團,「圍剿」湘鄂川黔根據地。他們不採用通常使用的那種長驅直入、急進猛追的辦法,而改為逐段修築碉堡,交替穩步前進的堡壘戰術。他們日進三、五裡,邊築堡,邊推進,企圖逐步壓縮對紅二、六軍團的包圍,把長江以南唯一的一支主力紅軍消滅掉。 在敵人這種步步為營,處處築堡的進攻下,湘鄂川黔根據地的面積日益縮小,情況十分嚴峻。 10月中旬,中共湘鄂川黔邊省委和中革軍委分會在桑植劉家坪召開聯席會議,討論行動方針。會上擺出了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一是突圍轉移到黔東的石籲、鎮遠、黃平地區,在廣大無堡壘地帶與敵人周旋;二是突圍後,按照朱德、張國燾的電報,在蘇區附近活動。這裡有一點要寫明白。1935年7月至8月間,紅一、四方面軍會師以後,中共中央曾對電臺的配置作了調整。負責中革軍委與紅二、六軍團聯絡的電臺,殘往紅軍總部。二、六軍團因之與中央軍委失去了電報聯繫。在9月間,六軍團電臺突然收到了中革軍委電臺的聯絡信號。任弼時當即致電周恩來:「你們現在何處?久失聯絡,請來電對此間省委委員姓名說明,以證明我們的關係。」第二天,收到了朱德,張國燾共同簽署的回電:「二十九日來電收到,你們省委弼時同志書記,賀龍、夏曦、關向應,肖克、王震等委員。一、四方面軍6月在懋功會合行動,中央任國燾為總政委。」二、六軍團領導人還不知道,因為張國燾的分裂活動,中共中央已率一、三軍團北上。中革軍委電臺已在張國燾控制之中,所以,電訊聯絡恢復以後相當一段時間裡,二、六軍團發給中央的電報,包括關於部隊行動方針的請示報告,都未發到中央,而拍發到了朱德、張國燾這裡。 大家分析認為,敵人的一百三十個團已完成了對蘇區四周的封鎖。蘇區雖經一年多的建設,但地主武裝和土匪並未徹底消滅,群眾發動得也不充分,總的來說,後方是不鞏固的。蘇區面積不大,東有洞庭湖,北有長江,南為流水,漁水,西邊是大山區,不利於大兵團機動,而且,由於敵人的壓迫,本來不大的地區已愈來愈小,兵員、物資尤其是糧食的補充十分困難。紅一方面軍已渡江北上,四方面軍也退到了川康邊境,二、六軍團在長江以南是一支孤軍,在現地域內,根本無法粉碎敵人的「圍剿」,也不能按朱、張意見在蘇區周邊活動,因為,敵人進入蘇區後,便會逐段修築碉堡,然後,依託他們的碉堡陣地返回來「清剿」蘇區周邊地區。紅軍突圍後,如不遠去,必然陷入困境,因此,會議決定,主力移出蘇區,實行戰略轉移,突圍遠征,去貴州的石籲,鎮遠、黃平地區。 賀龍在劉家坪紅二軍團長征動員大會上講話說:「現在,我們二軍團已經有了三個師八個團,六軍團也建立了十六師,兩個軍團有一萬七千人,而且個個都是能征慣戰的好漢子。這比我們剛剛會師的時候,擴大了一倍多。蔣介石搞了一百三十個團來圍攻我們。他們修築碉堡,步步為營,我們活動的地盤越來越小。我們蘇區建設了一年多,人民群眾盡了最大努力,支援紅軍,可是,這裡山多,田少,加上敵人燒殺搶掠,那還能養得起我們兩萬人的紅軍?人要吃飯,馬要吃料,可是老天爺長不出那麼多糧食,所以,我們只能轉移到外線去,拋開這一大幫子烏龜殼子。外邊地方大著呢!我們可以行動自如呀!」 但是,要跳出這一百三十多個團的包圍,轉到黔東去,談何容易。怎麼辦呢?在軍分會會議上,任弼時讓賀龍拿個主意。賀龍想了想說: 「怎麼走?我們突圍之後直奔貴州?那樣,蔣介石圍攻我們的幾十萬大軍便會盯住我們不放。屁股後頭跟著十幾萬敵人,那可是很不舒服的嘍!你打又打不過,擺脫又擺脫不掉,我們就會處於被動局面之中,這不是好辦法步。」 大家認為賀龍的分析很有道理。關向應問道:「老賀,你有什麼辦法?」 賀龍沉默了一會,提出了他幾天來反夏考慮過的意見: 「我的意見,我們先到湘中去。那裡地區遼闊,物產豐富。到了那裡,一則可以補充物資,籌集款項,宣傳抗日;二則可以威脅長沙。我們到了湘中,敵人怕我們進攻長沙,就會調兵追到湘中,我們再拋開放人,轉入貴州,在敵人部署被打亂後的無計劃行動中,取得主動權。」 大家聽了,你一言我一句地議論起來了,最後,一致同意了賀龍的意見。 肖克說:「你這一步棋蠻鬼嘛!」 賀龍一笑,說:「兵不厭詐嘛!打仗就要有點兒機靈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