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徐向前 | 上頁 下頁
八〇


  四十多年後,徐向前在回顧山東抗日政權建設時,在《歷史的回顧》中寫道:

  「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我們建立政權,採取了兩種形式:

  一種是公開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這是基本的、主要的形式。

  我抗日根據地內或條件具備的地方,一律經民主選舉,產生我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的各級政權機構。雷厲風行,發號施令,行使職權。那時還不叫「三三制」,但各級政權機構中不光是共產黨員、工農和群眾代表,還包括進步人士、開明士紳、社會名流等。所以容易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穩定局面,堅持抗戰。

  山東是著名的齊魯之邦、孔孟之鄉,有重視文化的傳統,且不說交通發達的城鎮,就是窮鄉僻壤間,也不乏書香門第,差不多每個區鄉,都有舉人、秀才、教師、醫生等人物。還有些是從大城市跑來根據地抗日的作家、記者、學者、社會名流等。他們多數有愛國思想,擁護八路軍抗戰,在群眾中有一定影響,又有文化知識,參加各級政權機構,對我們有好處。

  魯中敵人大「掃蕩」時,相當一部分地區的國民黨政權塌台,縣太爺們逃得無影無蹤。一時之間,成了無政府的空白區。

  好得很!我們抓緊這個機會,快刀斬亂麻,在萊蕪、新泰、蒙陰、沂水、臨朐、東平、平陰、甯陽、泰安等縣,搞了一大片政權。那些國民黨縣、區鎮長大搖大擺地回來,沒有人買他們的帳,只得夾著尾巴溜掉。這類地區的政權建立工作粗糙些,形勢逼出來的,當然要做許多善後工作,逐步調理和鞏固。到1940年3月間,山東境內完整與不完整的民選縣政權有40多個;年底,發展到90多個縣政權及一個行政主任公署。山東省參議會亦宣告成立,由進步人士范明樞任議長。他是位德高望重的抗日「老壽星」,年近八旬,仍不辭辛勞,為抗日事業忙碌奔波。不久,還成立了黎玉任主任委員的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實際上行使山東省政府的職權。

  各級政權機構建立後,積極開展工作,創造新局面。在擴大兵員上,通過深入宣傳、擁軍優屬等活動,動員大批青壯年參加八路軍,形成了參軍、擁軍的熱潮。在統籌部隊給養上,實行按土地多少,合理負擔,統一征糧的辦法,部隊所需的糧食,一律由縣政府籌糧機構按計劃供應和調援,初步改變了過去「走到哪村吃哪村」的狀況。在土地政策上,貫徹減租減息、低利借貸,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組織農民搶種搶收,多打糧食,支援抗戰,改善生活。在財改上,取消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減輕人民負擔;按照累進稅原則,徵收必要的稅款;發行貨幣,抵制偽幣,流通金融,繁榮商業;開源節流,利用各地的資源,多辦些小型礦業、工廠、手工業生產,嚴禁貪污浪費。在地方武裝工作上,各縣均組織自衛團,發展區、鄉、村的自衛武裝力量,擔負站崗放哨、偵察敵情、清除漢奸、保衛政權、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等任務。這一系列工作。顯示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優越性,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另一種是建立「兩面政權」。這是在敵佔區或敵我雙方經常拉鋸的邊緣地帶,形成的一種秘密政權形式。

  這類政權,表面上是敵偽建立的,為敵人服務,而實際上卻被我們挖了牆角,變成八路軍的有效工具。例如,隨著我軍力量的壯大,聲威的提高,我們在魯南、魯中、魯西、膠東及膠濟鐵路沿線上,就逐步發展了不少基層「兩面政權」。一個村的村長,名義上是敵軍委任的,但被我們爭取過來,那裡就成了八路軍的「庇護所」和情報站。送情報,他給日本人送的是假的,給我們送的是真的。我們過鐵路,就像電影《平原遊擊隊》裡那樣,村長敲著鑼喊:「平安無事嘍!」迷惑敵人,掩護我軍安全通過。我們在村子裡吃住,他好好招待一番。臨走時,部隊才派人把他綁在樹上,敵人來了罵他為什麼不報告,他說:「你看,他們把我綁在樹上,我怎麼去報告呀!」就蒙混過去了。這也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中造就的一種能人,他們經過風雨,見過世面,不甘心當亡國奴,有套應付複雜局面的本領。當然,關鍵在於八路軍是真正抗日的,有實力,又有正確的政策,因而才能吸引他們,團結他們,改造他們,把他們從敵人營壘中分化出來,變成對抗日有用的力量。

  另外,還注意了發動群眾爭取民主,促使國民黨政權民主化。

  國民黨政權魚龍混雜,什麼人都有。有進步的,中間的,頑固的,也有漢奸、特務,五花八門,不一而足。我們的方針是,團結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盡力促使其進步化、民主化。在統一戰線的旗幟下,經常通過宣傳輿論、派人談判、召開憲政促進會等方式,要求國民黨的各級政府官員,從抗日大局出發,貫徹三民主義,實行減租減息,免除苛捐雜稅,改良人民生活,打擊和清除漢奸勢力。就是說,要他們多辦好事,少幹壞事。統一戰線的基礎力量,是人民群眾。民心不可侮。國民黨有些人士也懂得這一點。我們就發動群眾,對付他們,制約他們。1939年日軍對魯中大「掃蕩」前,國民黨頑固派把山東的所有群眾抗戰組織通通解散,以官辦「群眾團體」取而代之。這些「群眾團體」平時耀武揚威,搖旗呐喊,頗有點聲勢,但一到「掃蕩」來臨,便同國民黨官員一樣,夾著尾巴逃得不見蹤影。國民黨搞「官辦」,我們就搞「民辦」,在各地發動群眾,組織自己的抗日團體,什麼憲政促進會啦,婦女救國會啦,自衛團啦,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猛烈擴展,形成強大的洪流,壓迫國民黨政權傾聽群眾呼聲,不能為所欲為。在我根據地內,各種群眾團體是民主政權聯繫群眾的橋樑,八路軍的得力助手,對粉碎敵人的「掃蕩」,鞏固和擴展根據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黨中央和毛澤東根據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的鬥爭形勢,及時提出了鞏固華北根據地,重點發展魯蘇皖豫鄂五省敵後遊擊戰爭的戰略部署。針對山東人多槍多,發展潛力比較大的特點,要求山東把發展武裝力量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爭取在1940年內,將八路軍正規部隊和骨幹遊擊隊發展到15萬人槍,地方武裝達100萬以上,以便及時向華中推進。徐向前深知毛澤東的部署,為達此目標,他和朱瑞、羅榮桓、張經武、黎玉等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第一,抓部隊質量的提高。第一一五師是從山西進入山東的,大部分幹部是經過長征的紅軍戰士,在羅榮桓的率領下,軍政素質、管理教育、戰鬥作風等方面都繼承了紅軍的光榮傳統,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部隊。但由於新成份大量湧入,條件艱苦、戰鬥頻繁,也使部隊面臨如何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問題。山東縱隊是自力更生,土生土長發展起來的,部隊擴充快與幹部培養訓練跟不上的矛盾比較突出,在政治工作、党的建設、組織紀律等方面都有不盡人意之處。因此徐向前明確提出:「不論老部隊一一五師或新部隊山東縱隊,都必須提高質量,才能夠適應大發展的任務和要求。」

  第二,強化部隊的教育和訓練,徐向前本人是教書先生出身,深知教育的重要。他積極辦學校,辦教導隊,辦參謀培訓隊,辦幹部培訓班。從上到下層層辦學。還選調一批幹部到抗大山東分校深造,分別對在職的團以上幹部和營以下幹部提出學習的課題和規劃,把馬列主義基礎理論和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作為幹部的必學內容。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