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徐向前 | 上頁 下頁 |
七七 |
|
(一)儘快籌集大批糧食、衣物、款項,做好物資準備。 (二)向冀中學習,採取多挖路溝、設路障及破壞道路、空舍清野的方法,遲滯敵人。(三)分散作戰,靈活制敵。不要死守縣城和村落,而是依託廣大鄉村,分散遊擊,與敵周旋,會躲會藏會打;不打則已,打則必勝,晝伏夜襲,打了就走。(四)堅決鎮壓漢奸,警惕國民黨製造摩擦,防止新編雜色武裝倒戈等。會後,由行政主任公署下達緊急動員令,根據地軍民開始了緊張的反「掃蕩」的準備工作。 1938年11月中旬,侵華日軍已將主要進攻目標轉向共產黨領導的敵後遊擊戰爭,由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轉為戰略保守,開始實施「先控制平原,後進攻山地」的作戰方針,對冀南平原開始了第一次「掃蕩」。日軍集中組建不久的獨立第三混成旅、一一四旅團各一部及偽軍一部共約3700多人,分四路由石家莊、德州、邯鄲、邢臺出動,對冀南根據地中心南宮縣城實施合圍。徐向前首先指揮部隊掩護專署,縣區機關幹部轉移,主力化整為零,轉入鄉村與敵開展平原遊擊戰。徐向前和他的指揮部轉戰在南宮、威縣、清河交界地區,日軍情報機關發現後天天叫嚷「消滅八路軍,活捉徐向前」!可就是捕不到蹤影。「人山」保護著徐向前和他的部隊,「人山」阻擋著侵略軍的行動。歷時16天的反「掃蕩」鬥爭,軍民配合作戰28次,共殲敵600餘人。最後敵人狼狽地退回各自老巢。敵人「掃蕩」占去的大部分縣城,又回到了八路軍與人民政權的手中。 日軍經過一段喘息之後,1939年1月7日又對冀南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掃蕩」。日軍集中第十師團主力及第一一〇、十四、二十七、一一四師團各一部共3萬餘人,分11路從平漢、津浦東西兩線出動,矛頭直指冀南抗日根據地。狡猾的日軍針對八路軍、遊擊隊在平原作戰的特點,採取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法,向冀南中心區合圍,企圖將八路軍消滅于冀縣、南宮、威縣地帶,控制平原地區。形勢十分嚴峻。此時劉伯承、鄧小平正在南宮。他們共同研究,針對日偽夾擊的嚴重形勢和平原地便於敵人快速行動的特點,提出了「先潰後收拾」的作戰方針,即主動讓出一些主要縣城和據點,把敵人放進來,拖著敵人在大平原上轉圈子,經過一段時間後,將敵人拖得差不多了,再轉入反攻,一步一步地收拾局面。具體部署是:將第三八五旅、第三八六旅、青年抗日遊擊縱隊、東進縱隊、先遣縱隊等五個主要戰鬥集團,分散到各遊擊區,同地方武裝結合在一起,靈活機動地開展遊擊戰,尋機殲敵。 反「掃蕩」戰鬥打響了。在劉伯承、徐向前、鄧小平共同指揮下,八路軍先以一部兵力阻擊和伏擊進犯之敵,遲滯敵推進速度,拉開與敵決戰的架式。與此同時,另一部兵力對甯晉、廣平、肥鄉、高唐之敵進行突然襲擊,狠狠打擊了敵人的進攻勢頭。從隆平進攻邢家灣的日軍,在八路軍、遊擊隊的伏擊中驚魂喪膽,傷亡過百,三天只前進二十公里;平鄉日軍東犯廣宗、威縣,遭到八路軍、遊擊隊的阻擊、伏擊數次,半個月未能接近縣城。曲因日軍步騎兵100余人進佔安寨,被全部殲滅;進佔大楊莊的日軍還沒來得及慶祝「勝利」,就有200多人亡命黃泉。當敵人主力佔領南宮、冀縣、棗強等縣城後,八路軍立即轉移到敵人側後,津浦、平漢鐵路被八路軍破壞,炸火車、斷橋樑,交通被迫中斷;德州至臨清的水上交通也成了八路軍的打擊目標,日軍汽船被擊沉,30名敵人喪身魚腹;陳賡、王新亭第三八六旅在威縣香城固一帶設伏,「引蛇出洞」,2月1日,敵人進入了「口袋」,經八小時的激戰,殲滅200多敵人,繳獲汽車9輛,戰炮4門。日軍吃了大虧後,更加瘋狂,第二天上午,出動飛機2架,掩護70餘輛汽車,載敵2000餘人,對八路軍進行大舉反撲。陳賡、王新亭已率部安全轉移了。 敵人在南宮、巨鹿、威縣、廣宗等地進行「穿梭式」的「掃蕩」,反復拉過來再拉過去。面對這一情況,八路軍主力繼續留在這裡目標大,不利於「保存自己、殲滅敵人」,便主動轉入豫北,經南樂、清豐、濮陽,直至滑縣、湛縣一帶。而在冀南中心地區留下許多遊擊小組,打一槍換個地方,與敵人巧戰周旋。3月間,太行山區戰況吃緊,劉伯承、鄧小平率主力一部晝夜兼程,火速回去。冀南反「掃蕩」的重擔全部落到徐向前的肩上,他看準時機,帶一部兵力重新殺回南宮、威縣、清河地區,繼續堅持戰鬥。 春去夏來。冀南大地麥穗香,迎來了反「掃蕩」的重大勝利,經400多次的大小戰鬥,共殲滅日偽軍5000餘人。徐向前望著那翻滾的麥浪,更深深感到:平原的「人山」是真正的銅牆鐵壁! 老元帥在《歷史的回顧》中總結這段戰鬥歷程時,這樣寫道: 冀南的平原遊擊戰爭,有哪些特點呢? 首先,它不是在偏遠地區,而是在臨近敵人重要交通命脈的平原地區,堅持下來的。冀南根據地,北靠德石路,東西兩側緊鄰津浦路、平漢路,沿線的重要城鎮,均有敵重兵把守。敵人進攻根據地交通方便,合圍迅速,增兵容易,幾天之內,便可直搗我腹心地帶。在這種地區與敵作戰,無疑比偏遠的山區或平原困難得多。可是,五個月的反「掃蕩」經驗證明,我們不僅堅持了遊擊戰爭,而且逼得日軍走投無路,不得不返回老巢去。 這是因為,敵人雖有機動方便的條件,但兵力有限,不敷分配,占了縣城,控制不了鄉村;顧了前面,顧不了後面。我軍依託廣大鄉村,分散遊擊,與敵周旋,零敲碎打,避實擊虛,便能變被動為主動,弄得敵人疲於奔命,捉襟見肘。久而久之,敵人經不起兵員、物力的消耗,只得結束「掃蕩」,倉皇撤走,天下還是我們的。由此說明,平原遊擊戰爭大有文章可做,毛澤東同志關於發展平原遊擊戰爭的指示,是完全正確的。 其次,它是在充分發動群眾,建立「人山」的基礎上,堅持下來的。冀南平原人煙稠密,村鎮如網,雖然沒有崇山峻嶺,但八百萬人口,卻是難得的進行遊擊戰爭的依靠力量。群眾是真正的銅牆鐵壁。所以,我們一到冀南,就提出建立「人山」的思想,放手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團結一切抗日力量。 由於抗日戰爭的正義性,由於我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及八路軍的模範作用,加上日本侵略者實行極端野蠻的政策,激起人民無比的憤恨,因而短時間內,冀南的群眾便迅速發動起來,形成了真正的「人山」。各縣、區、村均建立起群眾性的抗日武裝,十八至四十五歲的男性幾乎普遍參加了自衛隊或遊擊小組。各種抗日群眾組織,迅猛擴展。僅南宮縣的農民協會、婦女救國會、工會、青年抗日先鋒隊等團體,即擁有數十萬會員。在反「掃蕩」中,群眾創造了挖地溝對付日軍的辦法。在廣大平原上挖了總長達萬里的道溝,既限制了日軍的機動能力,又利於我軍民隱蔽、轉移和伏擊敵人,充分證明了人民群眾的偉大智慧和力量。千難萬難,依靠群眾就不難,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是冀南平原遊擊戰爭勝利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