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周恩來傳 | 上頁 下頁


  一九二四年七月下旬,周恩來回國,九月初到廣州。這時正是商團叛亂的時候,革命軍擊潰商團軍,周恩來參加了臨時軍事指揮部的工作。隨後,他出任黃埔軍校教官,十一月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同時又是中共廣東區委常委兼軍事部部長。

  黃埔軍校區別於舊軍校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設有黨代表和政治部。軍校的一切命令,都必須由黨代表副署交校長執行,未經黨代表副署無效。政治部負責軍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政治部主任是黨代表的參謀長,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初期的政治部工作閑淡,形同虛設。在中國軍事史上具有開創意義的軍隊政治工作的建立,是由周恩來在黃埔軍校開始的。

  周恩來到職後,健全政治工作制度和建立日常的工作秩序,設立指導、編纂、秘書三股,選員任職,重新制定政治教育計劃,加授「社會進化史」、「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等課程,主要是講授中國怎樣受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中國的農工商各界怎樣受封建軍閥的壓迫以及解脫的途徑及辦法。他建立和健全共產黨與青年團組織,成立了中共黃埔軍校特別支部,發動党團員和進步青年開展工作。他提出了軍隊政治工作的方針、方法和目的,指出:「政治工作就是使軍閥軍隊漸漸覺悟,革命軍隊確實具有革命觀念」,「革命軍的行動要依著黨的政策」,以公開講演,找士兵個別談話等方式,「使官佐士兵及一切群眾曉得黨的理論、主義、政策」。周恩來平易近人,聯繫群眾,經常在軍校內的大榕樹下同學員們促膝談心。學員們思想覺悟迅速提高,軍校出現了生動活潑的局面。

  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畢業後,以他們為骨幹組建兩個教導團,每團約一千多人,編制采三三制。每連有九名軍官,一半左右是共產黨員。這支以共產黨員為核心的部隊,在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的歷次戰役中,成為革命軍中一支勁旅。這時,周恩來把平時的政治教育轉變為戰時政治工作,在實踐中逐步創立一套新型的軍隊政治工作。後來毛澤東說:「那時軍隊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這種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的,靠了這種制度使軍隊一新其耳目。一九二七年以後的紅軍以至今日的八路軍,是繼承了這種制度而加以發展的。」朱德也說:「研究党的軍史時,應當從這個老根上研究起。」

  周恩來解決了建立革命軍隊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關於建軍的宗旨與任務,他指出:孫中山設軍校是要建立「為人民所用之軍隊」,「軍隊之打仗是為人民而打的」。革命軍隊的任務,「是實現我們理論的先鋒」。關於軍隊和黨的關係,他指出:「革命軍是黨的軍隊,革命軍的行動要依著黨的政策」,革命軍隊「是為主義為黨國而奮鬥的」。關於政治思想工作,他指出:「部隊政工是革命的靈魂」。「我們做政治工作的使命,對於官長官佐要鞏固其革命觀念。對於士兵要使之有革命常識,所以我們要認識革命化、紀律化、統一化。就系統方面說,政治部是軍隊組織裡面的一部分,要輔助各部處的工作,以進行政治教育實施的目的。」對於軍隊同人民的關係,他指出:革命軍隊必須同人民緊密團結,革命軍「是為人民解除痛苦而來,但全恃本校軍隊,力量太小,若無人民援助,仍不足負重大責任」。

  周恩來還籌建了一支持種革命隊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這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第一支革命軍隊。後來,這支隊伍擴建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成為北伐軍的先鋒。

  一九二五年,革命軍進行了兩次東征,周恩來都是政治部的領導人。他規定了「不拉夫,不籌餉,不強佔民房,不用軍用券」等。東征軍紀律嚴明,雞犬不驚,當時曾有「莫走人家取門板,莫拆民房搬磚石,莫踏禾苗壞田產,莫打民間鴨和雞」的《愛民歌》。「革命軍所到之地,人民樂於貿易,自願幫助運輸並代作偵探工作,所以作戰順利,一戰而克服東江,此乃中國軍隊第一次戰時政治工作之成績。」

  在東征中,周恩來不僅取得了政治部工作的實踐經驗,而且有了軍事指揮、後方勤務和地方行政工作的實踐。

  第一次東征中,他參加了進攻淡水之役。淡水是一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城池,陳炯明部約四千人守城。蔣介石、周恩來等聽葉劍英彙報了敵情和作成方案,詳細商計了攻城計劃。二月十三日發起攻擊,周恩來和各級黨代表鼓勵學生軍奮勇戰鬥,協同粵軍第二師佔領了淡水。第二次東征中,周恩來參與指揮了攻打惠州城的戰役。在戰爭的關鍵時刻,他命令蔣先雲組織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幹的敢死隊強行登城。惠州攻克,取得了這次東征的決定性勝利。接著,他又與何應欽率第一師攻佔海豐,同陳炯明部近萬人決戰于華陽、河婆一帶,全殲敵中路主力。陳炯明殘部退入福建,東征軍入閩追殲,周恩來留在汕頭主持後方工作。東征勝利結束後,他受命行政主要職務。他幫助地方建立政黨、政權和工會、農會等組織,擴大了軍隊的群眾基礎。

  在兩次東征之間,廣州發生了著名的沙基慘案。六月二十三日,為了聲援「五卅」後上海工人的鬥爭,香港口廣州的罷工工人和廣州的工人、農民、士兵、學生十萬人遊行示威,經過沙面租界對岸的沙基村時,遭到英、法等國的武裝鎮壓,死五十餘人,重傷一百七十餘人。周恩來參加了群眾遊行隊伍,三個人一排行進,機關槍掃射過來,他兩邊的人都中彈身亡,他得以倖免。這是他回國後領導群眾鬥爭遇到的第一次險情。他總是勇於站在鬥爭的第一線。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周恩來離開廣東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組織部秘書和中央軍委委員,次年二月,任中共上海區委軍委書記。

  二月二十三日,中共中央、中共上海區委舉行聯席會議,決定成立特別委員會,由陳獨秀、羅亦農、趙世炎。何松林(汪壽華)、尹寬、彭述之、周恩來、肖子璋組成;並決定成立以周恩來為首的特別軍委,準備進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武裝起義發動時,周恩來擔任了總指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