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周恩來傳 | 上頁 下頁 |
一 |
|
【引言】 在法國巴黎,有一座名叫《他們締造了二十世紀》的牆。這是一幅面積達八百八十平方米的巨型壁畫,上面繪有二十世紀世界上已故的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等。其中有兩個中國人:毛澤東、周恩來。周恩來身穿西服,神采飛揚,炯炯有神的雙眼凝望著世界的東方,顯現出他對於祖國發展的無限期待。 【一、「欲重整山河,復興祖國」】 周恩來,字翔宇,別名少山、伍豪等,祖籍浙江省紹興,一八九八年三月五日(清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生於江蘇淮安。 淮安這個地方,文化發達,經濟繁華,既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故居,又有鴉片戰爭中抗英英雄關天培的祠堂。周恩來「少游江淮,縱覽名勝」,熱愛祖國的山河和歷史上的英豪,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他小時候讀章太炎發表在《國粹學報》上的文章,「當時雖然讀不大懂,卻啟發了我的愛國的民族思想」。他曾在林則徐寫給關天培祠的挽聯前默默哀悼。後來,一九三九年周恩來回紹興,談到團結抗戰時,還談到祠前的對聯,勉勵大家勿忘關天培的氣節。 周恩來的母親萬氏,精明強幹,周恩來從小就耳濡目染。他在不滿一周歲時過繼給了叔父。過繼母陳氏知識豐富,會詩文書畫,教周恩來認字誦詩,從小培育了他豐富的感情。「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等詩詞,和南宋梁紅玉在淮安抗擊金兵,西漢時淮安名將韓信乞食漂母到建立漢業;震撼全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等,薰陶著他幼小的心靈。他的乳母蔣氏,使他懂得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 在他不到十歲的時候,本來已經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墮入了清貧困苦的境地。兩個母親相繼死亡,父親為了生活而長年在外謀事,幼小的周恩來不得不去富戶叩門借債,或是送衣物進當鋪典押。 國仇家難,從小教育了周恩來。 一九一〇年春天,十二歲的周恩來隨三堂伯周貽謙到奉天(今遼寧省),進銀川(今鐵嶺)銀岡書院讀書,半年後,轉入瀋陽東關模範兩等小學堂。這一年,日本軍國主義正式吞併中國的鄰邦朝鮮。在東北當年日俄戰爭的戰場上,留下過少年周恩來的足跡。「憶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戰兮心酸。」一次,校長在課堂上問大家為什麼讀書時,周恩來慷慨答道:「為了中華之崛起!」 這一誓言,此後貫徹在他的一生中,滲透在他的各項活動中。他是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後來自覺參加革命的。 一九一三年春天,周恩來身穿一件褪色的藍布長衫,來到天津,入南開學校讀書。天津舊稱天津衛,是捍衛中國京都的門戶,一八六〇年被迫開埠,九個帝國主義國家在這裡有租界,成為一個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南開學校是一所仿照歐美方式開辦的私立學校,當時是比較先進的。他在這裡上了四年學,汲取了近代教育的各方面的知識,這對他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參加發起組織敬業樂群會,編輯《敬業》、《校風》刊物,發表小說、文章;參加新劇團;當選學校演講會副會長、江浙同學會會長;參加天津各界群眾舉行的救國儲金募款大會;參加全校演說比賽;等等。在這些活動中,反映出青年周恩來的憂國愛國之思。他在文章中說:「處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髮千鈞之際,東鄰同種,忽逞野心,噩耗傳來,舉國騷然,咸思一戰,以為背城借一之舉,破釜沉舟之計。」他在詩中說:「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蹤」。他針對日本提出的亡我中國的「二十一條」條約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弱冠請纓,聞雞起舞,吾甚望國人上勿負是期也。」他同情窮苦人民,「則思推己及人,視天下饑如己饑,溺如己溺」。他注重鍛煉身體,要改變「東亞病夫」的面貌。就是他參加演出話劇,也是為喚醒人民,「欲重整河山,復興祖國」。 一九一七年夏,周恩來中學畢業,籌劃去日本考官費留學。他給同學贈言說:「願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這表明了他的一貫志願。但是,怎樣才能使中華騰飛?當時,教育救國說,實業救國說,甚至軍國主義救國說,彌漫塵上。周恩來是一個扎實、謹慎的青年,他需要認真考察一番。 當時的日本,明治維新後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既有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繁華世界,更有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饑餓和失業大軍,軍國主義分子叫囂著要侵略中國。看到這樣的現實,周恩來拋棄了軍國主義可以救中國的想法。他處於彷徨、苦悶之中,在給人寫的信中說過:「家國恨,天下事,不堪一提!極目神州,愴懷已達極點!」「苦吾民矣,為之奈何!」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了。周恩來在日本報紙上看到一些關於十月革命的介紹,以極大熱情關注俄國革命的發展。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閱讀了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神髓》、約翰·裡德的《震動環球的十日》、界利彥創辦的《新社會》雜誌等,尤其是日本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河上肇的著作如《貧乏物語》和由他創辦的《社會問題研究》,給了周恩來深刻的印象。科學社會主義影響著周恩來的思想,周恩來的思想開始變化,正如他在詩句中所說:「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姣妍。」 周恩來決定「返國圖他興」。他於一九一九年四月回到中國,接著就投入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