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德傳 | 上頁 下頁 |
一九〇 |
|
第二天,他到了河南安陽。安陽地區災情之嚴重也是多年未遇的。洪水自衛河、漳河湧來,有七個縣、六千余村莊被水包圍,一千多個村莊被淹沒,八十七萬人急待救援。朱德在當地強調:救災要堅持自力更生的方針。要注意發展副業生產。接著,他又先後到河南新鄉、鄭州、開封、商丘,江蘇徐州,安徽宿縣、蚌埠、合肥,山東濟寧、泰安、濟南、德州,河北滄州等地瞭解抗洪救災情況。朱德對中共新鄉地委負責人說:鹽鹼地可以植桑,種水果,不一定種糧食。 他對中共開封地委和開封市委負責人說:開封是交通要道,直通安徽、山東。在救災中,要恢復過去的經濟渠道,現在很需要小商販,供銷社也要活躍起來,去溝通城鄉物資交流,收購農副產品。他對中共蚌埠市委負責人說:在救災中,對長途販運要放寬一些,還可以有組織地去搞。他對中共安徽省委負責人說,「國家、集體、個人的關係要調整好,農民有家底很重要。生產穩定了,幹部團結了,就能取得群眾的信任。」回北京後,朱德在十月二十九日寫信給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反映五省抗洪救災的情況。信中說:經過兩個多月緊張的抗洪救災工作,災民已經初步安定下來。目前災區的主要困難是群眾的口糧不足,藥品缺乏,特別是奎寧奇缺。受災各省都希望能從鄰省的非災區調這一些于菜支援交區,衛生部能調拔一批藥品供應災區。為了幫助災區儘快克服困難,應當加強災區的供銷社工作。供銷社應當為災區的副業生產積極組織原料的供應和產品的收購,幫助災區同外地掛鉤搭線,組織物資交流,並向缺少資金的杜隊發放貸款。經過幾年的調整,到一九六三年上半年全國經濟形勢開始全面好轉。這時,一些幹部中急躁情緒又開始抬頭。朱德既看到經濟形勢有好轉的一面,也看到仍有困難的一面。 一九六四年一月四日至四月六日,這位七十七歲的老人,又在近一百天的時間裡行程萬里,連續視察了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十三個盛市、自治區。他每到一地,都注意從各地的不同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地提出具體的指導意見。視察上海後,他在一月十七日致電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說:現在上海市基本上成為一個生產門類比較完整、物質基礎比較好和技術力量比較強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今後應該更加充分地發揮這個基地的作用。在福建,他向省委負責人指出:福建臨海,你們要多注意海外的事情,有幾百萬人在海外,要努力做好海外的工作。 在江西,他對省委第一書記楊尚奎說:現在群眾搞多種經營的勁頭比幹部大,幹部應該來一個大轉變,大抓一下多種經營。三月十四日,他在慶祝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六周年大會上講話說:廣西這塊地方是亞熱帶,是全國少有的好地方。不僅發展農業大有可為,而且發展林、牧、副、漁業也大有可為。礦產資源也很豐富,地下的許多寶藏還沒有開發出來,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十分優越的條件。四月二十三日,朱德給中央和毛澤東寫了外出視察報告,在談到當前形勢時說:「當前,不論農村還是城市的政治形勢和經濟形勢都很好。」但是,「困難還是存在的。當前農業生產包括經濟作物和多種經營,還沒有全面恢復和發展起來。一些老災區要全面恢復農業生產,還要做很大的努力,還需要一段時間。現在這些地方農民的生活水平還很低。」 這時,在「階級鬥爭,一抓就靈」的「左」的思想指導下,部分農村和少數城市基層開展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不少基層幹部受到不應有的打擊。在《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通常稱為二十三條)中,又錯誤地提出了運動的重點是整所謂「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在意識形態領域內,也對一些文藝作品、學術觀點和文藝界、學術界的一些代表人物進行了錯誤的、過火的政治批判。國內的政治空氣越來越緊張。但是,朱德仍把他的主要注意力放在經濟工作上。一九六四年六月至八月,他又赴內蒙和東北三省視察,調查瞭解國民經濟恢復情況。 十二月十五日起,中共中央召開全國工作會議,討論「二十三條」。二十七日,朱德在會上發言,他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說:對農村的基層組織要一分為二,有好的,也有壞的。從點上摸的情況來看,當權派好的不多。應該說還是好的多。有些同志看到各方面的問題很多就急躁起來。思想改造是長期的,該審判的人還是按法律辦事,要少殺人,把工作做細一點,把壞人當人來改造,把他們改造成為好人,這樣才好。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一日,中央政治局討論調整一九六五年國家預算問題時,朱德在會上提出:「供銷社要到農村去換東西,不拿票子把農村的東西收起來,是最大的損失。」「要合理合法地把生意做活,生意做活了,財富就有了。農民手裡有了錢,就可以購買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朱德的意見,得到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和李先念等人的贊同。十二月三十日,朱德在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講話時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過去我們是學習蘇聯的經驗,現在我們要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已經持續了幾年並取得了一定成效的經濟調整工作,被這嘲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所打斷。朱德在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一些正確主張和意見,也被視為「右傾」而受到錯誤的批判。 朱德有一個業餘愛好,那就是種養蘭花。蘭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活中歷來被看作堅貞高潔的象徵。朱德在一九六二年初參觀北京中山公園蘭花展覽後,曾經寫了一首詩讚頌蘭花的這種品格:幽蘭吐秀喬林下,仍自盤根眾草傍。 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 朱德一向喜愛蘭花。建國後,他年事已高,種養和欣賞蘭花便成為他很少的業餘閒暇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他不僅有豐富的養蘭經驗,對蘭花的鑒賞也有較高的水平。他以蘭會友,結交了不少蘭友,其中有蘭花專家、工程師、技術工人、寺院和尚和業餘蘭花愛好者。 廣州華南熱帶植物園養蘭女工程師程式君回憶同朱德的交往時說:「朱總每次來,都很隨便,同我們以蘭友相交。他到蘭圃參觀時,也把我們帶去,藉以交流經驗。當他瞭解到我們植物園經費和人員都不足時,便對我們說:『我們交個朋友,我把北京的地址留給你,你在工作中遇到什麼問題,隨時給我寫信,我盡力幫助解決。』他的和藹慈祥和親切關懷,使我終生難忘。」北京中山公園內有許多名貴蘭花是朱德贈送的。當公園建立「蘭室」時,想請他題字,朱德欣然答應下來。幾天後,他非常認真地寫了幾幅字讓公園挑眩朱德對公園「蘭室」的建設抱著很大的希望,叮囑他們:「作為國家的珍貴財富,要好好保護這些蘭花。」 朱德養蘭花,還著眼於推廣繁殖,供人民群眾觀賞。解放前,蘭花可以說是只供有錢人玩賞的。一些名貴品種,一般百姓更難以見到。朱德曾經說:「蘭花不能象過去那樣只供少數人玩賞,要逐步走入尋常百姓家。」一九六二年七千人大會期間,他對南方一些省的代表談了要重視種植蘭花的問題。「他說,這既可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又可組織出口,賺取外匯,為國家積累建設資金。」朱德廣交的蘭友中還有一些外國朋友。北京中山公園的虞佩珍工程師講了一個「花為媒」的故事:六十年代初期,日本知名人士松村謙三作為友好使者來到中國訪問。他和朱德對蘭花有著共同的愛好,在訪問期間曾到中山公園蘭室觀賞,他向公園點名要了四個蘭花名種,不久又回贈了幾個日本品種的蘭花,以花為媒促進了兩國人民的友誼。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國家的正常秩序完全被打亂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遭到嚴重破壞。從一九六六年七月七日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行第三十三次會議後,在長達八年零六個月的時間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再也沒有舉行過一次會議。連朱德種養蘭花,也有人在中南海貼大字報說這是「資產階級情調」。朱德看到後,只是很平靜地對康克清說:「種蘭草有這個事」。「種蘭草一可以美化環境;二可以調劑老人的業餘生活;三可以出口為國家掙外匯。」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