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德傳 | 上頁 下頁 |
一四八 |
|
軍委機關有一個高級參謀室,成員大多是原國民黨部隊的高級將領,後來到延安投身革命,很多人歷史複雜,人們自然把眼睛盯上了他們。有一個高級參謀名叫白天,曾在國民黨部隊中擔任過參謀長,更是引人注目。有人懷疑他是混進來的軍統特務,提出要批鬥他。朱德派人瞭解白天的全部歷史,認為這種懷疑沒有根據,不同意進行批鬥。他指示高參室的領導人一定要好好掌握黨的政策,不能亂來。這時,幾個高參精神上都感到壓力很大,對寫自傳更是顧慮重重。朱德找他們談心,勉勵他們消除顧慮,實事求是地向党交心。受到一部分人嚴重懷疑的那個白天,不僅思想負擔很重,而且也感到很委屈,寫了三首詩貼在自己住的窯洞門口,表示自己投靠共產黨是為了革命,不是為了當官,也不是特務。朱德看後,和了他三首詩,表示歡迎他投身革命。白天看到朱德信任他,關懷他,原有的顧慮和委屈情緒就消除了大半,重新調動起工作積極性。別人看到朱總司令對白天採取這種態度,也不再提批鬥的事了。 據有的老同志回憶,由於朱德的領導,在當時「搶救運動」盛極一時的情況下,軍委機關的「搶救運動」只搞了一個晚上。隨著整風運動的深入,朱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發言中點名批判王明在抗戰以來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他說:抗戰以後的王明路線表現在幾個問題上,如不要領導權、投降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一大堆統一等等。 只要誰放手發展自己的力量,他就說你破壞統一戰線,我有些不高興。他不要政權,忽視八路軍,忽視遊擊戰爭,對自己看不起,不瞭解中國革命的特點就是靠遊擊戰爭來發展自己的力量。相反,他對蔣介石看得起,把他看得又大又好,說成是「中國唯一」、「雄才大略」。對小黨派他也看不起,這樣就把統一戰線統光了。在黨內,王明目無中央,以代表國際來指揮中央自居,對書記處鬧獨立性,在黨內關係上採取一打一拉的手法。「總之,對外一切服從,對內獨立自主。」在群眾工作方面則硬搬西歐的一套。朱德尖銳地指出:「我們的革命家務,他也沒有出過力。搞掉革命的家務,當然不傷心。結果只有跑到大資產階級營壘去,可惜蔣介石太蠢了,不要他!」 朱德還把抗戰初期的王明同陳獨秀相比較,指出:他們的相同點是:第一,不要領導權,不要武裝,把革命領導權送給資產階級;第二,看不見自己的力量,而把資產階級的力量看得太大;第三,看不起遊擊戰爭;第四,就是怕統一戰線破裂;第五,對資產階級不要批評、不要鬥爭,只要團結。 王明和陳獨秀的不同之處在於:第一,有共產國際做招牌,穿上馬列主義的外衣把人嚇住了;第二,新陳獨秀主義是法西斯時代的產物,有法西斯的色彩。接著,中共中央領導廣大黨員幹部全面地深入研究了王明的機會主義錯誤。在此基礎上,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七次全體會議在延安召開。 這次會議進行了十一個月,深入地討論黨的歷史問題和路線、政策問題,分清是非,統一認識,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個重要文件,為中共七大的勝利召開作了極重要的準備。 在中共六屆七中全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了四項決議:(一)全會以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朱德、周恩來五人為主席團,毛澤東為中央主席和主席團主席;(二)全會的任務是準備七大及處理日常工作,全會期間,書記處和政治局停止工作(由主席團代行它們的職權);(三)同意毛澤東所提出的關於黨內歷史問題的六項意見;(四)七大議事日程。在整風運動進行的這個時期內,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極大變化:法西斯德國在同盟國軍隊的強大反攻中節節敗退,已陷入困境;在太平洋戰場上,盟軍也取得很大勝利,日軍的敗象已日益明顯;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兵力嚴重不足,而各抗日根據地軍民渡過抗戰中最困難的時期後,力量更加壯大,普遍展開了攻勢作戰。抗日戰爭的勝利已經不遠了。朱德密切注視著形勢的發展,進行指導,號召八路軍、新四軍積極準備反攻。他說:仗打了七、八年了,世界上和我們一起打仗的同盟國越來越多。我們的部隊很勇敢,再加上技術,就能天下無敵,要積極準備反攻,把八路軍、新四軍造成最模範的軍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美國同中國共產黨的關係這時也有所改善。當時擔任中、英緬戰區參謀長和美軍司令的約瑟夫·華倫·史迪威將軍和在中國的謝偉思等一批正直的美國外交官,對蔣介石政府的腐敗、無能不滿,認為中共是抗日的新的政治力量。為了在中國戰場上對日軍發動反攻,他們主張同中共領導的軍隊合作。 當時到延安採訪的外國記者很多。一九四四年夏天,美軍觀察小組又來到延安進一步瞭解情況,溝通聯繫。這個觀察小組曾派人到朱德領導的軍委高參室和作戰部幫助做技術工作。有一個美軍中士描圖員是大學生,天天前來幫助標圖。在工作中,他瞭解到朱德的許多革命事蹟,非常欽佩。當他將要離開延安時,提出希望能得到一張朱德的照片。軍委機關工作人員向朱德彙報後,朱德滿足了他這個要求,還送給他一塊當地自織的絨布,使這位中士非常高興。其他到延安採訪或工作過的國際友人,對朱德也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英國記者根瑟·斯坦因寫道:「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將軍,兵士們敬愛那個六十歲的老農民,象父親一樣。他寬闊的面孔煥發著一種不可抗拒的熱烈與樂觀,他有力的握手喚起人們的信心。 我所發現的,隨處都自發表現出來的士兵與人民的愛戴和信賴中,他同毛澤東實際上是同等的。 朱德和毛澤東一樣,穿著沒有徽章而對於各階級都同樣的軍裝,各處走著,不帶衛兵或秘書。」愛潑斯坦談到對朱德的印象時說:「五十八歲的朱德是一位和藹可親的人,滿頭濃密的黑頭發,面部寬闊,兩眼炯炯有神。他身材健壯,步履穩健,他的直率使見到他的人一下想起了亞布拉罕·林肯的主要特徵。從他的外表一點都看不出他是一個勇猛善戰的指揮員和身經百戰的戰略家。相反,他看上去象一位普通的父親,在於完一天艱苦而又個人滿意的工作之後,回到家中,解開鈕扣斜靠在椅子上休息,談起話來面帶安詳的微笑,充滿成熟而叉淳樸的智慧。這種智慧來自他長期熟悉的生活,並己與他自身融為一體。」美國記者約翰·羅德裡克寫道:「我首次拜會朱德,是一九四五年在中國西北的延安。作為共產主義軍隊的總司令,他在『棗園』的生活是極之儉樸的。他當時約六十歲.就好象一位慈樣的祖父一樣,他親切的臉孔,時常掛著笑容,使最懷批評性的訪客也會消除敵意和顧慮。 在那個年代裡,他成為共產主義中國的發言人,接待外國記者、來訪的外交官和幾乎所有到延安去的人,而且都是持之以同等的幽默感和耐性。當他笑的時候、向朋友遞香煙的時候,表現出來的禮貌,都使人感到一陣陣溫暖,冒出很強的感染力。」以上幾個外國人對朱德的印象很相似,反映了朱德的特點。可是,不久史迪威同蔣介石的矛盾尖銳起來。在蔣介石的堅持下,美國政府宣佈召回史迪威,改派赫爾利為美國總統特使前來中國,並且很快就全力支持蔣介石。 隨後,美國駐延安的觀察小組成員謝偉恩等也被召回國。史迪威在離開中國前,給朱德寫了一封信,全文如下:「親愛的朱德將軍:由於我已被解除在中國戰區的職務,我謹向您,共產黨武裝部隊首腦,為我們今後不能在對日作戰中同您合作深表遺憾。您在對我們共同的敵人作戰中發展了卓越的部隊,我曾期望與您聯合作戰,但現在此事已成泡影。祝您戰鬥順利並取得勝利。我謹向您致意。 真摯的J·W·史迪威美國將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