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德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六


  因此,他必須分別準備兩種對部隊和民眾動員的工作綱領。四月十日,南路日軍先頭部隊進佔沁源、虒亭、襄垣一線,即將向北發動進攻。八路軍總部從沁縣小東嶺移駐武鄉馬牧村。這一天,朱、彭向東路軍友軍將領發出《粉碎日軍圍攻的戰役戰術指示》,考慮到友軍不善於打遊擊戰和運動戰,所以指示比較具體,要求他們:「應乘其進攻我軍時,採取靈活的、運動的遊擊戰術,在敵未進入利害循環變換線時,采內線作戰姿勢,以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其一路,余路箝制之。如已進入我利害變換線內,則應由間隙中轉入外線,襲擊敵側後,仍以各個擊破之。」「敵之任何一股前進時,我軍應以小部,以一連或一營為單位,採取運動防禦之姿勢,配合本地自衛軍。遊擊隊,晝夜襲擊,疲勞敵人,分散敵人,迷惑敵人主力,出敵不意,突然襲擊而消滅其一部。」朱德還發佈了《粉碎日軍大舉進攻之部隊政治工作綱領》,號召東路軍各部深入進行戰鬥動員,並協助地方政府切實動員民眾作好戰鬥準備。

  大行山峰巒起伏,山高路險,日軍的機械化裝備難以發揮它的優勢,當地民眾實行堅壁清野,處處給八路軍以幫助。在朱、彭的統一部署下,各路日軍到處都遭到中國內線部隊的猛烈攔截阻擊,一時不敢深入。

  四月十一日,南路日軍北進至下良鎮。這一路日軍是這次圍攻的主力,由驕橫的苫米地旅團長指揮。苫米地在日軍中是一員善戰的猛將。這年二月間,朱德在臨屯公路上就曾同他交過手。他因比北路日軍先攻入臨汾,曾得意地寫信給他女兒說:「天皇因我先人臨汾,賜了我一個勳章,我已掛在左胸前,我的右肩也高起來了,你看我象不象墨索里尼?」朱德早已判斷這路日軍有經沁縣、武鄉進攻榆社的可能。他們在進佔沁縣後果然向武鄉進攻,在十三日佔領武鄉縣城。朱德準備在武鄉、榆社間夾擊消滅這股敵軍。

  沁縣和武鄉縣城失陷後,八路軍總部的處境相當艱難,經常處在敵軍的包圍中,需要不斷地移動駐地;而朱德身邊只有一個警衛排,再無別的部隊。

  在一次轉移中,朱德率總部來到漳河邊的一座小山上,發現三面都是敵軍,一面又是臨河,情勢非常危急,朱德立刻決定把總部移到漳河對岸去。當時河水猛漲,渡河很困難。他披著雨衣,親自在河邊察看水勢,決定讓水性較好的孫泱泅渡過河去聯絡部隊,還要他帶過去一根大繩子,固定在對岸。隨後,朱德一手抓住馬尾巴,一手抓住繩子,和其他人一起渡過漳河,脫離危險,並同附近部隊取得了聯繫。在武鄉、榆社附近的東路軍友軍部隊有曾萬鐘的第三軍、朱懷冰的第九十四師和武士敏的第一六九師。朱德命令朱懷冰部集結在榆社、武鄉一線兩側的雲簇鎮附近;武士敏部除在駐地阻擊敵軍外,以一部向沁縣方向遊擊;曾萬鐘部以一部向武鄉以北邊戰邊退,而將主力隱蔽集結于附近山地,待日軍通過武鄉後,立刻猛烈尾攻,同朱懷冰部夾擊日軍。同時,命令八路軍一二九師主力及三四四旅一部迅速趕到戰地參戰。由於有的友軍沒有按照朱德的指示行動,這次夾擊計劃沒有實現。

  苫米地部日軍進抵榆社後,因為群眾空舍清野,破壞道路,又退回武鄉。

  四月十四日,朱德、彭德懷致電按總部計劃跳出日軍合擊線外隱蔽待機的一二九師及三四四旅負責人,指出從榆社退回武鄉的日軍,下一步行動有兩種可能,一是退回長治,一是去子洪地區救援被友軍武士敏部包圍之敵。

  命令他們迅速向武鄉靠近,尋機打一個殲滅戰。一二九師主力及第三四四旅的六八九團,接到總部命令後,在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率領下,在四月十五日傍晚飛速趕到武鄉縣城西北,原來在武鄉的日軍剛從這裡帶了輜重騾馬棄城沿濁漳河向襄垣方向退去。劉伯承下令分左、右兩個縱隊迅猛追擊。第二天拂曉,左、右兩路縱隊超越日軍並把他們夾擊在武鄉以東的長樂村地區。日軍被截為幾段,困在狹窄的河谷裡無法展開。已通過長樂村的日軍回頭救援,又遭到八路軍頑強堵擊。激戰到當天黃昏,共殲滅日軍下元熊彌(第一〇八)師團的柏崎聯隊和苫米地(第一〇四)旅團的工藤聯隊及炮、騎、工、輜各一部,共二千二百餘人,擊斃戰馬五、六百匹,並繳獲一部槍枝和其他軍用品。曾經驕橫不可一世的苫米地因這次戰鬥失利而受到處分。在這次戰鬥中,八路軍打得很艱苦,並付出了相當代價,傷亡八百餘人。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團長、優秀的年輕指揮員葉成煥的在戰鬥中負重傷後犧牲;這是八路軍的重大損失。朱德以非常悲痛的心情,親自前去向葉成煥的遺體告別。

  在粉碎日軍圍攻的戰鬥中,根據地的民眾已經起來,遊擊隊發揮了重要作用。朱德說:「老百姓也學會了,知道打得不對就要避一避,打勝了就要追。」「我們消滅他零零碎碎的,合攏起來便是一個大勝利。」「雖然不是全靠遊擊隊,然而遊擊戰是創造最後勝利的主要條件之一,卻是不可否認的。」長樂村戰鬥是粉碎日軍「九路圍攻」中有決定意義的一戰。南路日軍遭受嚴重打擊後,其他各路日軍紛紛退卻。這樣,在不到半個月時間內,日軍九路圍攻晉東南的計劃便以傷亡四千人的代價而宣告破產。到四月二十六日,八路軍和友軍連克榆社、遼縣、武鄉、沁縣、沁源、壺關、安澤、屯留、黎城、潞城、長子、陽城、沁水、長治、高平,晉城及河北涉縣等十餘座縣城,鞏固並擴大了以太行山為依託的晉東南即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粉碎日軍對晉東南的九路圍攻,為八路軍在山西敵後站穩腳跟,進而向河北、山東和豫北平原地區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河北、山東和豫北平原,人口稠密,物產豐富,戰略地位重要,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這些地區共產黨組織的領導,並得到八路軍派出的先遣部隊和軍事幹部協助,群眾性的抗日遊擊戰爭已經發展起來。八路軍總部並已命令晉察冀軍區部隊積極向平漢、津浦鐵路北段擴展。

  晉東南粉碎「九路圍攻」的戰役還沒有完全結束,毛澤東等就在四月二十一日向八路軍總部和第一二九師發出關於開展平原遊擊戰的指示,指出:「根據抗戰以來的經驗,在目前全國堅持抗戰與正在深入群眾兩個條件之下,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擴大的發展抗日遊擊戰爭是可能的,而且堅持平原地區的遊擊戰爭也是可能的。」要求八路軍和當地黨組織,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儘量發動最廣大的群眾,廣泛發展遊擊戰爭,並在收復地區建立政府,「使政府、部隊、人民密切聯繫起來。」發展平原遊擊戰,表明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又跨出新的具有戰略意義的一大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