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德傳 | 上頁 下頁
八四


  一九四四年他曾指出。

  「這一勝利(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作者注)以後,黨中央就沖昏了頭腦。根據蘇區勝利與九一八事變的新的情況,作出了《由於工農紅軍衝破第三次『圍剿』及革命危機逐漸成熟而產生的黨的緊急任務》的決議,提出要『爭取革命在一省或數省首先勝利的前途』,取消遊擊戰爭的方針,要打大城市。一九三二年一月十日,中央命令紅軍打贛州,結果打不開,這又是不應打大城市的一個證明。在這以前,毛主席主張向東北發展,分散以爭取群眾,一直把網撒到浙江去,打到蔣介石的老家。如若實行,我看紅軍發展可能上十萬人,同時也會更擴大蘇區。但可惜這一主張當時被否定了。不久,軍事上由教條主義出來負責,方向從此又搞錯了。紅軍三大任務,改作只剩下了一個打仗,不做群眾工作,不籌款,因此就脫離了群眾,又保障不了供給。」曾在朱德身邊工作的沈毓珂回憶說:「一九六一年二月,朱德同志經江西鉛山縣到閩西視察。

  途經武夷山時,汽車沿著公路盤旋而上,到達嶺頭時,他特意走下車來,爬到一個小山包上盼望了好久。當他看到那一帶層巒疊峰,連峰矗天的形勢,曾感慨萬分地說,「一九三二年春,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極力推行進攻中心城市的錯誤方針。當時以紅軍一部分去攻打贛州,結果沒有打下來。

  毛主席針對這種錯誤方針,提出向閩、浙、贛地區挺進,從這一帶一直向浙江方面發展,但這正確主張未被採納。結果力量分散,使我軍更加被動,直到毛主席率部攻下漳州後,才扭轉了當時的形勢。」那天晚上,往事仍然縈繞在朱德心頭,使他久久不能入睡,揮毫寫下《經閩西感懷》:

  不聽仙人指,尋求武夷巔,
  越過仙霞嶺,早登天臺山。
  贛閩成一片,直到杭州灣。
  出擊求鞏固,滅敵在此間。

  撤圍贛州後,朱德等指揮紅軍主力轉移到贛州以東和以南地區休整。三月十二日,朱德、王稼祥、彭德懷發出整編部隊的訓令:紅四軍、紅十五軍編為紅一軍團,林彪任總指揮,聶榮臻任政治委員;紅五軍、紅七軍、紅十四軍編為紅三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膝代遠任政治委員;紅三軍、紅十三軍編為紅五軍團,季振同任總指揮,董振堂任副總指揮,肖勁光任政治委員。

  三月中旬,朱德在贛州東北的江口圩出席由周恩來主持的中共蘇區中央局會議。出席會議的還有毛澤東、王稼祥、彭德懷等。會議總結了打贛州的經驗教訓,討論下一步軍事行動的方針。經過爭論,最後決定紅軍主力沿贛江兩岸向北發展,相機奪取贛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實現江西的首先勝利。

  根據江口會議的決定,朱德、王稼祥、彭德懷於三月十八日發佈訓令,指出:「我工農紅軍應乘著目前有利於革命發展的時機,積極的向蘇區鄰近幾個中心城市威脅,廣泛的爭取群眾,推廣蘇區,以包圍幾個中心城市,以影響時局,以變動形勢,造成許多奪取中心城市的優越條件,而相機奪取之,以開展和迫近革命在湘鄂贛首先勝利的前途。」訓令中規定:紅一軍團、紅五軍團組成中路軍,以林彪為總指揮,聶榮臻為政治委員;紅三軍團組成西路軍,以彭德懷為總指揮,滕代遠為政治委員。訓令中對兩路紅軍的任務的部署是:「西路軍應赤化河西,貫通湘贛及湘鄂贛蘇區,與中央蘇區打成一片,並相機奪取河西幾個城市,以為革命向湘贛發展的根據。」「中路軍(第十四軍另有任務)須迅速集中寧都,以宜黃、樂安、崇仁為目標,努力爭取三縣蘇區,以威脅吉安、樟樹、臨川、南豐、甫城之敵,俟敵情變動,即相機奪取一個或幾個中心或較大城市。」三月十九日,朱德率領中革軍委移駐雩都。同月下旬,中革軍委根據中共蘇區中央局的決定,改中路軍為東路軍,向閩西活動一段時間。「其主要任務是在消滅閩西主要敵軍張貞,乘勝打擊侵入蘇區的粵敵,以鞏固並擴大閩西蘇區,並籌足紅軍作戰經費,以應付目前開展著的銳利的階級鬥爭。」以後再按原計劃,集中東、西兩路軍沿贛江兩岸向北推進,相機奪取贛江流域的中心城市。

  這以後,毛澤東率東路軍開赴閩西;彭德懷、滕代遠率西路軍西渡贛江,進到上猶、崇義地區。朱德、王稼祥率中革軍委移駐長停東路軍入閩後,在毛澤東指揮下,四月十日攻克龍岩,殲滅閩軍張貞部一個主力團。接著向南推進,四月二十日攻克沿海的閩南中心城市漳州,再殲張貞部約四個團,俘虜一千六百餘人,繳獲飛機兩架和大批軍用物資。大部殘敵向閩粵邊境潰退。這一勝利,「達到剪除粵敵一翼之目的,這不但對鞏固閩西、發展閩南遊擊戰鬥、援助東江紅軍有幫助,且因漳州海口之佔領,影響時局甚大,有調動粵軍求得戰爭之可能。」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