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德傳 | 上頁 下頁 |
七五 |
|
接著,一個新的問題又提了出來:先打敵軍的哪一路?對這個問題,會上又發生了爭論。參加這次會議的歐陽欽在給中央的報告中寫道:「當時多數同志的意見是打蔣(光鼐)、蔡(廷鍇),理由是蔣蔡打坍之後我們有出路,便於發展,可以伸開兩手到湘南到贛南。這時澤東同志意見認為在進攻我們的敵人中,蔣蔡比較是強有力的,在歷史上未曾打過敗仗,曾經在湘南把張發奎打得落花流水,我們現在主要的是擇敵人弱點打破,打蔣蔡沒有絕對勝利的把握。我們應打玉金鈺這路,因為這路敵人既弱,且地勢、群眾都好。」朱德同意毛澤東的意見,也主張先打在西面的王金鈺的第五路軍。 因為它是蔣介石收編的雜牌軍,同蔣介石有矛盾,實力較弱,內部也不統一。 它又是北方軍隊,不善於爬山,在南方作戰水土不服。如果先打這一路,各方面條件都對紅軍有利面對對方不利。會上經過充分討論後,多數人接受毛澤東、朱德的主張,決定先打王金鈺部,然後由西向東橫掃,一直打到福建建寧,以擊破這次「圍剿」。 朱德後來回憶起這次會議的情景時說:最後我們決定打。當時敵人的夾夾形的陣勢,像螃蟹螯似的已經形成。我們先打敵人的哪一股呢?大家相當有些爭論。我們主要是先揀弱的打,一找就找到了北方軍隊王金鈺部。這個正確決策對以後取得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一結束,朱德、毛澤東立即於四月十九日下午五時,向紅一方面軍發出準備先打王金鈺部的命令,指出:「目前敵軍的行動似以寧都為目標,步步為營的向我軍前進。」「本方面軍奉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決心以極迅速行動首先消滅王金鈺敵軍,轉向敵軍攻圍線後方與敵軍作戰,務期各個殲滅敵軍,完成本軍任務。」命令下達後,各軍急速向吉安東南的龍岡、上固地區集中,四月二十三日全部集中完畢。接著,朱德、毛澤東又命令部隊從龍岡向西推進二十公里,在東固地區隱蔽集結。朱德率領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移駐距東固二公里半的做上。東固以西離王金怔部進駐的富田只有二十公里。因為王金任部在富田修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如果硬攻,就得打攻堅戰,這對火力不足的紅軍是不利的。因此,朱德、毛澤東決定在東固一帶長時間地秘密集結,耐心等待,繼續「誘敵深入」,在王金鈺部脫離他們的堅固工事後再在運動中待機殲敵。 事情看起來真有點令人難以相信:為什麼紅軍三萬多人能在東固地區隱蔽集結達二十多天而不被對方發覺?這同東固地區的地理環境和群眾條件有關。東固地處中央蘇區腹地,在五個縣的接壤處,離各縣縣城都達五十多公里。周圍叢山峻嶺環抱,只有五條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可以通往山外。山內土地肥沃,盛產大米等物品,有二百九十多個村莊、一萬五千多住戶。這裡又是老革命根據地,一九二七年九月黨組織領導並發動了東固暴動,江西紅軍獨立第二、四團是在這裡產生的。經過土地革命,群眾覺悟很高。紅軍主力到這裡集中後,又採取了嚴密的封鎖和保密措施,因而能有可能做到大部隊長期在此埋伏而消息不致外漏。 在東固待敵期間,朱德於四月三十日出席中共蘇區中央局召開的軍事會議,對作戰方針再次進行討論。這次會議比前幾次會議前進了一大步。參加會議的歐陽欽給中央的報告中寫道:「這一次討論的精神則完全轉變了,認為目前全國革命是高漲的,我們應取積極進攻策略。敵人包圍我們的軍事力量雖多,但有許多弱點:如在包圍的軍閥與軍閥不一致,指揮不統一;他們軍官與兵士中間不一致,兵士不願打紅軍;沒有群眾條件,地勢不熟,給養運輸非常困難。我們在軍事力量的對比上,雖然很小,但我們有幾個優點:第一紅軍好,此時士兵群眾鬥爭情緒非常之高,幹部非常熱烈,紅軍上下一致的團結力非常堅強,大家都是摩拳擦掌的要打。第二群眾好,群眾得到了土地革命的利益,又被敵人的摧殘,鬥爭情緒當然好,對紅軍是極端擁護。第三是地勢好,我們對於這帶地勢都非常熟悉,我們可以佔領優越的地勢以進攻敵人。現在敵人有這多弱點,我們有這多優點,我們是可以以少勝眾的。在歷史上以少勝眾的事實很多,革命的軍隊要能以少勝眾。所以當時最後決定的策略是:『堅決的進攻,艱苦的奮鬥,長期的作戰,以消滅敵人,。並且承認過去的『分兵』的策略是機會主義。」 會議一致肯定了毛澤東、朱德提出的「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還通過了毛澤東、朱德精心制定的整個戰役中連續作戰的方案。 但是,三萬多紅軍在二十多天時間內集中隱蔽在東固這個不大的山區內,畢竟會帶來嚴重的困難。由於國民黨軍隊長期包圍和進攻,實行經濟封鎖,大肆搶奪糧食,恣意破壞生產,使中央蘇區的經濟受到很大破壞,群眾的生活極度困難。三萬多紅軍集中在東固地區,缺乏足夠的糧食供應,生活非常艱苦。儘管東固地區的人民群眾把自己家裡的糧食自願地拿出來支援紅軍,但畢竟因人多糧少,不能滿足紅軍的需要。當時任紅三軍第七師師長的陳伯鈞有一段回憶:「那時正是五月份,糧食少,吃飯都成問題。東固的老百姓把所有的糧食都接濟了我們。我們也上山采筍子,下田揀田螺,生活很苦。」「我們一個司令部只有兩盞燈,師長、政委一盞,作戰科一盞,就是這樣過日子」。 在這種情況下,朱德沒有因為自己是總司令而有什麼特殊的地方,而是和廣大指戰員們同甘共苦。他回憶說:「我們住在東固很苦,沒有糧食,就拿筍子來充饑。」當時在紅三軍任第二十六團團長的李聚奎曾回憶起:「朱總司令組織一軍團團以上幹部前來我團參觀,由於缺糧食,我們不知用什麼來招待這個百餘人的參觀團,只好發動大家一邊挖工事,一邊拔竹筍摸田螺,把僅有的一升多米摻上竹筍、田螺煮來請大家吃。我盛了一碗給朱總司令,朱總司令還說蠻好吃。實際上那有什麼好吃呢,百餘人一升米,又冇油又冇鹽」。 為了幫助群眾恢復和發展生產,克服經濟困難,朱德、毛澤東於五月五日發佈《動員部隊幫助群眾插秧耕田的訓令》,指出:「敵人長期進攻蘇區及紅軍,大舉搶糧食拔去秧苗,使農友馬上缺食不能耕種,及將來無秋收希望。」「蘇區群眾多數動員在作戰中擔任放哨、偵探、運輸等工作,所有田地不能按時下種,必然會影響作戰及秋收食糧。我們全體紅軍在不妨礙作戰及警戒外,理應立時派大批能栽秧耕田的同志,在各住地幫助農友栽秧耕田,務於最短時期中,將蘇區所有田地栽完種完,以便作戰及秋收食糧有著。」 並強調說:「紅軍幫助栽秧耕田全是一種應盡義務,不要吃農友的飯及任何酬報,並且要十分和氣,不得有不好態度對待農友。」「各級戰鬥員、指揮員,應將此種工作視為作戰中之一種重要任務,如能按期作到耕種完畢,是二次戰爭首先勝利之一,務祈全體動員努力此一工作,但決不能妨礙作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