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亦舒傳奇 | 上頁 下頁 |
三五 |
|
她們的家——倘若能稱為「家」的話,似個女兒國,無限的惆悵。 都是為了男人。 男人不與她們住,但並不代表她們不受男人的困惑。 只是楊之俊從來沒有後悔過生下陶陶。女兒是她們生活中的光輝,一直給這個「家」帶來快樂歡笑。 自從人類社會出現了母親這一角色,母愛便一直享受著人們眾口一辭的讚頌。他們孜孜不倦地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頌揚母愛的親切、溫暖、深沉、堅強、無私與偉大。 的確,多少個世紀以來,無數母親為他們的子女所作出的貢獻,完全無愧於這一厚愛。 難怪法國文豪雨果有這以一句名言:「女人是弱者,但母親是強者。」 日本的油田大作在〈校性箴言》一書中曾經寫道: 當母愛是一種不求報償的行為時,它是尊貴的、輝煌的;但一旦母愛與母親的名譽欲或依賴心理交織在一起時,則不但會使母性本身受到玷污,而且必然會敏感地反映在孩子身上,那些消沉、乖僻的孩子便是其例。 楊之俊無異是個好母親,她給予陶陶那麼大的發展空間,讓陶陶一輩子都會對生活感恩。 但除了女兒,之浚並不是一個幸運的人,愛情是她無法回避的「劫」,不管她曾經懷著多少溫暖的希望。它使人成為奴隸,不明不白的,她曾經愛過的人變著法子地折磨她。 陶陶的父親,那麼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十八年前一走了之,留下楊之俊,艱難地生下了陶陶。 十八年後,他卻要認回陶陶,因為他在婚後發現已不能再生育。 把個楊之俊氣得七葷八素。 葉家父子更是混帳。 葉世球剛剛使之俊重新對愛情有了渴望,卻又轉頭去追楊陶了。 葉成秋一直是之俊母親的「護花使者」,從上海到香港,兩人都為不能成眷屬而傷懷。可最後,他求婚的對象卻是楊之俊。 這世界簡直亂了套了。 所以亦舒說,都是為著男人,過去的男人,此刻的男人,你若不控制他們,就會被他們控制。 《胭脂》作為言情小說,幾乎沒有一般暢銷書的特點:腐施的愛情,離奇的家庭恩仇,大喜大悲的結局。它更多的只是一點點的感情歷程——三個女人的流年。 確實,生活常常很不景氣,然而每個人都為此付出了代價,回首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幸虧,還有能把握到的明天。 讀它就好像看到三個女子:老的落在了荒涼的土地上,一輩子弱不禁風,怨天尤人;中年的堪堪的將要掉下去,卻又憑著自己的毅力硬是打出了一個局面;年輕的碰上了好時候,前程燦爛如錦。 女人的一生,不再像千百年來所習慣了的那樣,需要家庭才能生存了。 而維繫母女兩代的,除了命運冥冥中的安排,還有一種對未來生活的渴望。這樣,無論是之俊和母親,還是之俊與女兒,母女的反差都是很大的。 作為母親,之俊和她的母親似乎已勘破了天機,對生活未嘗不悲觀;但作為女兒,之俊和陶陶都用辛苦,勤奮的態度去追求理想,竭力想甩掉母親輩強加的陰影。 因此最終,她們都生活得不錯,各適其所。 把滄桑刻在臉上,那是老一輩人樂此不疲的。而今天,誰還會這麼非常意義典型地生活呢?這一代的女人,只會像楊之俊那樣: 「我愉快的伸出手,擋住陽光,向前走。」 反而是男人依舊沒有進步,作惡多端。 《胭脂》在鋪排三代女子的生活流水帳的同時,專注地探討婚姻,解剖男人。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女性經常迫於經濟需要而結婚,因為她們無法賺取足夠維生的薪水,只有透過婚姻,她們才可能過著像樣的生活。單身女人被視為需要男人的保護,這也正是強迫她們結婚的額外壓力。 反觀男人則不同,他們往往會在婚姻中得到了經濟與社會方面的優勢。所以,他們可以選擇了一次又一次,就如楊之俊的父親。 他從楊之俊母親身邊跳到了另一個女人身邊,以為會有更好的發展,當然是自身權威的無限度擴張,因為那個女人更弱。而他總想保持那個樣子,永恆的聖約翰大學一年級新生。天塌下來,時代變了,地上鐵路早通了車,快餐店裡擠滿吃漢堡包的人,他仍然是老樣子:頭髮蠟得晶光鋥亮,西裝筆挺,用名貴手帕,皮鞋擦得纖塵不染,夏天規定要吃冷面、藥芹拌豆干絲、醉雞。 但饒是如此,他也過得不開心,純是自私的緣故。 相對于楊之俊母親來說,她父親承載著更大的感情負荷。 母親的一生很容易說得清楚,且又慢慢地看透紅塵的冷漠、刻薄,反而心境安詳,順其自然地過。但父親,卻不是一句就說得清楚的,他像個長不大的人,做事從不考慮後果,因為他幹什麼結果都不會太好的,壓根就不想從頭做起,更不知道怎樣去生活。 他害苦母親,但他不是一個小蝦惡意的人。他同樣沉淪在人海中,連自己都無力自拔,哪能空出手來救援他人?而偏偏,他又曾有過兩個家庭,生下了幾個子女。做為父親,於是就更顯得自私,更不負責了。 《胭脂》好像在控訴婚姻本身。對家庭的逃避幾乎成為亦舒小說的主題。 作品中的家庭顯示主要是在父親的另一頭家上。葉成秋父子有家,但沒有寫到他們具體的家庭生活,只是偶然提到他們家裡有一個患了絕症的女人。那是不算的。 而父親的那一個家,在貧窮、一籌莫展的外表下,掩藏著很戲劇化的情節。父親是典型的浪蕩子,繼母是典型的賤妻,兩個兒子懵懵懂懂不曉得世事。反而是前妻的女兒「我」去充當其中的潤滑劑。 渲染著這個「惟一」的家庭具典型意義,不外乎想渲染婚姻生活的「可怕」吧。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