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隆平傳 | 上頁 下頁


  【第三章 霧都重慶的年少時光】

  洶湧澎湃的長江,滾滾向東流。

  寒冬的長江上空,低沉沉,灰濛濛的。袁興烈一家七口人乘坐木船,逆流而上。

  人所共知,行船走下水省時省力,有風無風,掛不掛帆,都順流而下,

  「千里江陵一日還」說的就是這種情景。逆水而上,則費時費力,困難重重。有時遇上浪湧,撐一篙,還要倒退三尺。幾乎一路上都需要縴夫拉纖。

  一路上,懂事的二毛與老船工聊天,老船工們苦中取樂,說:「二毛,唱支歌吧!」

  二毛回答說「好啊」,於是,二毛站立船頭,放開稚嫩的嗓子,大模大樣地哼起當年流行的縴夫曲:

  「吆哎吼,吆哎吼,大家一起用力拉!……」

  善良的母親看著縴夫肩上的道道傷痕,一聲不響地回到船艙,拆了小五毛的小花被,給縴夫縫了條寬寬的纖繩套,又找了丈夫的舊布鞋,送給那位年長的縴夫。

  老縴夫感激地說:

  「我們弄船人吃的就是這碗飯,哪一個弄船人的肩上、腳上不是血痕加血痕、老繭疊老繭啊!」

  老縴夫們用力拉著纖繩,吃力地在行進……

  隆冬季節,江面上浮著碎冰,縴夫們穿著單薄的破衣衫,裸露的腿上,凍得起了紫紅色的凍瘡。因為冬季江水變淺,船隻好走江心,這樣一來,纖繩就不夠長,船駛入急流時,縴夫們不得不跳進冰冷的江水中拉船,有時甚至用肩、用背推著船行。那可憐的縴夫,把生命之力張揚到極致。

  二毛站立船頭,懷著崇敬的心情全神貫注地凝視著岸上的縴夫。這時,小他四歲的四毛走過來同他說話,他顧不得理睬,四毛一怒之下,便將二毛哥哥推下船去。二毛雖然在桃源學會了游泳,但在湍急而冰冷的江水中卻難以施展,只有拼命掙扎。老船工見狀,不顧天寒水冷,縱身跳入江水,憑著他極好的水性,將二毛托出水面。二毛得救了,一家人感激老船工。他們忙著為二毛和老船工換衣服、取暖,四毛嚇得哭了。就是從那時候起,二毛下定決心要學會在大江大河中游泳,長大要像老船工那樣,遇險救人……

  低沉的天空,朦朦朧朧的霧靄籠罩著坐落在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的這座山城。這座背靠青山、面向大江的山城,遠遠近近的景物顯得模模糊糊,似乎被水浸泡過一般,濕漉漉的。不知在江上顛簸了多少個日日夜夜,袁興烈一家七口終於到達了抗日戰爭期間的大後方——重慶。

  重慶這個城市與水有緣,浩浩蕩蕩的長江,流經到這裡就變得水平岸闊。貼著這座層層疊疊的山城,長江拐了幾個大彎,與嘉陵江一會合,就使得重慶有了一種得水獨厚的感覺。

  袁隆平在重慶生活了8年,大大小小搬了好幾次家,搬來搬去竟都是在水邊,如同孫悟空逃不脫如來佛的手掌心。

  無論長江岸邊還是嘉陵江岸邊,都分佈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茶灶。貧苦的市民用磚頭壘起一口老虎灶,支起幾隻瓦罐似的水壺,取的是灶頭後面的江水,只要花上一個銅板,便能買上一壺開水。少年袁隆平每天放學後,第一件事便是為母親去茶灶買一壺開水,一家人飲茶沖涼便全靠這壺水了。

  儘管中華大地燃燒著抗日戰爭的烽火,但這座被稱做陪都的重慶還是很繁榮的。

  當年重慶的繁榮,當然是與兩條江水分不開的。是水的流通引來了舟楫,發展了水上運輸。水上運輸不僅運費低,而且因為江水夾在大山峽谷之間,這在戰爭年代比陸地運輸更為安全一些。袁隆平記得,在離他家不遠處,一年四季都有載著瓜果蔬菜和糧食的船隻往來。若是買菜買糧,只需走下臨水碼頭就可以買到。每隔三五天,母親還可在碼頭買到鮮豔的花束。

  袁隆平的母親是一位文化素養很高的女性,她天生喜愛花卉,也喜歡插花藝術。

  這位知識淵博的母親曾熟讀明代文學家袁宏道關於插花的論著。面對那嬌豔的花束,她讀給孩子們聽:

  夫花有喜怒寤寐曉夕。浴花者得其候,乃為膏雨。淡雲
  薄日,夕陽佳月,花之曉也。狂號連雨,烈焰濃寒,花之夕
  也。唇檀烘目,媚體藏風,花之喜也。暈酣神斂,煙色迷
  離,花之愁也。欹枝困檻,如不勝風,花之夢也。嫣然流
  盼,光華溢目,花之醒也。……

  當年,袁家租住的房屋面積很小,母親常說: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母親總是把房間收拾得整整齊齊,特別是母親的插花,讓整齊的小房間熠熠生輝。

  母親每逢從碼頭回來,總要捧回一束很便宜的野花。一開春,母親便開始插花,最早是黃色的迎春花,而後便是白色的丁香花,接著是紫色的野薔薇,紅色的野玫瑰……秋天是金色的野菊花,冬天,母親還在瓶裡插上一兩枝松柏枝。那松柏枝也給斗室帶來滿屋清香,幾個孩子圍著松柏枝寫作業。母親常給花瓶換水,有時見孩子們寫作業累了,就給他們講松柏樹的風格。這位賢達的母親,不只是希望孩子們努力讀書,還希望他們有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