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葉劍英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三九 |
|
葉劍英在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擔任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以後,參與制定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外交方針和政策,繼續進行了大量的外事活動。他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需要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我們要「繼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一切國家保持和發展友好關係,發展經濟、技術和文化交流,爭取對我國建設事業的合作……我們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堅持同全世界人民的團結,堅持同社會主義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為反對霸權主義,保衛世界和平,爭取人類進步而共同奮鬥。」①他先後接待了大量來訪的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和知名人士,對於發展中國同其他各國的友好關係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自己也贏得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政治家和人民的尊敬與信賴。 ①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979年9月29日。 六、告臺灣同胞書與「九條方針」 葉劍英一直把實現包括臺灣在內的祖國統一大業,放在人大常委會工作的突出位置上。 1978年12月26日,葉劍英在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告臺灣同胞書》。在通過這一文件之前,葉劍英作了重要講話。他說:「為了適應當前形勢,多做工作,以促進臺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中央考慮,在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的時候,由我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一個告臺灣同胞書,是很必要的。告臺灣同胞書的稿子,曾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過,並且徵求過一些人大常務會委員和政協常務委員的意見,作了必要的修改。」當會議要對這個文件進行表決時,葉劍英再次詢問各位常委還有什麼意見。結果,大家熱烈鼓掌,一致通過了這個文件。 《告臺灣同胞書》于1979年1月1日正式發表,明確提出:「臺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統一祖國這樣一個關係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務,現在擺在我們大家的面前,誰也不能回避。如果我們還不儘快結束目前這種分裂局面,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我們何以告慰于列祖列宗?何以自解於子孫後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屬黃帝子孫,誰願成為民族的千古罪人?」「時代在前進,形勢在發展,我們早一天完成這一使命,就可以早一天共同創造我國空前未有的光輝燦爛的歷史,而與各先進強國並駕齊驅,共謀世界的和平、繁榮和進步,讓我們攜起手來,為這一光榮目標共同奮鬥!」 《告臺灣同胞書》全文2000多字,言詞懇切,感情真摯,含義深遠。它體現了中國政府對臺灣的回歸和祖國統一的大政方針、基本立場和態度,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心願,說出了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國人民的心裡話,也受到了海外僑胞、國際上友好國家,進步人士的熱烈歡迎。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以後,臺灣當局儘管繼續表示出「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強硬姿態,但是他們的心理上受到了強烈的震動。特別是臺灣人民和海外僑胞要求互相來往,實現統一的潮流,是臺灣當局想阻擋也阻擋不了的。臺灣當局的某些高級人士和臺灣各界的一些上層人物以各種方式對和談統一表示出了贊成態度。臺灣海峽逐步出現了和緩氣氛。 葉劍英以他敏銳的洞察力及時地看到了這種和緩跡象。他和黨中央、人大常委會的同志多次分析形勢,研究促進海峽兩岸緩和的措施。1981年9月30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2周年、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葉劍英利用這個時機,向新華社記者發表了重要的談話,進一步闡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他在談話中提出,為了儘早結束中華民族陷於分裂的不幸局面,我們建議舉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雙方可先派人接觸,充分交換意見。建議雙方共同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以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提供方便,達成有關協議。國家實現統一後,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中央政府不干預臺灣地方事務。臺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和外國投資不受侵犯。臺灣當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擔任全國性政治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國家管理。臺灣地方財政遇有困難時,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補助。臺灣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願回祖國大陸定居者,保證妥善安排,不受歧視,來去自由。歡迎臺灣工商界人士回祖國大陸投資,興辦各種經濟事業,國家將保證其合法權益和利潤。 歡迎臺灣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眾團體通過各種渠道,採取各種方式提供建議,共商國是。 葉劍英這篇談話,高屋建領,氣度恢宏,寓情於理,感人至深。它在國內外引起了比《告臺灣同胞書》更為強烈的反響。在國內,全國政協和各民主黨派及群眾團體的負責人,紛紛舉行座談會或發表談話,一致擁護葉劍英委員長提出的九條方針。臺灣同胞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翹首遠望,從遼闊的海面上,仿佛看到祖國統一的曙光正在冉冉升起。他們感到九條方針政策是寬厚的,具體的,照顧到了臺灣方方面面的利益,共產黨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具有誠意。臺灣知識界尤其活躍,九條發表後,他們衝破禁忌,通過各種方式積極探討如何實現祖國統一,提出了種種具體的建議。臺灣國民黨的一些上層人士以及著名的非國民黨人士,也都認為臺灣是屬中華民族的,臺灣的出路離不開大陸這個「母體」。他們對於國民黨當局「不談判」的立場和拒絕「三通」的做法,表示不滿。臺灣各階層同胞在葉劍英提出的九條方針的影響下,強烈要求和談、統一、與親人團聚的聲浪,有力地衝擊了臺灣當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堤防。在國際上,一些國家和進步輿論一致讚揚和支持葉劍英的談話。美國一些報刊認為:「中國提出的同臺灣重新統一的條件,是迄今它們提出的最寬宏大量的建議。」日本政界一些著名人士讚揚葉劍英的談話「積極穩健富有誠意,應給予高度評價。」 葉劍英關於九條的談話,實際上明確闡明了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即「一國兩制」的辦法解決臺灣問題的構想。正如鄧小平在19S2年1月所指出的:九條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同年12月,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由葉劍英主持制定的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有關條款,為「一國兩制」構想奠定了法律依據。此後,鄧小平等其他党和國家領導人又多次對這一構想作過充分論述。1984年5月,「一國兩制」作為中國的基本國策最終確立。「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是祖國統一大業的堅固基石,也是中華民族對國際社會的重大貢獻。 七、「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葉劍英在實現爭取包括臺灣在內的祖國統一大業中,不僅花費大量心血,參與研究、制定黨和國家對臺灣和港澳的方針政策,而且利用他長期做統戰工作的有利條件,利用過去建立起來的各種關係,繼續直接做這方面的工作。他十分關注在臺灣和海外的一些國民黨軍政界的熟人、朋友的情況。 原國民黨東北軍將領張學良,是與葉劍英在「西安事變」時的老朋友。幾十年來,張學良一直被蔣介石軟禁,受到不公正待遇。葉劍英十分關注張學良的情況,數十年來一直珍藏著一幀張學良在「西安事變」時送給他的照片。 照片旁邊留下了葉劍英當時寫下的一行親筆字:「漢卿送蔣回南京前留影。」 他多次托人瞭解張學良在臺灣的情況,並請人給張學良傳話說,我們是「西安事變」共患難的朋友,我很惦記他,歡迎他回來看看,回來以後還可以再回臺灣。遺憾的是,葉劍英盼望張學良回大陸觀光的願望在他生前未能實現。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