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葉劍英傳 | 上頁 下頁 |
五二 |
|
葉劍英在武漢同各方面的接觸很多。他不但派幹部到新四軍,動員一些青年學生去解放區,利用各種機會做國民黨軍隊的工作,還要做海外華僑的工作,與宋慶齡、何香凝密切交往。抗戰當中,海外華僑捐獻了大批錢物。 這與葉劍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為了擴大共產黨和八路軍堅持抗戰的影響,葉劍英公開發表了許多文章和演講,宣傳和介紹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的思想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據馬海德、愛潑斯坦、郭慶蘭(柯棣華夫人)回憶,葉劍英還同周恩來、秦邦憲分別會見國際友好人士斯諾、艾黎、斯特朗、馬海德、史沫特萊、愛潑斯坦等,同他們親切交談,宣傳抗日,爭取國標支援;他與周恩來、董必武等會見印度援華醫療隊的阿爾泰·愛德華、巴蘇華、柯棣華、木克華、卓克華(為了表示對中國人民的友好,他們都在自己名字後加上一個「華」字),並在歡迎大會上致詞,高度讚揚印度人民對中國抗戰事業的援助和對爭取世界和平所作出的貢獻。 武漢八路軍辦事處雖然只是共產黨在國統區的一個小小的政治機構,但卻像大海中的一盞燈塔,在黑夜裡放射著光芒。當時國民黨辦的《抗戰》雜誌曾有一篇署名「實甫」的文章這樣寫道:「八路軍駐漢辦事處會客室是一間小房子,陳設簡樸,沒有沙發和椅子,僅當中有一茶几,四周放著幾把小圓形凳子。進門的右邊牆上,掛著兩幅五彩的國恥表:一是關於不平等條約的,一是關於喪失國土的,顯示著這裡是一些為民族解放而苦鬥的戰士居住的環境。葉劍英很忙。他沉著練達,態度和藹,誰都看不出他是運籌帷幄、勇敢善戰的人民解放的鬥士。」 這一年3月,發生了一個「陳獨秀事件」。事件的起因是這樣的:3月中旬,國民黨辦的《武漢日報》等報紙,連續發表信件文章,攻擊國共合作是「出賣工農利益」、「犧牲階級立潮。陳獨秀在信中並稱,他與中共領導人秦邦憲、葉劍英、董必武曾多次會見,表示願意回到中共的領導下工作,共同為抗戰效力。秦、葉、董於3月20日在《新華日報》上發表一封公開信。 原來,早在1937年9月,陳獨秀出獄後,第一次托羅漢來找秦邦憲、葉劍英、董必武談,說陳願回到中共的領導下工作。秦、葉等認為陳為中國託派之領袖人物,事關重大,應向中共中央請示,讓羅漢到陝北找中央去彙報。 羅離南京後,陳第二次又托李某來談,說陳已與託派決裂,很想一見。秦、葉與陳獨秀會見。在交談中,他們要求陳表明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態度,脫離託派。陳表示贊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此之後,陳獨秀又托人來要求葉劍英再和他見一面。這次會見時,葉劍英根據中共中央意圖,要求陳公開向全國表示三點:對抗戰的態度,對民族統一戰線的態度,公開反對託派之理論與行動。後來,中共中央明確向陳提出三項條件:(一)公開放棄、堅決反對託派全部理論與行動,並公開聲明同託派組織脫離關係,承認自己過去加入託派之錯誤;(二)公開表示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三)在實際行動中表示這種擁護的誠意,並說明在上述三條件實現後方能考慮其他問題。因此,葉劍英、秦邦憲、董必武在聲明信中,追述了他們三次與陳獨秀會見的經過,特在報紙上予以披露,「說明真相,而杜招冶。① ①《新華日報》,1938年3月20日。 六、華南之行 1938年5月,葉劍英因病去香港就醫,路經廣州。當時日軍正向武漢步步進逼,並有傳言要進攻廣州。廣州民眾中彌漫著一種惶恐不安的氣氛。在這種情況下,葉劍英不顧病痛,決定在廣州小住,利用這個機會與中共地下組織負責人雲廣英等取得聯繫,瞭解情況,給予指示。同時以合法身份同國民黨軍政界及各界友好人士接觸座談,安定人心,促進統戰工作。他還應邀去廣州中山大學和廣雅中學看望師生,發表演講。② ②訪問雲廣英、歐初、黃煥秋、梁威林等談話記錄,1984年5月—1991年12月。 在中山大學,他與學校蕭冠英原來約定講《中日戰爭形勢和我們的任務》這個題目,後來根據廣大師生最關心、迫切需要弄清的問題,講了「日寇會不會來進攻廣東」、「這次中日戰爭局面怎樣發展下去」、「國共兩黨最近的關係」,「蘇聯會不會出兵幫助中國呢」、「八路軍的近況怎樣」等6個問題,對大家存在的疑慮問題一個一個作了回答,博得一陣陣掌聲。 他在分析中日戰爭的國際、國內條件,瞻望抗戰的前景時,樂觀地說:「我們更應該瞭解怎樣去爭取以後的勝利,我們並不能因此覺得悲觀。相反的,我們覺得這次失敗,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它給予我們一個深刻的認識、教訓和反省,使我們還有充分的時間來改正我們的錯誤。」他針對廣東抗戰問題,意味深長地說:「我們不但不能說,日本帝國主義不會來進攻廣東,我們可以高枕無憂,多睡幾點鐘覺,相反地,我們的一切宣傳、組織、訓練、煽動、解釋和教育,都應該公開地教育本省的民眾,使他們都知道日本帝國主義會隨時隨地都有進攻廣東的可能。」最後,他說道:「中華民族正如一葉扁舟漂流于革命的高濤中,它最後或能夠達到獨立自由幸福的彼岸,抑或中途沉淪於苦海,這種命運是操在我們民族自己的手上,而看我們是否有抗戰到底的最後決心來決定。」① ①葉劍英:《論抗戰中的幾個主要問題》,載于《葉劍英抗戰言論集》,新華日報館1940年3月印行,第45—64頁。 葉劍英的演講,既切合實際,又富有情趣,深深吸引了聽眾。廣州的報刊紛紛轉載,一時「洛陽紙貴」,成為人們議論的中心,大大鼓舞了廣東人民的抗日情緒。 葉劍英還時常舉行記者招待會,回答記者提問,並參加各種鄉友、詩友聚會,談詩論文,詠唱山歌,激發大家的抗戰熱情。他還接見《抗戰大學》的主編陳華,應邀為其《紅五月專刊》題詞:「民族解放的血花」,並囑陳華邀請國民黨在廣東的要人李漢魂、陳銘樞、李振球、曾其清,以及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日本盟員鹿地亙、池田幸子夫婦等為其刊物題詞,擴大統一戰線。 葉劍英在香港就醫時,曾到九龍元朗「蔭華廬」潘君勉家中作客,受到熱情款待,並與潘家人合影留念。潘在葉劍英的啟發下,串連香港商界捐獻鉅款支持神聖的抗戰事業,並通過葉的關係將兩名侄兒送到八路軍參加抗日。為了答謝港、澳各界和海外僑胞對抗日戰爭的支援,葉劍英同八路軍辦事處同志多次寫信或致電表示敬意。1938年8月27日,周恩來、葉劍英、廖承志、潘漢年致電新加坡各華僑團體,表示:「諸僑胞忠誠愛國,累寄款項援助,不僅同人等萬分欽佩,益使我前線英勇將士為之感奮。」葉劍英在港澳治病期間,秘密到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指導工作,與廖承志、潘漢年等交談。他曾一度住在老戰友、地下黨員柯麟家裡,得到柯麟、柯平兄弟的悉心照料。柯麟問他:「我們還要堅持多少時間,才能取得最後勝利?」葉劍英回答:「紮下根子,準備堅持十年,迎接勝利。」他鼓勵柯氏兄弟在港澳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擴大統一戰線,為抗戰勝利後的工作打下基矗同時,提醒他們要格外小心謹慎,機警行事。 葉劍英從香港返回武漢不久,日軍對武漢發起了進攻。他和周恩來等根據毛澤東關於保衛武漢和堅持抗戰總方針的指示,盡力敦促蔣介石當局發動群眾保衛武漢,遲滯敵進,爭取時間。 1938年10月21日,日軍佔領廣州,國民黨當局下令武漢實行緊急疏散。 就在臨撤退前的緊張時刻,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于22日飛抵武漢,參加蔣介石召開的軍事會議。他住在武漢鄱陽街1號郭沫若家,徹夜和周恩來、葉劍英交換意見,然後面見蔣介石商談八路軍擴充編制、增加經費和派部隊到華中戰場開展遊擊戰爭及國共合作舉辦遊擊幹部訓練班等問題。國民黨方面,由康澤出面招待朱德,並邀周恩來、葉劍英、郭沫若等作陪。過了兩天,時局日危,由周恩來和葉劍英精心安排,秘密護送朱德去漢口機場飛往湖北襄陽,轉經陝西三原,返回延安。①朱德離漢之後,周恩來、葉劍英即開始組織辦事處人員、物資分3批撤離。第二批撤離人員在途中遭敵機襲擊,大部遇難。 ①葉劍英談話記錄,1982年4月8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