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葉劍英傳 | 上頁 下頁
一九


  「他們要我們上山搞什麼名堂?」賀龍一聽急了,搶先發問。

  「他們名義上要你們上山避暑,商議軍情,實際上要把你們扣起來,罷掉兵權!」葉劍英沉靜地回答,並將他所瞭解的內情和盤端出。

  葉挺聽後問賀龍軍長上不上廬山,賀龍斬釘截鐵地說:「我堅決不去!

  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我們不上廬山,不去德安,只去南昌。」

  葉挺接著說:「好,我們不能上他們的當。」

  廖乾吾、高語罕支持賀、葉的意見。

  經過短時間的磋商,作出了三項決定:一,賀、葉不上廬山;二,不能接受張發奎調賀、葉部隊到德安集中的命令,賀、葉部隊要立即開往牛行車站,乘火車到南昌去;三,葉挺的部隊先行,賀龍的部隊隨後行動。葉劍英最後對葉挺、賀龍、高語罕等說:「你們有什麼動作請及時通報消息。」甘棠湖上的這次會議,史稱「小劃子」會議。它對保證起義領導人的安全和將起義的主力部隊及時開往南昌,起了重要作用。

  ①王敏昭:《「八一」訪問賀龍將軍》,載1951年8月7日重慶《新華日報》。

  ②葉劍英談話記錄,1981年1月13日。

  7月26日,葉、賀部隊次第轉移,沿南汙鐵路線,開往南昌。此後,張發奎數次電催賀、葉上廬山開會,但他二人已到南昌,拒不從命。汪精衛不甘罷休,7月28日,他偕孫科、張發奎等從武漢赴廬山,召集朱培德、黃琪翔等開會,密商加緊「清共」行動。會議決定:(一)嚴令賀龍、葉挺限期將軍隊撤回九江;(二)封閉九江市黨部、九江書店、九江《國民新聞》報館,並逮捕其負責人;(三)第二方面軍實行「清共」,通緝惲代英、廖乾吾、高語罕等人。會後,汪精衛等迭次下令催促第二方面軍各部隊立即「清共」,嚴令賀、葉將部隊立即撤回九江,並陰謀加害一些共產黨領導人。葉劍英在廬山會議上得悉內情,立即派人下山通報給了廖乾吾。廖及時轉告惲代英、高語罕等。他們迅速離開九江,趕赴南昌參加起義。

  二、巧獻「計中計」

  8月1日淩晨,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的、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南昌起義爆發了。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起義軍全殲城內守軍3000餘人,佔領南昌城。8月3日,起義軍按照中共中央的預定計劃,撤離南昌,向廣東進發。擔任起義總指揮的賀龍在起義的當天,即將這一重大事件通報給了在九江的葉劍英。葉劍英得到這一消息,心情十分振奮。

  南昌起義,使國民黨反動派驚恐萬狀。南京的蔣介石和武漢的汪精衛都急忙下令調集各路兵馬,前去討伐,妄圖把起義軍扼殺在搖籃裡。汪精衛多次電令朱培德、張發奎速調贛東、贛南各處駐軍「進剿」,將賀龍、葉挺等「叛亂附逆」「一體緝拿」,「務獲元兇」。張發奎聞變,親率第二十五師長李漢魂乘火車由九江至馬回嶺,企圖阻止部隊參加暴動。然而,第二十五師的一些部隊在聶榮臻、周士第的率領下已向德安集中,並迅即向南昌開去。

  張發奎狼狽地返回九江。

  張發奎眼看部下一個軍和近兩個師的部隊跟著共產黨跑了,氣急敗壞。

  他在九江召集黃琪翔、朱暉日、葉劍英等高級軍官開會,商討對策。會上,張發奎說葉挺、賀龍公然「叛變」,於公誼私情均不可諒解。朱暉日等極力主張立即派兵追擊。面對這種形勢,葉劍英心中十分焦急。他想,如果張發奎聽了朱暉日等人的意見,真要率部追擊起義軍,起義軍就要面臨前後夾擊的危險,後果將難以設想。他經過思考,決定利用張發奎一直想重新回到廣東立足的企圖,勸誘他放棄追擊起義軍的打算,以便保存起義軍的實力。於是,他從容不迫地分析戰局,侃侃而談:葉、賀已撤離南昌,南下廣東。廣東李濟深必不相容而派兵出擊,廣州城防隨之空虛,這正是我們南下廣東的大好時機。如果我軍打起「援師討逆」的旗號,直趨廣州,比跟著葉、賀屁股打、兩敗俱傷要好多了。他向張發奎說:我們原來商量好的,到廣東重新做起,如果尾追賀、葉,徒耗兵力,我軍仍無立足之地,又怎樣實現總理遺訓、重新北伐呢?

  張發奎聽了葉劍英的意見,覺得很有道理。他自知以尚存的1萬餘兵力來對付賀、葉的2萬多「叛軍」,難操勝券,同時考慮到各方面的關係,遂採納葉劍英的意見,放棄了尾追賀、葉的企圖。

  然而,張發奎畢竟怕擔「通共」之嫌,又虛張聲勢,派出一部分兵力追趕起義軍,以敷衍武漢政府。8月5日,電告武漢政府,謂「職部積極進剿」,本日先頭部隊已抵塗家埠」,「速向南昌追剿」。實際上,他率部追抵南昌後,又拖延時日,待賀、葉部隊進兵臨川、宜黃時,才派兵追趕。對於這一段史實,國民黨出版的《國民革命軍戰史初稿》中有如下記載:「葉賀等遂東去撫州。張發奎率師追之。嗣忽分途,葉賀等由閩粵邊境趨潮汕,張發奎部則改由南雄入粵。」其實,張發奎、黃琪翔的「追兵」,與起義軍「嗣忽分途」,改向南雄,正是葉劍英向張提出「力主不追」的結果。這樣,就使南昌起義軍減少了被迫擊的壓力,從而得以迅速打開南下廣東的通道。

  ①《國民革命軍戰史初稿》,第3卷第393頁。

  三、保護「革命火種」

  在南昌起義之前,中共組織原計劃還有一支革命武裝力量,即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的師生,也準備參加起義。這個學校組建於1926年年底。

  當時,第一次國共合作還沒有破裂,革命勢力在學校佔優勢,鄧演達是代理校長,惲代英曾任政治部教官,陳毅任該校中共地下黨委書記。學校是為繼續北伐培養軍政幹部的一個基地,也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武漢政府的一個重要支柱。全校有男女學生4000余人,革命氣氛很濃。

  但是,後來汪精衛日益反共,國民黨反動派便把武漢軍校的革命師生稱做「赤子赤孫」,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對此,軍校的中共組織採取了應急措施。党的領導人惲代英迅速離開學校。一些已暴露身份的共產黨員也先後撤走,黨的活動則由公開轉入秘密。當時在第四軍工作的葉劍英時刻注視著武漢軍校動向,關心著它的前途和命運。

  厄運終於降臨。就在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那一天,國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指揮唐生智突然命令軍校進行洪山野外演習。同時密令其嫡系軍長何鍵、李品仙、劉興等率隊,將軍校師生團團包圍在洪山之上,企圖一舉殲滅之。

  戰事一觸即發,情況十分危急。

  葉劍英得知洪山演習與唐生智的陰謀後,即刻去找張發奎,勸他趁機解圍,把軍校這股武裝力量收編過來以壯大二方面軍的力量。張發奎接受葉的勸告,立刻亮出「左派」領袖的招牌,親自出馬交涉。

  唐生智、何鍵懾于張發奎的壓力,不得不終止其策劃已久的反動陰謀。

  不久,武漢軍校被張發奎宣佈解散,改編為第二方面軍的教導團,這支革命武裝總算被保存下來了。武漢中央軍校改名為第二方面軍教導團後,團內還有100多名沒有暴露身份的共產黨員。全團編成三個營,以及炮、工、輜重、警衛各一連,另有一個女生隊。原軍校女生大隊300多名同學在改編時,被迫遣散。但是,游曦、鄭梅仙、駱英豪、曾憲植等30幾個人堅持不走,被編入教導團。另外,還有以崔庸健為首的朝鮮學生100多人。團長由原第二方面軍參謀長謝膺白兼任。全團的教育、行政,均由國民黨黨部領導,而這個黨部實際上為中共地下組織所掌握,團黨部執行委員和各連(隊)黨部執行委員,多是中共地下黨員。儘管如此,由於當時全國革命局勢處在劇烈變動之中,學員們思想動盪,惴惴不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