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葉劍英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七 |
|
葉劍英乍到武漢,一時不摸底細。他為了找個立腳點,只好先去找譚延闓這個軍事部長述職。他向譚延闓報告了新編二師和吉安的現狀,請求接濟槍械、糧餉。譚延闓這個腳踏兩隻船的老投機家,怎肯資助反蔣的二師呢? 他勸葉劍英暫時留在武漢,看看局勢的發展再說,葉劍英便暫時下榻在武昌朝陽旅館。 朝陽旅館是廣東人開辦的,常有廣東籍的客人來往和住宿。一個偶然的機會,葉劍英巧遇梅縣同鄉李世安。李是個秘密的共產黨員,1924年6月在廣東大學(後改名中山大學)讀書時入黨,畢業後回到梅縣任教。在廣州時,他和葉劍英就見過面。後來,他回梅縣,在東山中學和學藝中學同時兼任訓育主任和國文教師。 1925年第一次東征期間葉劍英任梅縣縣長,多次去過母校東山中學和新辦的學藝中學,二人再次相見,建立了友誼。李還結識了東征到梅縣的周恩來、鄧穎超。他於1927年2月離開梅縣到上海,在那裡又見到周恩來。後來轉到武漢,在市公安局當主任秘書,他以這個公開身份作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葉劍英在武漢見到了李世安,頓時有一種「他鄉遇故知」之感。二人常常見面談心,雙方有了更深的瞭解。① ①訪問熊呹暉、宋志英談話記錄,1984年6月、1992年1月。 葉劍英閑住幾日後,軍事部來人通知他出席武漢政府召開的國民議會,會議由譚延闓主持,討論寧漢分裂後的形勢和前途。 在會上,葉劍英講了對當前形勢的看法以及反蔣的主張。他說:「有人說我是蔣介石的嫡系,蔣待我不錯,蔣介石給了一個『巴掌』(職權),我拿這個『巴掌』打老蔣,這不合人情,對不住老蔣。其實,不是我對不住他。 他在上海殺了那麼多人,我怎能還跟著他幹呢?」 在這次會上,國民革命軍獨立十五師師長賀龍也慷慨激昂地發表了反蔣談話。葉劍英與賀龍第一次見面,對他的談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葉劍英參加完國民議會之後,動身返吉安。到了南昌,應邀出席當地駐軍部分反蔣軍官舉行的集會,並見到了第二軍軍官教育團(即南昌軍官教育團)團長朱德。葉劍英在集會上作了即席講話。他慷慨陳詞,激動地說:「有人問我反蔣圖什麼?我說我反蔣不圖什麼,只圖個革命。我們革命的槍口要對準反革命。蔣介石自己跑到我們槍口上來,他自己當反革命,是自己找打的。我反對蔣介石不是因為有什麼個人恩怨,而是因為他反革命。我們就是要討伐反對革命的人……」②朱德十分讚賞葉劍英的講話,當場稱讚他講得好。 ②葉劍英在空軍師校以上幹部學習毛主席軍事著作集訓期間的講話,1959年7月8日。 葉劍英後來打聽到吉安局勢動盪,只好從南昌又折回武漢。 他回到武漢,又一次陷入苦悶彷徨之中。吉安既然回不去,下一步究竟怎麼辦呢? 六、出任「鐵軍」參謀長 當時葉劍英在武漢還有兩位老相識,一個是鄧演達,一個是張發奎。鄧演達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主持武漢30多萬人的群眾大會,聲討蔣介石,積極開展反蔣鬥爭。蔣介石派人拉攏不成,就通電解散鄧演達為主任的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鄧演達毫不理睬,繼續堅持反蔣鬥爭。 張發奎在參加北伐後,因戰績卓著,升任被稱為「鐵軍」的第四軍軍長。 此刻他正躊躇滿志,到處網羅人才。他聽說葉劍英來到武漢,就邀請他來四軍軍部,留在自己身邊工作。①這時,寧漢分裂後的各種鬥爭日趨激化。中國政治舞臺上出現了武漢、南京、北京三方對峙的局面。武漢政府雖然仍然代表著革命勢力,但政府領導集團嚴重不純。汪精衛假反蔣,真反共,面臨外交、軍事和財政等困難,領導核心加速分化。蔣介石以南京為中心,盤踞閩浙蘇皖的廣大江南地區,建立起完全背叛孫中山革命政綱的反動政權。北方的奉系軍閥于1927年春,進兵河南,集結重兵于豫南的許昌、郾城、汝南一帶,企圖進攻武漢。在這種形勢下,是東征討蔣,還是繼續北伐?武漢政府內部經過激烈爭論,最後決定與西北的馮玉祥國民軍配合,舉行第二次北伐,先打奉系軍閥。 ①訪問劉景容(張發奎夫人)談話記錄,1992年5月。 4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在武昌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第二次誓師大會,繼續北伐。隨後各部相繼出征。5月13日,北伐軍下達總攻擊命令。葉劍英在張發奎的前敵總指揮部,與鄧演達、黃琪翔,以及加倫將軍等一起參與作戰指揮。北伐軍經過上蔡之戰、逍遙鎮之戰、宋莊之戰,特別是漯河、臨穎的激烈戰鬥,於6月1日擊退奉軍,與馮玉祥的國民軍會師于鄭州。那時火車已經不通,鄧演達乘手搖的鐵路壓道車迎接馮玉祥。葉劍英同眾軍官一起去火車站歡迎馮玉祥。不料,馮玉祥到鄭州後即與汪精衛、譚延闓、唐生智等舉行秘密會議,因意見分歧,不歡而散。後來到徐州與蔣介石會談,竟也主張「分共」,拒絕討蔣。形勢如此突變,葉劍英只好隨第四軍從河南班師回駐武漢。不久,葉劍英被正式任命為第四軍參謀長(軍長黃琪翔)。 1927年5月30日的漢口《民國日報》,刊登這樣一則消息:《三軍開赴吉安勘亂》,其內容稱:「(南昌27日專電)駐吉安新編第二師,哿日大反動,對軍民聯歡大會到會群眾開槍,斃死兵民十餘人。馬日拂曉,我第三軍之二十二、三、四各團,即奉命將其全部包圍繳械,反動官兵,悉數俘獲。」 葉劍英返回武漢後翻閱舊報,看到這一消息,大吃一驚。顯然,這是一篇顛倒黑白的消息,但也暴露出了一個嚴酷的事實:新編二師暴動已經失敗。葉劍英對此感到非常惋惜,同時對反動的第三軍的鎮壓行動,表示極大憤慨。 這時,恰巧新編二師參謀長佴皇鳥到武漢找葉劍英。葉向他詳細瞭解了二師舉行暴動的經過。當他聽說佴皇鳥被捕後,拒絕高官厚祿的引誘,隻身脫險逃到武漢來投靠革命政府時,當即讚揚他有骨氣。他把佴皇鳥留下來,在第四軍司令部參謀處任第一科科長。 七、投入中國共產黨的懷抱 葉劍英在第四軍軍部這一段時間,進一步受到進步的思想影響。四軍裡的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比較多,政治工作比較活躍。在這種環境下,葉劍英對時局有了新的認識。他看到了汪精衛、譚延闓這些人已經越來越走向反動,國民黨官僚只謀一己私利,腐化墮落。只有共產黨人大公無私,真心實意地為工農大眾謀福利,能夠救中國,把革命進行到底。因此,他更加堅定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決心。然而,此時此刻,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去投靠共產黨,要冒很大風險。「道路艱險何所懼,隻身偏向虎山行。」儘管前進道路上佈滿荊棘,這條救國救民的道路葉劍英決心走定了。 形勢錯綜複雜,到哪裡去找共產黨呢?有些公開的共產黨人並不熟悉,又多隱蔽起來,一時找不到;即使找得到黨,能夠吸收曾是蔣介石嫡系的高級軍官嗎?自己過去申請入黨就是因為這件事被擱置起來,現在再要求入黨會不會如願呢?葉劍英困惑著,思索著。 其實,他還不大知道,當時在「左」的思想影響下,妨礙他入黨的有兩頂「帽子」,除了「國民黨嫡系軍官」之外,還有一頂,就是「孫文主義學會分子」。當時曾在國民黨軍內任職的中共黨員包惠僧回憶1925年第二次東征後一段經歷說:「我同葉劍英這一次共事才認識的……他是雲南講武學校畢業。同王柏齡有師生關係,因此我們的同志都把他作為孫文主義學會的人看待。他曾到政治部同我談過兩次話,並借閱馬列主義書籍,我們經過了多次的接觸,有相當的瞭解,但是當時我們對他重視不夠,沒有吸收他入黨。」① ①《包惠僧回憶錄》,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204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