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鹽鹼大王李燭塵 | 上頁 下頁
三三


  下決心培養自己的化工人才,是李燭塵始終如一的做法。他認為,辦現代化的企業,關鍵是靠科學技術,而科學技術的發明、運用和普及要靠掌握某一或某幾方面的專門人才。於是,他向范旭東先生提議,建立專門研究機構。當時久大精鹽公司永利制堿公司面臨經濟不景氣,生產上的難題一個接一個,永利制堿廠正在興建尚未投產,資金缺口大,可謂捉襟見肘。有人乾脆說:現實的黃湯還喝不完,哪有時間和銀元辦研究機構?范旭東毅然拍板定案,堅定地說,這是必要的,化工事業沒有研究機構不行,就是當了褲子也要辦「黃海」研究社。取名「黃海」,是感謝大海的寬厚與慈愛,感謝大海為久大精鹽公司和永利制堿公司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這其間也寄寓著範旭東、李燭塵們對我國化工事業的厚望與深情。於是「黃海」與久大、永利聯在了一起,成為了兄弟中的「老三」。

  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1922年8月20日在塘沽創立,範旭東聘請孫學悟教授擔任該社社長。說起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的成長,也是歷經坎坷。就拿聘請社長來說吧,範旭東也如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幾經周折才聘請到的。孫學悟,山東威海人,在日本留學期間曾參加過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1910年考取清華大學留美預備學堂,公費留美。10年後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回國,曾在南開大學任教,後到中英合辦的開灤煤礦擔任總化驗師,待遇優厚,但內心痛苦。恰在此時,範旭東因看中孫學悟教授的才學,十分敬重,多次派人禮聘,孫學悟教授開始並沒應允。但他看到範旭東等人為中國的化學工業嘔心瀝血,不畏艱難地興辦實業的事蹟後,深受感動,毅然放棄了其他條件優越的職位,來到了殘破苦寒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任社長。

  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初創時,資金短缺。範旭東把自己創辦久大精鹽公司和永利制堿公司的酬金,全部無償地捐獻給「黃海」。當時范旭東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把「黃海」辦成能為100名化學師開展研究工作提供儀器設備和研究經營的規模。他形象地把近代工業比作長城,把科學研究比作長城的地基。范旭東的指導思想通過李燭塵的努力得到貫徹。李燭塵對來「黃海」的年輕人的發展十分關懷,比如,一些年輕人在「黃海」彙編調查與論文研究報告集,他不但在學術上提出意見,還對某些表述文字進行加工潤色。如有個叫方心芳的年輕人翻譯的兩篇關於高粱酒研究的日本文獻,就是李燭塵親自幫助校閱的。

  黃海化學工業社除了從事專門技術研究工作外、還用來培訓本廠的技術員,並在廠裡作了一條具體規定:新進廠的大學生、留學生,都必須在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工作一段時間,以考察其能力再分配適當的工作。

  開始,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的初期目標是協助久大、永利兩廠解決技術問題,但後來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不限門類,不分學術派別,廣聘人才,確實集結了不少精良人才。「永久黃」團體遷川時,作為總負責人的李燭塵將團體幾百名技術人員全部遷往四川,並幹方百計保證了他們的基本生活和研究工作,使這一支隊伍沒有失散,為新中國儲備了大量的化學工業骨幹,被周恩來稱為「技術簍子」。

  黃海化學工業社著重研究人員個人志趣,自由選擇研究課題,主體研究方向向更貼近國計民生的項目轉移,如:輕重金屬國防工業,肥料於農作物,菌類學於農業生產,水溶鹽類於化工醫藥等,並史無前例地設置了發酵菌學試驗室。

  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成績是顯著的,1932年,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團集聚了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受到中華教育基金會董事會的讚賞。該會還為黃海化學工業社提供課題經費,以補助、鼓勵黃海化學工業社採用磷礦作磷肥的專題試驗,使黃海化學工業社為後來的硫酸銨廠的建立做了技術上的奠基工作。1933年,永利制堿廠試驗室併入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後,他們還在塘沽建立了一座具有專業門類圖書的新圖書館。1935年,通過專業人員的不懈努力,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煉出了我國第一塊輕金屬鋁……

  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最初成立時就是為久大鹽廠的產品質量和開發新產品服務的。南遷後的久大模範鹽廠生產初具規模後,還通過「黃海」研究社進行試驗,建立專門車間,生產鹽的副產品,如碳酸鎂、硼砂、硼酸、溴素等等新產品供應市場,氯化鉀供應兵營,支援抗日戰爭。

  可以說,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的建立和發展,並逐步成為「永久黃」團體的精密技術思維和技術智囊、神經中樞,為人們開發海洋資源提供了一把金鑰匙。

  時隔6年後,即1928年9月,永利、久大、黃海共同創立了旬刊《海王》雜誌社,聘閻幼甫為主編。《海王》雜誌成為「永久黃」團體的喉舌。《海王》雜誌的文章體現了科學、實業興國主體框架。李燭塵是該雜誌的重要撰稿人,他寫的文章充滿了一種鼓舞和凝聚人心的激情,感人肺腑。

  在久大精鹽公司初具規模,永利制堿公司還處於相當困難的條件下,範旭東、李燭塵毅然決然的建立起化學工業的研究機構,是他們重視人才的體現。建立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這一方面是工廠發展的需要,因為要從事現代化的生產,必須要集中和培養一大批具有現代化水平的技術人才;另一方面還由於他們把目標定在推進中國化學工業的起步和騰飛這一高起點上,為了這個大事業,就更需要有自己的一大批化工研究人員和精幹而強大的技術隊伍。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有自己培養技術人員的基地。這說明他們的確具有愛國企業家的深遠的戰略眼光。

  * * *

  管理是管理者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對集體活動所進行的一個協調過程。它適應人類共同生產勞動的需要而產生,隨著人們共同勞動規模的擴大、勞動分工的精細而顯得越來越重要。在經濟發達國家,管理和技術被喻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兩個車輪子,甚至有經濟增長「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管理」之說。管理的重點是人、財、物,中心是人。從管理者的角度出發,管理者就是要創造一種適合於正常心理、生產、工作、學習的環境,使每個個體人在集體中釋放出最大能量。管理有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兩種,前者表現為合理的組織生產力,後者表現為維護和發展生產關係。李燭塵在「永久黃」這一團體中,摸索和建立了一套適合於現代大工業生產的管理辦法。

  經營管理的優劣關係到企業的成敗,李燭塵對此自有深刻的見解和獨有的視角。在經營上,李燭塵的戰略支點,一是靠質量,二是靠信息。永利制堿公司的「紅三角」牌純鹼之所以能夠擊敗英國的蔔內門公司純鹼,就是因為它的質量比蔔內門公司的好。但是話要說回來,單靠質量好是不是就可以「好酒不怕巷子深」了呢?不儘然!實踐證明,貨好如果市場信息不靈就不行,這是不利於開拓銷路和發展業務的。范旭東創辦精鹽公司時,精鹽質量並非不好,但由於沒有很好地重視市場信息,市場僅限於天津一隅,曾一度造成產品積壓,資金周轉不靈,進而困難重重。李燭塵進入久大精鹽公司後,注重開拓外埠銷路,擴大市場佔有率,結果扭虧為盈,使精鹽暢銷華北、江南、中南各省市,使久大精鹽公司走出困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