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三七 |
|
走了一夜,早上進入棗陽附近的土橋鋪地區,又碰上敵劉茂恩部堵擊我們。我記得從來沒有那樣累過,兩條腿走得拖也拖不動了,話都不想說。敵向我軍衝鋒,炮火打得很厲害。不管他,準備好,橫下一條心,硬突過去!過了土橋鋪,向西轉移,堵擊的敵人又來了。我正在曾傳六那個團,即十師二十九團,我告訴部隊不准動,埋伏好,子彈上膛,刺刀上好。等敵人來到跟前,一個突擊,將敵擊潰,繳獲了不少武器彈藥。下一步要過沙河,繼續轉移。部隊進行了整編,將少共國際團撤銷,人員分別補充到各師。傷號帶不走,發幾塊鋼洋,安排在老百姓家裡;繳獲的武器帶不走,統統毀掉、埋掉。走了好遠,遇上敵彭啟彪部打伏擊,我軍只有兩個團跟在我們後面。立即組織突擊,激戰一場,打退了敵人。這次,張國燾、陳昌浩和我,都在一起,有個小警衛員叫馬寶山,在我們跟前。平時挺活潑的,我喜歡逗他,開開玩笑。我正在山頭上拿望遠鏡看部隊作戰,「叭」的一聲,敵人的子彈,打中了他的頭部,犧牲了。他才十六歲,叫人惋惜不已! 新集反擊戰和土橋鋪突圍戰,我軍浴血苦鬥,化險為夷。先後共斃傷敵三千餘人,粉碎了蔣介石圍殲我軍於襄陽、棗陽、宜城地區的計劃。 §漫川關突圍 十月下旬,我軍走新野,過鄧縣,奪路向淅川前進。一路過來,看到的是荊棘叢生、渺無人煙的荒年景象。走上幾十裡,見不著一戶人家,找不到一點糧食。部隊忍饑熬寒,晝夜兼程,越過七十二道水,從淅川西南涉丹江。在宋灣,分局和總部向中央報告了從新集突圍西進的情況。十一月初,我軍進到鄂豫陝交界的南化塘地區。 南化塘地區北靠伏牛山,南傍鮑魚嶺,介於丹江和漢水之間,地形較好,糧米較豐。方面軍總部作了研究,準備在這裡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並向黨中央報告了我軍撤離鄂豫皖的原因和打算。電文說: 「此次(鄂豫皖)戰區未能衝破包圍,客觀原因系革命發展不平衡,戰區處交通便利、四面受敵、反動勢力較雄厚之區域。在此次激烈鬥爭中,並未得四面工農,特別是交通界城市工人的最低贊助,最主要的是戰區政治工作和政治領導之錯誤,對敵力估計不足,發動赤區群眾反包圍不夠,發動白區士兵鬥爭的工作不夠,省委之白區機關工作方式在緊急鬥爭時完全表明不能勝任。即中央 (與)各區的紅軍亦未有更有力的配合行動,中央未能供給戰局最低必須之政治、軍事、技術的無產階級的幹部,亦是原因之一。我四方面軍精銳英勇慷慨,我以孤軍大戰數倍之敵,轉戰千里未曾一挫銳氣,但終被迫脫離赤區。鄂豫皖赤區尚有近三萬槍之遊擊隊,必能在困難條件下鬥爭而有發展。紅四方面軍現已到鄂豫陝邊,當以聯合湘鄂西、鄂豫邊、陝甘邊赤區和紅軍,形成襄江上游之鞏固赤區和紅軍為目的。」 然而,我們的計劃來能實現。在南化塘剛駐三天,追敵又至。我十二師阻敵四十四師于南化塘以北,十一師與敵六十五師激戰于南化塘以東之化山坪、太山廟一帶,南面的敵第一師迫近至距南化塘十餘裡之七柯樹;東南方面之敵五十一師已到達白桑關、黃石坪。敵企圖從東、南、北三面合圍我軍,我們遂被迫放棄在南化塘建立根據地的計劃,繼續向西轉移。 部隊進至鄂陝邊界的漫川關地區,楊虎城的重兵已卡住關口,擋住我軍西進去路。胡宗南等部又追了上來,將我軍合圍在康家坪至任嶺的深山狹穀中。開始,胡宗南的部隊弄不清我們是哪個部分的,還吹號同我們聯絡。如果這時乘敵人立腳未穩、情況不明,我們一個衝鋒打下去,有可能把敵人擊潰。但十二師師長曠繼勳指揮不力,貽誤了戰機,曠因此而被撤了職。當時敵眾我寡,地勢險惡,就剩下機關槍能交叉射擊到的那麼個口子可以突圍,的確到了危險至極的境地。在這個最緊要的關頭,我們開會,研究對策。張國燾這個人一到叫勁的時候就稀鬆,也不懂軍事,往往瞎指揮。他提出,化整為零,讓部隊分散打遊擊。這怎麼行呢 ?我說:這支部隊不能夠分散,在一塊兒才有辦法。我們好比一塊整肉,敵人一口吞不下去,如果分散,切成小塊,正好被人家一口一口地吃掉。所以,無論如何不能分散打遊擊,耍想盡一切辦法突圍。陳昌浩等同志支持我的意見,最後決定集中突圍。情勢很緊張,分秒必爭。所謂開會,無非是幾個人碰碰頭,商量一下,決定了就行動。 紅十二師的三十四團(團長許世友)和七十三師的二一九團(團長韓亮臣)都是善於打硬仗、惡仗的部隊。我們以三十四團正面突擊,二一九團配合,奪占北山埡口,為全軍打開通道,以十、十一師各一部頂住南面和西面的敵人。陳昌浩在前面指揮。敵我反復爭奪陣地,仗打得很兇惡。三十四團的二營,五百多人,拼到最後只剩下了一百多人,二一九團團長韓亮臣也犧牲了。但我軍終於控制了埡口,打開了通道,連夜突圍而出。 漫川關突圍,是關係我軍生死存亡的一仗。許世友那個團立了大功,二一九團打得也不錯。幸虧敵人剛到,合圍圈不夠嚴密,我軍決心果斷,行動迅速,利用夜間突圍奏效,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有根據地時感覺不到根據地的重要,到了沒有根據地的地方,才曉得那種苦處。在根據地裡,有黨和地方組織,有遊擊隊,有群眾。敵人來了,群眾一天送幾次情報,敵人不容易發現我們,我們卻容易發現敵人。穿衣,吃飯問題也好辦,群眾節衣縮食,供應紅軍。記得張國燾搞「大肅反」時,黃安仙居區的群眾和幹部極為不滿,逃進山裡「避難」。臨走前派人給區政府送來五百多擔大米和一千多雙鞋襪,還寫了封信,說是給紅軍的。群眾和紅軍真是魚水情深,難離難分呵!而我們到了遠離根據地的地方作戰,情形則大不一樣。群眾不瞭解紅軍,在敵人威脅下跑得遠遠的。紅軍要糧沒糧,要衣沒衣,要情報沒情報,困難要大得多。我們左一次突圍,右一次突圍,為什麼 ?就是因為沒有群眾基礎,情報不靈,往往被敵人堵到門上才知道,不突圍沒有辦法。至於吃啦,穿啦,供應啦,更難以提起。所以,毛澤東同志關於建立根據地的思想異常重要。革命根據地,是紅軍賴以生存、發展和勝利進行革命戰爭的基地。事實證明,沒有這種基地,是絕對不行的。 §越秦嶺 走關中 我軍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流動作戰,打了走,走了打。一面打擊敵人的堵截,一面打擊敵人的追擊,就打這兩種仗。邊走邊打,目的是為了爭勝利,求生存,尋機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流動作戰的特點和消息閑塞的狀況,使我們不可能作出一成不變的建立根據地的戰略預想。艱苦轉戰的我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打一步算一步,好象下棋似的,從對奕局勢的每步變化中,審時度勢,確定新的步伐。離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時,曾想暫在璩家灣地區活動,待機打回根據地,卻因情勢所迫,改為西進,到了南化塘,覺得地形、民情條件不錯,想立腳生根,又落了空3而後,奔向漫川關,打算去漢中地區建立根據地。漢中盆地,歷史上赫赫有名,曾是漢劉邦養精蓄銳、回定三秦、進取天下的戰略出發地,史書上記載過的。出秦嶺,據漢中,這時就成為我們的主要行動目標。 關鍵是甩掉敵人,不甩掉敵人,便無法實現我們的預想。 我軍從漫川關突圍而出,轉道北向,夜走野狐嶺。野孤嶺山勢陡險,只有條兩尺來寬的羊腸小道,一邊靠峭壁,一邊靠深壑,又處在敵火力封鎖之內。我軍搶在夜間通過,人走馬踏,路都快垮了,人和牲口有的翻下山去。我下了馬,指揮部隊砍樹鋪路,邊鋪路邊走人馬;笨重的東西,通通扔掉。我有個皮包,裡面還有塊懷錶,也在忙亂之中丟失了。翻過野狐嶺,直撲山陽城。但胡宗南部走大路,搶先一步到達。我軍掉過頭來,攻佔了竹林關。這一仗打下來,我軍名聲大震,附近老百姓都說紅軍不怕死。紅軍為人民的利益而戰,指到哪裡打到哪裡,具有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的確不怕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