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許世友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三、第三次過草地(1)


  我軍自九月中旬第二次過草地南下,連續作戰兩個多月。儘管廣大指戰員英勇奮鬥,取得多次戰役戰鬥的勝利,終因張國燾在戰略指導上的根本錯誤,使我軍不僅未能在川康邊區打開局面,反而陷於前有強敵、後無根據地依託、嚴重缺乏補給的困境。天全、蘆山、寶興地區人口稀少,生產落後,我軍得不到糧食的補給,只能以山果、野菜、土豆充饑。時已隆冬,高原氣候更加寒冷,由於當地不產棉花,同志們只好上山割棕做成蓑衣穿在身上禦寒,或把未經硝制的牛羊皮當背心穿。饑餓、寒冷和疾病,又奪去了不少同志的生命。

  在發動群眾和開闢根據地方面,雖也做了大量工作,但因該地區漢藏雜居,情況複雜,在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大漢族主義的統治和藏族上層反動分子的煽動下,民族隔閡較深,使我軍在這一地區難以站穩腳跟。這一系列事實充分說明,黨中央關於「南下是絕路」的英明預見是完全正確的。在我們四方面軍南下期間,黨中央率領紅一、三軍團北上,於一九三五年十月間勝利到達陝北,與紅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合。接著又粉碎了敵人對陝甘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殲敵一個師零一個團,根據地和紅軍得到了大發展。我們從方面軍發行的刊物《紅色戰場》上看到這些消息,受到很大鼓舞,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不少同志私下議論:「還是黨中央的方針正確」,「只有北上才是出路」。要求維護党和紅軍的團結,北上與黨中央會合的呼聲日益高漲。

  在南下碰壁的事實面前,張國燾被迫承認:「紅軍如果長期停留在川康區域是不利的」,也提出了北上的方針。但他的所謂北上,並不是去和黨中央會合,而是想去甘肅、青海、新疆等邊陲地區。

  一九三六年二月,方面軍部隊陸續撤出天全、蘆山、寶興地區,經達維、懋功向甘孜一帶轉移。途中再次翻越夾金山,還翻過了被稱為「萬年雪山」的黨嶺山,又一次經受了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的磨煉。

  黨嶺山,橫亙在丹巴、道孚之間,主峰海拔五千四百多米,山上空氣稀薄,積雪終年不化。當地群眾中流傳著這樣一個迷信傳說:「這座山離天只有三尺三,人到頂上不能說話,一說話就要被天神治死。」當地年長的群眾還告訴我們,山上氣候變化無常,不時有冰雹、大雪降臨,要避開暴風雪的襲擊,必須在每天中午前通過頂峰。因此,我們決定在頭天下午開始行動。

  我們在雪山腳下,吃了一餐用為數甚少的土豆、青稞和野菜煮成的「飯」,整裝出發了。同志們拄著木棍,踏著蜿蜒崎嶇的山徑向上攀登。

  隨著時間的消逝,長龍般的隊伍已進入白雲繚繞的半山腰。忽然,西北方向湧起一塊烏雲,挨著山頭壓了過來,這預示著一場暴風雪將要來臨。為爭取時間,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加快了腳步。

  雪山的氣候變化很快,不過一刻鐘,暴風雪就來了。霎時,天昏地暗,狂風大作,刮得人們站不住腳,睜不開眼,緊接著,鵝毛大雪越下越大,氣溫驟然下降。

  由於天黑、風急、雪大,難以繼續行進,只好原地休息,待風雪停後再前進。我們要求部隊,選擇避風的地方,以連為單位圍在一起休息。因人多圍在一起,可以較好地抵禦風雪的襲擊,可以人們自身的溫度相互取暖。好不容易挨到風停雪止,天色微明,大家互相攙扶著艱難地站立起來,又邁開了前進的步伐。

  凍得失去了知覺的雙腳已不聽使喚,走一步跌一跤,爬起來再走,走出二三十步才慢慢恢復了知覺。不少同志的腳凍裂了,鮮血滲透了裹在腳上的破布和草鞋,在雪地上留下了斑斑血印。

  越往上爬,積雪越厚,天氣越冷,空氣也越稀薄了。同志們一步一停,一步一喘,每走一步都要用出全身的力氣。有的同志暈倒了,大家就互相攙扶著向上攀登。

  在這最艱難的時刻,政治工作發揮出特有的威力。王建安政委不顧自己身體虛弱,不斷地給部隊作鼓動工作。各級幹部以短促有力的口號,宣傳隊員們敲響鑼鼓,打起「呱嗒板」,活躍氣氛,鼓舞部隊的士氣,激勵大家去戰勝困難。

  距頂峰越來越近了,突然,前面傳來一陣歡呼聲。走在我身後的警衛員一步跳到我跟前,手指著山頂高興地說:「軍長你看。」我抬頭一看,只見一面鮮豔的紅旗聳立

  在頂峰,在皚皚白雪的襯映下,是那樣的光彩奪目,那樣的振奮人心。

  「前衛團到達主峰了!」勝利的消息隨著山巒的回音,撥動著每一個同志的心弦。同志們忘記了嚴寒,忘記了饑餓,忘記了疲勞,一鼓作氣向上衝刺。

  來到主峰,真好像到了瓊玉世界。片片白雲繞著山頭輕輕地飄過,銀裝素裹的雪山,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分外妖嬈。在空氣稀薄的山頂上,同志們無暇觀看這雪山美景,加快步伐向山下行進。

  一過主峰,我們都倍感輕鬆,隊伍裡談笑風生,更加活躍。王建安政委風趣地說: 「孫大聖大鬧天宮,蟠桃、仙丹、吃的、喝的,應有盡有。我們是在缺吃少穿的情況下『大鬧天宮』。看來,孫大聖在我們紅軍面前也要甘拜下風了。」

  同志們的歡聲笑語,不禁使我感慨萬分。是啊,孫悟空大鬧天宮,那不過是文人構思的神話,而真正創造人間奇跡的,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是我們英勇無畏的紅色戰士。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