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二〇


  【人民是父母】

  一九四六年六月底,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撕毀了《停戰協定》,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反革命戰爭,妄圖在三至六個月內,侵吞解放區,消滅解放軍。華東地區,南連京滬,北近平津,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我華中野戰軍的部分主力為執行解放戰爭初期的作戰任務,于同年七月中旬至八月底,在華東解放區前沿的江蘇泰興,如皋、海安、邵伯地區,勝利地進行了蘇中戰役,殲敵五萬餘人。之後,與山東野戰軍在蘇北會師,組成了華東野戰軍。一九四七年一月北撤山東。

  華東野戰軍北撤山東,是為了進一步集中優勢兵力,在解放區內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地機動作戰.以更多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這時,不少同志對這一發展的重大意義,一時還不能完全理解。而且,原華中野戰軍的指戰員多數是蘇中子弟兵,要他們在剛剛打了勝仗之後,就撤離自己用生命和鮮血保衛過的土地,使養育自己的人民群眾遭受國民黨軍隊帶來的可以想像的災難,思想上的彎一時也不容易完生轉過來。加之由蘇中到山東,環境和生活習慣的變化,使許多同志思想情緒上有所動盪。所以,解決普通存在著的這些問題,是鞏固和提高戰鬥力的關鍵,是部隊政治思想工作的一個中心任務。

  當時,部隊各級黨組織和全體幹部,進行了大量的耐心、細緻的說服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時,山東的黨,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特別是原華中部隊進入山東後駐紮的臨沂地區的人民群眾,在天寒地凍的嚴冬季節,給部隊以熱烈的歡迎和無微不至的親切關懷、照顧,那種深情厚誼、魚水之情,使全體指戰員感到無比的溫暖。臨沂地區的人民,寧肯自己吃糠,吃地瓜葉,甚至以樹葉,野菜充饑,也要把用小麥、玉米、小米、高梁做的煎餅送給部隊。

  宿營時,有的群眾把剛結婚的新房也騰給我們住,婦救會、「識字班」的婦女到各班去問寒問暖.搶著縫衣服、鞋襪;許多老大娘把自己賴以換取油鹽的雞蛋拿出來,甚至殺了老母雞,送給部隊的傷病員。山東人民在戰爭中組成浩浩蕩蕩的支前大軍,車輪滾滾,擔架如林,前送糧彈,後運傷員,放哨帶路,看押俘虜……他們是那樣地堅強勇敢,不怕困難,奮不顧身,竭盡全力地支援人民子弟兵。但是.對蔣介石他們又有著刻骨的階級仇恨,要求部隊多打勝仗,多消滅敵人,保衛解放區,擴大解敢區,解放還在苦難火海中的人民。他們這種堅定鮮明的階級立場,崇高熾烈的革命感情,使原華中野戰軍的同志受到了生動而實際的教育。對部隊的思想轉彎,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人民對了弟兵的熱愛,關懷,始終是鼓舞部隊前進的巨大力量。

  【一切為了前線】

  一九四七年一月,陳毅同志主持召開了魯南會議,照中央的指示,華東野戰軍進行了統—整編。這時,山東已成為敵人進攻的主要方向之—,華東戰區一系列重大戰役大都是在山東境內進行的。當時,全國解放區處於被分割的狀態。各解放區必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解決戰爭的一切需要。除了武器彈藥主要取之於敵人外,其它一切都要依靠人民群眾。當時華東野戰軍,連同地方黨政機關共約三十多萬人。山東人民不僅要擔負這三十多萬人衣食住用的物資供應,還要擔負起戰爭的巨大消耗。而那時的山東解放區只有十二萬六千平方公里的面積,二千六百多萬人口,大部分城鎮和鐵路交通線又被敵人佔領,抗日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軍破壞的經濟,還沒有得到恢復,廣大農民少吃缺穿,生活極為貧困。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英雄的山東人民始終以無私無畏的革命氣概,勇敢地承擔起了支援連續進行的、大規模戰爭的重擔。

  在中共中央華東局的直接領導下,山東的黨和人民政府,貫徹執行「一面打仗,一面建設』的方針,積極發展戰時經濟,把解放區的人力、物力、財力科學地調動和組織起來,既照顧到軍隊的需要,又注意到人民負擔的可能性,實行「耕戰互助」、「以戰養戰」,把土改、生產,支前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特別是較好地解決了解放區經濟的主要支柱——糧食問題,為支援戰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山東的黨、政府和人民,在蔣介石發動軍事進攻的前夕,就積極貫徹執行中央的指示,把抗日戰爭時期實行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土改運動是一場解決廣大農民根本利益的偉大革命,反映了中國農民上百年來的願望,幾百萬畝土地回到了農民手中,大大地調動了他們的革命積極性和生產熱情。他們第一次在自己分到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努力生產。雖然還是分散落後的小農經濟,但是擺脫了封建生產關係的桎梏,生產就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土改的勝利為戰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前線戰爭的勝利,又保衛了土改的勝利果實。翻身農民是戰爭重擔的主要承擔者。蔣介石的瘋狂進攻,使千百萬翻身農民,從切身利害中更深刻地體驗到解放戰爭的正義性質,他們把自己的命運和戰爭的勝負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把對戰爭的支援看作是義不容辭的光榮責任。

  「一切為了前線,—切為了戰爭勝利」.是他們發自內心的響亮口號。儘管是在遭受敵人摧殘,自然災害嚴重,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生活極端艱苦的情況下,山東廣大翻身農民卻自覺自願地為革命節衣縮食、茹苦含辛,甚至不惜破產毀家,承擔著戰爭對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消耗,全心全意地愛護軍隊,支援前線,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神聖的人民解放戰爭。

  【不竭之源】

  華東野戰軍經過一年的內線作戰,連續打了宿北、魯南、萊蕪、盂良崮等戰役,殲滅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戰爭進入到第二年,為徹底粉碎蔣介石妄圖將戰爭繼續引向解放區,以進一步破壞和消耗解放區人力物力的反革命戰略方針,我軍堅決執行中央軍委的指示,以主力打到外線,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敵。同時,以—部主力和廣大地方部隊繼續留在內線作戰,殲滅內線敵人,收復失地。華東戰場上的戰爭越打越大,而且打的大都是硬仗、惡仗,我軍有了較大的傷亡、減員。因此,補充兵員的任務十分繁重、艱巨。

  為保證華東野戰軍有充足的兵員,山東解放區的黨和政府,在領導人民進行土改、複查、反霸鬥爭的基礎上、結合蔣介石瘋狂進攻解放區殘酷殺害人民的現實,深入開展反蔣訴苦、慶祝翻身和土地還家等活動,號召人民群眾「到前線去,到主力去」。千百萬翻身農民把參軍當作一項最光榮的任務,爭先恐後、積極報名,湧現出許許多多「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爭」,「村幹帶頭」的動人事例。他們說;「窮人挨凍受餓,就是因為沒有土地,有地沒人保.還是不牢靠。」有家農民兩個兒子爭著參軍,互不相讓.只得開家庭會解決。他們在參軍大會上說:「國民黨害了咱,共產黨救了咱,沒有解放軍上哪撈勝利,咱不參軍誰參軍」。有個農民,戰爭開始時,送大兒子參了軍、後來又送來了二兒子,為打敗蔣介石,他還要把三兒子送來。膠東萊陽縣赤山區,一千名民兵集體參軍,編為—個營,加入了主力,成為當時聞名膠東的「赤山營」。淄川縣當時只有四十余萬人,土改複查後,一次擴大一個團,兩千餘人補進了主力。僅一九四七年一年間,就有二十九萬五千余名翻身農民的優秀子弟光榮入伍。在戰爭中,我軍補充了大量解放戰士。翻身農民的優秀子弟,作為人民軍隊的主體和骨幹,對把解放戰士教育改造成為人民而戰的革命軍人,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