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一三


  【爭取更大勝利】

  在濟南戰役以前,我就考慮攻下濟南後的行動方向。當時軍委賦予我們的殲滅整編第五軍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我預期在攻濟引援中將該軍殲滅,然後再遵軍委指示實現渡江。我還反復思考,認為濟南戰役結束後,還是兵出徐蚌線以東為宜,因為;如回師與中野會合,尋戰於徐州西南,則我軍處於蔣軍的武漢集團與徐州集團之間,戰鬥一開始便將和優勢之敵決戰。如兵出徐蚌線以東,攻佔兩淮(即准陰,淮安)、高郵、寶應,則可暴露津浦線.並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津浦沿線與江邊,以減少其機動兵力,便於我恢復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也便於爾後華野全軍進人隴海路以南作戰時能得到華中人力,物力的更大支持和運輸車輛供應的方便。為此,濟南戰役前八月二十三日我們請示軍委調蘇北兵團北上打援時,就提出「兩個月以後,我們即可舉全力沿運河及津浦南下,以一個兵團攻佔兩淮及高郵,寶應.則蘇北局勢即可大大開展」。

  在濟南戰役過程中,敵援兵未來,殲滅整編第五軍的設想未能達到,我又進一步考慮到攻取兩淮及高寶時,也採用攻濟打援的戰法,以蘇北兵團並加強一個縱隊擔任攻城任務,全軍主力應置於宿遷至運河車站沿運河兩岸,以殲滅可能自徐(州)(州)線來援之敵,如敵不援或被阻,則第二步以三個縱隊攻佔海州、新浦、連雲港。

  九月二十四早晨,濟南城內巷戰正烈之際,我將上述諸考慮向軍委報告請示,並將下一步舉行的戰役定名為「准海戰役」。次日,在濟南祝捷聲中,接到軍委複示;

  「我們認為舉行准海戰役,甚為必要」。劉伯承、陳毅、鄧小平也來電贊同舉行淮海戰役。同時,軍委估計濟南戰役勝利後敵情的變化,指出:「黃百韜兵團將回至新安鎮運河車站地區。你們第一個作戰,應以殲滅黃兵團於新安,運河之線為日標」,

  「殲滅兩淮高寶地區之敵為第二個作戰」,

  「殲滅海州、連雲港.灌雲地區之敵,為第三個作戰」。

  果然,濟南戰役結束後的第三天,即九月二十七日,蔣介石就命令黃百韜兵團仍回新安鎮阻我南下,於是,我軍在濟南解放後,隨即揮戈南下,開始了准誨戰役的準備上作。

  九月二十九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給我們發來賀電;

  「慶祝你們解放濟南,殲敵十萬的偉大勝利.你們這一勇猛.果敢、敏捷的行動,並爭取了吳化文將軍所率九十六軍的起義,證明人民解放軍的攻堅能力已大大提高。勝利影響動搖了蔣介石反動軍隊的內部。這是兩年多革命戰爭發展中給予敵人的最嚴重的打擊之一,尚望繼續努力,為殲滅更多蔣軍,解放全華東人民而戰。解放濟南戰役中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經劉少奇、周恩來司志修改後審定的新華社社論《慶祝濟南解放的偉大勝利》中指出:「這是證明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國民黨軍隊無法抵禦的了,任何一個國民黨城市己無法逃脫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了」。果然,此後錦州、長春、瀋陽、徐州、天津、北平、南京,上海紛紛落入我手。在淮海戰役後期,杜聿明手中雖有三個兵團,但不敢堅守設有堅固工事的徐州,他們害怕徐州成為第二個濟南,是一個重要原因。

  ※第十八章 第三野戰軍在渡江戰役中

  一九四九年四、五月,我第三野戰軍參加的渡江戰役是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領導和指揮下,按照《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規定的任務,在戰略追擊階段所進行的一個大型戰役。參加這次作戰的有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及中原軍區、華東軍區部隊共一百二十萬人。戰役從四月二十日晚發起,至六月二日止,歷時四十三天。整個戰役可分為三個階段: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為第一階段,我軍以木帆船為主要運載工具,于張黃港至湖門段六百餘公里的正面上一舉突破國民黨軍之長江防線,解放南京;第二階段,四月二十四日至五月十一日,我軍合圍殲滅南京、鎮江、蕪湖逃敵,佔領浙贛鐵路;第三階段,五月十二日至二十七日,我軍攻佔上海,殲滅湯恩伯集團主力,六月二日解放崇明島。渡江戰役粉碎了敵人妄圖盤踞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重振軍力、伺機反撲的陰謀,為我軍迅速南進,解放東南、華南、西南地區創造了條件。

  渡江戰役是我軍在長江以北殲滅國民黨軍主力以後的必然發展。解放上海是渡江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又可以相對獨立為一個戰役,它是我軍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城市攻堅戰。同以往的戰役相比較,這兩個相關聯的戰役有這樣幾個特點:(一)作戰地域之廣、戰役縱深之大、參戰兵力之眾為解放戰爭以來所未有。渡江戰役,僅三野參戰的部隊就有六十五萬人,擔負的戰役正面,從江蘇南通以西的張黃港至安微的樅陽寬約七百餘公里,作戰縱深遠達三百餘公里。(二)戰役發起時間與國共兩黨的北平談判密切相關。以往戰役,指揮員可以根據當面戰場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決定什麼時候打和怎樣打,只要消滅敵人就行,而渡江戰役什麼時候發起,不僅要看前線的準備、氣象、水文的條件,還要看談判的進展。上海之戰則要看政策教育和接管城市的準備情況,才能確定發起時間。(三)根據戰役的目的和戰役面臨的特殊地理條件,在戰術,技術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如組織航渡、水上作戰、搶佔灘頭、二梯隊跟進、大兵團多路分進、追擊、兜殲等戰術都有新的創造與提高。在攻取上海時,採取了以斷敵退路,誘殲敵主力于城市外圍和乘市內空虛時,適時發起多路攻擊的戰術,從而既殲滅了敵人,又儘量保護了城市工商企業和人民安全。(四)在戰役過程中,還必須準備對付帝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干涉;在這裡,我主要談談自己在作戰指導和戰役指揮上的一些設想與體會。

  【渡江計劃的演變】

  解放戰爭戰略進攻序幕揭開以後,中央曾對華野渡江作戰有過幾次計劃:

  第一次是在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三日,當劉鄧大軍挺進魯西南之時,軍委提出「葉,陶兩縱隊(指華野第一、第四縱隊)出閩浙贛,創造閩浙贛根據地」的設想,並要兩廣縱隊隨同南下。在劉鄧大軍決定提前進入大別山,華野第一、第三、第四、第八、第十縱隊轉入魯西南後,中央軍委認為在魯西南需要重兵箍制敵人,保障劉鄧南下,分散南進,對全域不利,放棄了這一計劃。

  第二次是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央軍委命我率第一、第四、第六縱隊組成一個兵團,渡江南下。五月初,中央同意了我提出的關於三個縱隊暫不過江在黃淮地區殲敵的建議。要求在四個月至八個月內,華野主力在汴徐線南北地區殲敵。豫東戰役的勝利,證明了在黃淮之間確有大量殲敵的條件,軍委於七月十三日電示:「粟兵團應在現地區作戰至明年(一九四九年)的春季或夏季,殲滅五軍、十八軍等部,開闢南進道路,然後南進。(不殲滅五軍、十八軍不走)。」十四日提出華野「爭取冬春奪取徐州」,九月中央會議又決定解放戰爭第二年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作戰。這就又一次推遲了渡江時間。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