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九一


  經過萊蕪戰役,華東我軍繼續壯大,兵員增多,武器改善,士氣更高,部隊愈益團結和鞏固,各部隊的集中統一和整體觀念,以及密切配合、協同作戰的能力大為增強,司令部機關的建設,政治工作和各項戰勤工作的建設,也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特別是這次作戰,使我們進一步取得了大兵團打運動戰的經驗。當時,在以戰教戰的思想指導下,廣大指戰員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經過戰爭實踐的親身體驗,對於黨中央、毛澤東同志的戰略指導思想和作戰原則、方法,在認識上有了新的飛躍和深化,為爾後的繼續勝利作戰,打更大的運動戰、殲滅戰,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礎。

  萊蕪戰役的勝利,給了國民黨反動派以沉重打擊,在敵人內部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加深了敵人的政治和經濟危機。戰後,敵徐州「綏靖公署」即被撤銷,薛嶽被免職,由顧祝同率陸軍總部移駐徐州,統一指揮徐州、鄭州兩綏署所轄部隊。戰役結束當天,蔣介石親飛濟南,大罵王耀武失職、李仙洲無能。王耀武則在給整編第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的信中悲歎:「萊蕪戰役,損失慘重,百年教訓,刻骨銘心。」

  我軍在華東戰場和全國其他各個戰場的一系列勝利,迫使落介石不得不改變戰略方針,把對我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我黨我軍的戰略優勢顯現得更加明朗了,華東的戰爭形勢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第十四章 英雄孟良崮

  一九四七年五月中旬,華東我軍主力,在山東省蒙陰縣東南地區舉行的孟良崮戰役,是一次大規模運動戰和陣地戰相結合的戰役;是打破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和轉變華東戰局的關鍵性一仗;也是解放戰爭以來華東野戰軍第一次從正面擺開陣勢同強敵進行大規模較量,打得很有氣勢的一仗。這一戰役,開創了華東我軍在敵重兵集團密集並進的態勢下,從敵陣線中央割殲其進攻主力的範例。

  這次戰役的勝利,是在誘敵深入,持重待機,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於機動位置,以應付各種可能情況的指導思想下取得的。戰役的主要特色,是突破與反突破,包圍與反包圍。敵人憑藉其兵力裝備的優勢,以數個重兵集團,採用密集隊形,企圖對我實施中央突破、兩翼包圍,把我軍分割聚而殲之,以達其徹底解決山東之目的。我判明敵人的作戰意圖後,以兩面開弓之勢,阻擊敵東西兩翼之強大兵力,將敵實施中央突破的先鋒、號稱「五大大力之首」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從重兵集團中央割裂出來,予以全部、乾淨、徹底地殲滅。 這次戰役既充分反映了我軍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善打硬仗、惡仗的特點,也表明了我軍戰鬥力已達到可以殲滅蔣介石軍隊任何精銳之師的水平。可以說,戰爭不單是物質力量的競賽,也是指揮藝術和士氣的競賽。我在這篇回憶錄中,不是全面敘述和謳歌這次戰役,僅僅是從戰役組織指揮的角度,談一些體會。

  【強敵雲集,發動重點進攻】

  一九四七年三月,解放戰爭進行了八個月,敵軍佔領了解放區一百零五座城市,但付出了七十一萬人的代價,用於第一線作戰的機動兵力,從原來的一百一十七個旅減為八個五個旅。面對這一形勢,敵我雙方對下一步方針各作研討。中央、中央軍委鑒於內線殲敵之有利,確定華東我軍繼續執行內線殲敵的方針,於一九四七年五月六日發電指示我們:「考慮行動應以便利殲敵為標準,原今你們提早轉入外線之計劃,「現可改變,大約本年全部時間均可用於內線作戰」(注:因戰爭形勢發展,我軍于本年七月初轉入外線)。並要求我們「在今後十個月內再殲敵四十個旅至五十個旅」。蔣介石則改變戰略方針,由對我解放區實行全面進攻改變為重點進攻,即集中兵力對我解放區的兩翼——陝北和山東實行重點進攻,而對其他解放區採取守勢。

  蔣介石的新的戰略方針,固然反映了蔣軍兵力不足的困境,但也是總結了前一段作戰失利的教訓後,在戰爭指導上的改變。陝北和山東是我解放區的兩翼,把兩翼作為其進攻重點,從軍事上看,既可集中兵力,又可從東西兩面,對我形成戰略的鉗形攻勢,將西北我軍殲滅或壓到黃河以東,將華東我軍殲滅或壓到黃河以北。迫使我軍大部局處於華北,便於進而解決華北和東北問題。陝北是中國革命的中心,解放區的心臟,那裡的形勢關係全域。華東則直接威脅敵人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和上海,並扼制著連結東北的海上通道。解放戰爭一開始,蔣介石就把華東解放區作為其全面進攻的主要方向。華東野戰軍當時是全軍兵力最大的集團,八個月中殲敵二十四個旅,連同地方武裝共殲敵約三十萬人,特別是宿北、魯南、萊蕪三個相聯的戰役共殲敵十二萬餘人,對蔣介石的威脅無疑是嚴重的。蔣介石如能在陝北、山東這兩個方向得手,其影響之大是可以想見的了。所以,蔣介石把這次戰略方針的調整和重點進攻的成敗,視為「關係黨圍存亡」的大事。

  敵軍統帥部對山東重點進攻的準備在菜蕪戰役後即已開始。從三月初至四月初,敵人的步驟是:(一)進行黃河歸故,即在花園口合攏,使黃河回歸故道,以限制晉冀魯豫野戰軍南北機動,切斷華東與晉冀魯豫的聯繫;(二)將王敬久兵團自冀魯豫戰場調到山東戰場;(三)撤銷徐州、鄭州兩綏署,組成徐州指揮所,統一指揮原兩綏署所屬部隊。此外整編第九師正由武漢向山東調動中。

  在兵力上,敵人用於山東方向的已達二十四個師、六十個旅、四十五萬五千餘人。占其進攻解放區總兵力的百分之二十七,占其重點進攻兵力之百分之六十六。「五大主力」中之「三大主力」,即整編第七十四師、整編第十一師和第五軍均調集于山東戰場。並以「三大主力」為骨幹,分別編成三個機動兵團:湯恩伯第一兵團,轄整編第七十四、第八十三、第六十五、第二十五、第二十八、第五十七師;王敬久第二兵團,轄第五軍、整編第八十五、第七十五、第七十二師;歐震第三兵團,轄整編第十一、第九、第二十、第六十四、第八十四師以及第七軍、整編第四十八師(第七軍、第四十八師後又劃歸一兵團指揮),共十七個師(軍)四十三個旅,約二十五萬五千人,執行機動突擊任務。另以七個整編師、十七個旅約二十萬人,配置在各以徐州、濟南為中心及魯西南等地區擔任守備和策應。

  在作戰方針上,蔣軍亦作了新的研究、改變。解放戰爭開始,多採取長驅直人、分進合擊、乘虛進襲等戰法。鑒於屢遭我軍各個殲滅之慘痛教訓,魯南戰役後,蔣軍統帥部即提出了「集中兵力,穩紮穩打,齊頭並進,避免突出」的作戰方針;又因萊蕪戰役採取南北夾擊,致北線被我殲滅,遂進而提出了「密集靠攏、加強維繫、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方針,安圖進一步加強兵力密度、成縱深梯次部署,作弧形一線式推進,使我無法分割和各個擊破,而陷我於戰略、戰役佈勢上被動不利之地位。

  為貫徹實施對山東重點進攻的方計,敵陸軍總司令顧祝同進駐徐州統一指揮,蔣介石則坐鎮南京統籌決策。敵情的確是嚴重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