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八五


  攻打棗莊是一場城市攻堅戰。在戰鬥過程中一度比較緊張。當時攻棗進展緩慢,而敵歐震集團的三個整編師已推進到新安鎮兩側,其中兩個師距棗莊僅十五至二十公里。我在分析戰場情況之後,決定增加兵力,首先攻克棗莊,爾後全力對付歐震集團,以避免兩面作戰造成兩頭皆失。恰在此時,軍委來電指示我們以一部兵力打棗莊,主力立即準備打歐震集團。根據當時情況,如這樣變更部署,不但難以迅速攻克棗莊,而且也無足夠的兵力殲滅歐震集團。我正在準備把上述想法上報軍委時,又接到軍委新的指示,明確提出推遲兩周後再打歐震集團。這又一次表明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對戰場形勢的瞭解是非常及時和準確的。於是我們按原定決心和部署,僅用了二十小時就攻克了棗莊,全殲守敵。打下棗莊,使我軍獲得較大的自由。打,可以全力以赴;休息,可以從容不迫。我軍休整了半個月後,戰局開始向山東解放區縱深發展。根據敵情新的變化,我們放棄了南打歐震集團的計劃,實施大踏步後退,主力北上,勝利地進行了萊蕪戰役。

  魯南大捷,是遵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的英明決策,在陳毅同志指揮下,山東、華中廣大軍民英勇奮戰的結果。這次戰役,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華東我軍在一次戰役中殲敵五萬餘人的新紀錄。特別是乾脆、徹底、迅速殲滅了全副美械裝備的敵主力師和機械化部隊,對國民黨反動派及其軍隊是個極其沉重的打擊,對華東以至全國人民是個很大的鼓舞。宿北、魯南兩個戰役的勝利,使我軍實現了自己的戰略意圖,奪取了戰場的主動權。在以後作戰中,進行萊蕪、泰安、孟良崮等戰役時,就主動得多了。

  魯南戰役和宿北戰役的勝利,對華東我軍的建設,亦有其特殊意義。一方面那時隨著戰局的發展,華中部隊由蘇北轉到魯南,再由魯南轉到魯中,指戰員思想問題較多。宿北、魯南兩戰役全勝,使部隊順利地實現了思想轉彎,進一步堅定了戰勝國民黨軍隊的信心。另一方面,我軍由分散作戰到集中作戰,由打小仗到打大仗,既打敵人步兵又打敵機械化部隊,既擅長野戰又能城市攻堅,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全面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特別是使山東和華中兩野戰軍在作戰思想、指揮關係和組織編制等方面實現了統一,為爾後擴大勝利、進行更大規模的運動戰和殲滅戰奠定了基礎。

  ※第十三章 示形于魯南,決勝于魯中

  萊蕪戰役,是我華東野戰軍在解放戰爭戰賂防禦階段勝利進行的一次規模較大的運動戰、殲滅戰。

  一九四七年一月下旬,我華東部隊在魯南大捷殲敵五萬餘人之後,主力集結在山東臨沂周圍地區休整待機。這時,全國戰局正繼續以華東戰場為中心展開著。國民黨反動派自恃兵力雄厚,準備向山東解放區發動新的進攻。蔣介石、陳誠制定了一個「魯南會戰計劃」,調集重兵集團,企圖逼我主力決戰于臨沂地區。我軍在南線之敵密集穩進、難以分割殲滅的情況下,果斷決定放棄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以少量部隊偽裝主力在南線與敵周旋,主力迅速隱蔽地大踏步北上一百五十多公里,出敵不意,於二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在北線萊蕪地區打了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一舉全殲深入我魯中解放區腹地之敵李仙洲集團,消滅了敵軍一個「綏靖區」前方指揮所、兩個軍部、七個師共五萬六千餘人,活捉了敵「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李仙洲。此役,連同南線和膠濟線東段的配合作戰,共計殲敵七萬餘人。我軍奏捷之速,殲敵之眾,付出傷亡代價之小,都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華東戰場上的空前紀錄。

  萊蕪戰役是華東戰場上一次比較典型的運動戰、殲滅戰。當的,剛剛經過統一整編的我華東野戰軍,在以陳毅同志為書記的華野前委統率和指揮下,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戰略決策,從戰役的實際情況出發,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充分利用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依靠老解放區人民和黨政機關的全力支援,發揮人民戰爭的巨大優勢;在戰役過程中,堅持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作戰指導方針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並力求殲敵於運動中的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從而取得了空前的勝利,特別是積累了大兵團打運動戰的經驗。戰役結束後,陳毅同志在談到此次作戰經驗時,曾經指出:「華東自衛作戰,以這次最為圓滿,各方面更熟練、更提高了。」

  在這篇回憶中,我側重從獻住指揮的角度,提供一些情況,談一些個人的體會。

  【戰前的敵我態勢】

  從解放戰爭開始至一九四七年一月,我人民解放軍在七個月的自衛作戰中,以平均每月殲敵八個正規旅的速度,共殲滅敵軍五十六個旅,占國民黨進攻解放區總兵力二百一十八個旅的四分之一強。我軍已經開始在幾個戰場上奪取了主動權,軍事形勢已向有利於人民的方向發展。二月一日,毛澤東同志為黨中央起草的關於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的指示中指出:中國時局將要發展到一個全國範圍的新的人民大革命的階段,全黨要為爭取這一高潮的到來及其勝利而鬥爭。指示強調:「為著徹底粉碎蔣軍的進攻,必須在今後幾個月內,再殲蔣軍四十至五十個旅,這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在華東戰場,經過七個月的較量,軍事形勢較之國民黨軍開始向我全面進攻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我華中、山東野戰軍經過蘇中、宿北、魯南和其他戰役的一系列勝利,已經實現了中央軍委、毛澤東同志關於在解放區前沿殲敵和適時轉入內線縱深作戰的戰略意圖。戰爭初期形成的蘇中、兩淮、魯南和膠濟線四個戰場,在作戰的勝利中不斷調整,實現了新的戰略佈局,主戰場已轉入山東解放區境內。山東、華中兩個野戰軍已經實現了勝利的會合和統一指揮,並正式組成為華東野戰軍。我軍兵力更加集中,武器裝備也有相當改善,作戰能力迅速提高。全體指戰員在全國和華東我軍大量殲敵的勝利形勢鼓舞下,士氣高昂,求戰心切。這時,我們華野的幾個領導同志正在著力研究分析敵情,考慮如何利用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依託山東解放區,積極創造戰機,打更多更大的殲滅戰,完成中央軍委賦予的爭取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內再殲敵十個旅左右的作戰任務,以推進戰局的發展。

  與此同時,國民黨反動派繼續對戰場形勢作出錯誤判斷。他們認為,以損兵二十多萬為代價,佔領了我比較富庶的蘇皖解放區,並把我軍主力擠到山東境內,這是他們戰略上的「勝利」。敵參謀總長陳誠當時在一個內部文件中就說:「共軍大勢已去」,「國軍部隊雖略受損失,但就全盤戰局而言,實屬莫大之成功。」敵人還判斷,我軍經過連續作戰,傷亡損失一定重大。而且部隊剛剛集中,有不少原來是地方武裝,戰鬥力不會強。臨沂是山東解放區首府,我必竭力死守。這些便是蔣介石、陳誠制定「魯南會戰計劃」的主觀依據。蔣介石為迫我決戰,派陳誠坐鎮徐州,陳誠叫嚷:「這次會戰關係重大,党國前途,剿匪成敗,全賴於此,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一月二十七日,原已被迫反正的偽軍郝鵬舉部叛變投蔣,被敵改編為第四十二集團軍,郝被委任司令,所屬四個師(相當整編旅)仍部署於海州外圍的白塔埠、駝峰地區。敵我雙方的態勢,預示著一場更大的較量即將開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