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七二


  我們當機立斷,決心集中兵力,首先尋殲李堡之敵於運動中。我們作了如下的部署:以第一師攻殲李堡、角斜之敵第一〇五旅主力;以第六師之第十六旅攻殲丁家所守敵第一〇五旅一部,以第七縱隊及第十八旅分別位於賁家巷東南和西場南北地區,合力求殲可能由海安東援之敵新七旅,並阻擊可能由如皋東援之敵。此時,原在淮南的第五旅(三個團)和華中軍區特務團前來參戰,我們將他們部署在賁家巷以北作為預備隊。

  戰鬥於八月十日二十時發起。我第一師乘敵人混亂之際,猛撲李堡,奮勇攻擊。此時的李堡,正有敵人的兩個旅部各率一個團在交接防務,兵力雖多,但隊伍混雜,工事也未築好,我軍一擊,建制大亂。至十一日晨,我軍完全攻佔李堡,中午又克蔣莊、楊莊,全殲守敵。由於我攻勢突然迅猛,敵人正在交接的兩支部隊部很混亂,交防之敵的電臺、電話剛才拆除,接防之敵的電臺、電話尚未架好,雙方都無法向海安告急。十一日晨,敵新七旅旅長仍按原計劃帶領一個團由海安踽踽東行,我軍部署在海安以東打援的第六師與第七縱隊,立即利用高梁、玉米地作好伏擊佈置,第七縱隊一部斷敵退路,會同第六師一部出擊,在運動中將該敵全部殲滅,其中一個營繳械投降。

  李堡之戰,前後二十個小時,殲敵一個半旅共九千餘人,又贏得了一個勝利。

  【進一步明確了作戰方針】

  隨著戰局的發展,中央軍委、新四軍軍部對於外線出擊方針和內線殲敵方針的得失利弊,以及與之相聯繫的華中野戰軍主力使用的方向,不斷進行著研究。

  為執行南下作戰計劃,六月二十七日,陳毅同志決定親率山東野戰軍主力第二縱隊、第七和第八師等部,於七月十日以前南下,並指揮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共約五萬餘人,擔任徐蚌段之作戰。七月十四日,陳毅同志鑒於敵人即將大舉進攻蘇皖,就山野主力南下作戰的時機向中央軍委提議:敵人的這次進攻,「是分區蠶食的狡計,蘇皖現有力量難於勝任應付,必須友鄰區暫時出動配合才足以挽救。」因此主張立即執行中央軍委六月二十二日提出的作戰計劃,「截斷津浦南段隴海徐西段,造成山東、太行主力在淮北之會合,準備渡淮作戰。」以全面大打的辦法來制服蔣軍分區蠶食的狡計。當時宣泰戰鬥已經打響,中央軍委、毛澤東同東複電陳毅同志:最近幾天看一看泰興戰鬥結果如何。七月十五日,宣泰戰鬥剛結束,我們接到中央軍委來電,指示:「結束戰鬥後,立即整理部隊,準備再戰;即使打了大勝仗,也要如此,因敵會繼續進攻。我軍在南線須準備打四五個大仗,方能解決問題。」這兩個指示,表明了中央軍委、毛澤東同志密切觀察戰局,研究戰略方針的嚴肅態度和近期內還須內線殲敵的意向。

  宣泰和如南兩戰勝利後,蔣軍的有生力量雖受到我一定的打擊,但進攻之勢尚未減弱,繼續增調兵力,向蘇中重鎮海安推進;而淮南解放區則已被敵人突破,華中形勢日趨緊張。此時,陳毅同志再次從執行外線出擊的方針考慮,認為淮南在全域上比蘇中更為重要,向中央建議:粟部迅速西調,仍以切斷津浦、隴海,開展淮上新區,奪取徐州為目的。軍委和毛澤東同志對這個建議,態度極為慎重,回復陳毅同志:「粟裕集團應否於此時調動,各有利害,待考慮再告。」不日,中央軍委給我來電:「對蘇中目前即取防禦方針,由你率主力與陳軍長會合,集中力量打開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斷蚌浦線,直接配合陳宋、劉鄧之作戰,這是一個方案」;「八月內在蘇中再打一仗,然後西移,這是又一方案」。要我就以上兩案表示意見。

  中央軍委的來電,使我充分體會到華中主力使用的方向對全域的影響,問題的中心在於此時究競是外線出擊有利還是內線殲敵有利。我認真地學習研究了戰爭開始以來中央軍委和軍部的有關指示,從戰爭全域出發,結合當面的實際情況,作了反復考慮,認為:

  第一,蔣介石在美帝支持下向我發動全面進攻,在力量對比上暫時具有很大的優勢,這場戰爭勢必是長期的,根本的問題在於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經過八年抗日戰爭和日本投降後保衛抗戰勝利果實的鬥爭,我黨已建立了大塊的鞏固的根據地,在內線同敵人作戰有很大的回旋餘地,這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有很大的不同。中央軍委七月三十日曾有電報指示:「總以打勝仗為原則。」從這個原則出發,我軍在戰略防禦階段以執行內線殲敵方針,推遲外線出擊時間為有利。充分利用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多打些勝仗,以大量殲滅敵人。

  第二,戰爭初期,各主要作戰方向,應充分利用內線殲敵的有利條件,哪裡好消滅敵入就在哪裡打仗,各戰區之間有戰略性的配合,不宜過早作戰役性的配合;如果急於作戰役性的配合,我軍兵力作更大的集中,則敵人的兵力也將隨之作更大的集中,對各個殲敵不利。在兵力對比敵優我劣的情況下,過早地進行大會戰,我們是難以有勝利的把握的。在戰爭初期,我軍兵力應該隨著敵我力量的消長,我軍指揮藝術的提高和戰局向我解放區縱深發展而逐步集中,由一次殲敵一個旅,逐步集中兵力發展到一次殲敵幾個旅,這樣比較有利。

  第三,從當面實際情況看,在蘇中打殲滅戰的條件較淮南有為利:

  ①蘇中敵軍已遭我幾次打擊,與淮南之敵比較是弱軍,有利於我繼續殲擊。

  ②由於淮南解放區已被敵人突破,如主力向西,必須首先打下籲胎、天長,以開闢戰場,需付出一定的代價;如舍盱眙、天長不打而直趨鐵路線,則戰場狹小,不利於我軍機動,後方亦不安全。

  ③淮南正值雨季,大雨榜淪,平地積水甚深,部隊運動及糧彈運輸供應都比蘇中困難。

  當時李堡戰鬥正在進行中,譚震林同志已來到前方,我們共同商討,意見一致。李堡戰鬥後,於八月十四日向中央軍委呈報了主張在蘇中再打幾仗的意見。在此前後,張鼎丞、鄧子恢同志也表示了主張再在蘇中打幾仗的意見。十五日,中央軍委、毛澤東同志批准了我們的建議:「所見很對。望利用蘇中各種有利條件,繼續在那裡作戰,如你們今後一個月內再打二三個勝仗,繼續殲敵二三個旅,則對整個戰局助益極大。陳毅同志也來電指示:「宜就地開展局面,不必忙於西調,軍委有此指示,望照辦。部隊宜爭取數日休息,再求新的機動,反較西調為更有力配合各方。」經過戰爭的實踐和反復討論,戰爭初期的作戰方針問題,得到了進一步的明確。

  此後,中央軍委鑒於戰爭的規模日益擴大和內線殲敵的優越性日益顯著,再次推遲了外線出擊的時間,直到一九四七年三月,中央軍委進一步明確:「考慮行動應以便利殲敵為標準。不論什麼地方,只要能大量殲敵,即是對於敵人之威脅與對於友軍之配合」,「轉入外線之時間,現亦不必顧慮」。這樣,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然後轉到外線作戰的計劃,已經發展成實行內線的持久的防禦作戰的戰略方針了。回憶這段歷史,使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依據戰爭的客觀規律來指導戰爭的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