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五三


  以公開武裝鬥爭為主,充分發揮主力部隊的骨幹作用和三結合武裝體制的威力。一九四二年我們已經完成了整編計劃,第三旅除第七團外,其餘各團均編入第四分區地方團,這些地方團已成為分區的主力。此外,第三旅又抽出二千餘人,轉化為區遊擊隊及民兵骨幹,以強化民兵韻軍政素質。在「清鄉」區內,我們決定以區隊、民兵開展群眾性的遊擊戰爭為主,以武工隊對敵偽進行重點打擊為輔。主力部隊實行「敵進我進」的方針,撤至「清鄉」區外圍,隨時抓住敵人的弱點,機動地給予打擊,或抓住有利時機,由外向裡,在封鎖線上打開缺口,突入「清鄉」區內,攻克據點,掩護和配合群眾鬥爭,爾後又迅速撤出,還組織一批武工隊進入「清鄉」區,同地方武裝、民兵一起作戰,並有計劃地輪換長期在「清鄉」區內堅持鬥爭的地方武裝、民兵,把他們撤到「清鄉」區外休整、補充。這樣形成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波瀾壯闊的人民遊擊戰爭。

  以武裝鬥爭為後盾,更有效地開展其它各種形式的鬥爭。武裝鬥爭與非武裝鬥爭相結合,軍事鬥爭與經濟、政治、文化鬥爭相結合,公開工作與秘密工作相結合,內線與外線相結合,使反「清鄉」鬥爭成為一場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總體鬥爭。

  進一步加強和擴大統一戰線工作。充分發揮我們在社會基礎上的強大優勢,儘量團結、爭取、利用一切力量以集中打擊敵偽「清鄉」勢力,使反「清鄉」鬥爭成為各個階層、各種力量的最廣泛的鬥爭。

  強調「清鄉」區與非「清鄉」區在鬥爭方針上的區別。敵人在「清鄉」區是要打破在我統治下的現狀,而在非「清鄉」區,卻因兵力不足,有意無意地維持現狀,以達到分區「清鄉」的目的。所以,我們要求非「清鄉」區必須給敵人以主動的打擊,造成敵人顧此失彼的窘境,以減輕敵對「清鄉」區的壓力,使蘇中區的鬥爭以反「清鄉」為重點,各分區緊密配合,相互支援。

  我們充分估計到反「清鄉」鬥爭的長期性和殘酷性,始終注意保護群眾的積極性。對群眾性鬥爭不提過高的不能達到的要求,以免遭致不應有的損失,挫傷群眾的積極性。例如,我曾提過每個鄉、每個支部每月捕殺一個敵人的號召,後來成為群眾的實際行動,有的鄉與鄉、支部與支部還開展了競賽。我們提醒各級領導,組織成千成萬的民兵圍攻據點,是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人民武裝鬥爭方式,不能作為經常的戰術,那樣是危險的。我們還不斷地由其它地區給予「清鄉」區人民以救濟、支援,幫助他們渡過災難,重建家園。

  我們力求正確地判斷和把握形勢,防止片面性。一九四三年十月,敵在為時六個月的第一期「清鄉」失敗後,緊接著搞「延期清鄉」,採取高壓手段,推行「三光」政策,形勢更加嚴酷,一些地區群眾情緒一度低落,鬥爭陷入被動。我分析這種情況後認為,這是長期鬥爭中的疲勞現象,而不是退潮,應適時地加強宣傳,並採用各種更巧妙的鬥爭手段,更複雜的鬥爭方式,繼續作更分散、更艱苦的頑強鬥爭。我們規定在敵情特別嚴重的地區,實行公開的武裝鬥爭與合法、秘密的鬥爭相結合,在一定時期內以合法、秘密的鬥爭為主,並規定這一轉變,應由上一級黨委適時地予以掌握和批准。

  為掌握反「清鄉」鬥爭的第一手材料,及時總結反「清鄉」鬥爭經驗,也為了提高司令部機關軍事指揮水平,我從師直屬隊選派中層領導幹部和骨幹組織武工隊,輪流進入「清鄉」區參加鬥爭。

  加強敵偽軍工作。我們重新研究了對敵偽軍工作的政策。當時蘇中地區的偽軍已有舊派和新派的區別。舊派是原國民黨魯蘇皖邊區遊擊總指揮部中的投降部隊和地方上的妥協勢力,這一派仍殘存有民族意識和地方觀念,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同日寇的矛盾增加了。新派則是由日汪扶持起來的力量,以日本買辦和特工為主,代表人物是偽蘇北清鄉主任公署主任兼偽保安司令張北生。他們是日寇「對華新政策」的堅決執行者。我們利用舊派,打擊新派,利用舊派又不使其完全勝利,打擊新派又不使其完全失敗,使兩派力量互相對消。對於參加「清鄉」的偽方基層人員,初期採取群眾性的鋤奸鬥爭,繼而採取瓦解爭取為主的政策,達到逐步掌握偽基層政權。

  對於敵軍,我們分析:敵南浦旅團是我們的老對手,幾年來在我蘇中軍民不斷打擊下,累計傷亡消耗了五千人,經不斷補充,仍剩下三千七百余人,南浦本人因此受到上級責備,並一度擬將該旅他調,經南浦本人申辯才沒有被調走,後來增調第六十一師團四個大隊到蘇中「清鄉」,卻不屬他指揮,引起他的不滿。對南浦我們一直注意鬥爭策略,一九四二年即指出,對南浦之打擊應適可而止,以抑留他在蘇中單獨與我糾纏。這時我們進一步利用敵人的矛盾,著重打擊主持「清鄉」的敵第六十一師團,適當給南浦一點面子,使他採取消極態度。

  上述這些政策和措施,在反「清鄉」鬥爭中發揮了強大的威力,收到了顯著的效果。「清鄉」區內的遊擊戰爭真正達到了全民參戰的程度。遊擊戰的戰術技術發展到空前的水平。特別是經常性的遊擊戰和圍繞中心任務的鬥爭緊密結合,交織進行,勢不可擋。

  反封鎖鬥爭。敵人把封鎖視為「清鄉」的法寶之一。反「清鄉」鬥爭開始後,我們提出「不讓敵人打籬笆」的號召,一場破擊戰迅速開展起來。群眾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如將固定籬笆的木樁拔起套上繩索,然後將籬笆成片拉倒;在籬笆上套上油箍,放火焚燒。開始是小規模的分別破拆,後來發展到幾個鄉、幾個區的聯合行動。在蘇中區黨委統一部署下,一九四三年六月十七日和七月一日,第三、第四分區同時發動封鎖線兩側群眾大破擊,僅七月一日夜,四萬多群眾和民兵,在主力部隊、地方武裝掩護下,在各級幹部帶領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在一百多公里的封鎖線上進行大破擊。他們鋸倒電杆,收繳電線,挖毀公路,火燒籬笆。綿延上百公里,看不到頭的沖天火光,劈劈拍拍的竹子爆炸聲,鬥志高昂的人群呐喊聲,顯示了群眾遊擊戰爭的無比威力。日偽軍嚇得躲在碉堡裡一動也不敢動,眼睜睜地看著苦心經營的竹籬笆被毀壞殆盡。

  鋤奸鬥爭。敵人以特工作為「清鄉」的急先鋒,他們是日偽的耳目、爪牙,肆意殘害我幹部群眾的劊子手。四月一日,我們以蘇中第四專署名義頒佈了《反「清鄉」期間緊急治罪條例》,規定對「國人皆日可殺」的漢奸、特務就地處以極刑,並把執行權授予區級以上政府和民眾團體。早在敵「清鄉」前,我們即已從軍隊和公安部門抽調了一批政治堅定、機智果敢、有作戰經驗的同志,配備短槍,組成精悍的武工隊(原稱政治保安隊,群眾稱之為短槍隊),其主要任務是深入據點,鎮壓日偽「清鄉」的重要人員,後來成為群眾性遊擊戰爭的骨幹。反「清鄉」鬥爭開始後,鋤奸活動隨即開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