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五一


  面對這一形勢,我們認真進行了分析,認為敵人的主要戰術手段是分進合擊、多路合圍,這些都需要高度協同,但日本侵略軍深入我根據地作戰,等於瞎子、聾子,無法準確偵察和判斷我們的行動,又受地形、交通方面的限制,以及沿途遭我民兵、遊擊隊的打擊,很難達成合擊,而且敵調集機動兵力在一個地區「清剿」,勢必造成其他地區的空虛,便於我軍其他地區遊擊戰爭的開展。至於敵人的殘暴,只能激起我軍民百倍的復仇怒火。我們決心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發揮人民戰爭的威力,並且加強敵佔區、接敵區工作和敵偽軍工作,打破敵人的「清剿」。

  日寇於六月十二日開始對第四分區海門、啟東地區進行第一期「清剿」。七月上旬對第三分區靖江、泰興地區進行第二期「清剿」。九月末十月初對第一分區江都、高郵、寶應地區進行第三期「清剿」。我們指示各分區緊密配合,在敵「清剿」區內以地方武裝配合民兵就地堅持,與敵糾纏,不斷予以襲擾,捕殺敵特、漢奸。主力部隊適時跳到「清剿」區外,進行機動作戰,特別是向敵人後方和敵人的弱點進攻。於是,各分區的攻勢作戰此伏彼起,互相策應,互相支援,數月中先後進行的較大戰鬥有石港攻堅戰、海門襲擊戰、如西反擊戰、二窎殲滅戰等。在南通二窎鎮南的夏(謝)家渡戰鬥中,我第三旅第七團一舉殲滅日軍保田大隊長以下一百一十名,迫使「清剿」第四分區之敵倉皇收兵。我第三分區的如西縣,在敵偽轉移兵力對第一分區進行第三期「清剿」時,發動了萬餘群眾圍困西河彎偽軍據點,不久又組織二萬余群眾圍困水洞口,一萬餘群眾封鎖加力市。我們還實行秘密鬥爭與公開鬥爭相結合的方針,開闢和加強了邊區、敵佔區和敵偽軍工作。到十一月,敵人的「清剿」即被基本打破了。

  這一時期,隨著鬥爭形勢變化,我們對幾個方針性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討論。

  第一,關於實行黨政軍一元化領導問題。當時蘇中黨政軍各級都是分開領導的,為加強統一,協調各方,蘇中區設立軍政黨委員會為最高領導機構。各分區(地區)也設有軍政黨委員會。黨政軍配合總的說來是好的,但仍不免有些缺憾。為適應今後形勢,我於七月十九日發電,向華中局、新四軍軍部建議,蘇中區從上至下實行黨政軍一元化領導。

  第二,關於改善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問題。蘇中軍區成立以來,我們一手抓建立和發展地方武裝、民兵自衛隊,實行主力地方化;一手抓主力部隊的發展,相對集結主力,進行機動作戰和整訓,已經形成了主力部隊、地方武裝、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但是,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主力部隊長期頻繁作戰,消耗過大,缺少整訓,不利於今後的大發展,二是地方武裝數量雖已超過主力,但較多用於執行警備任務,較少用於進擊敵人,還不能獨立擔負起堅持原地鬥爭的任務;三是蘇中今後除第二分區北部可能稍趨緩和外,其餘地區特別第三、第四分區將更趨緊張,回旋餘地更加狹窄,部隊過於擁擠,容易遭受損失。我在七月十九日的同一個電報中,建議抽出一部分主力團,選擇較安定的地區進行整訓。堅持原地鬥爭的任務,由留下的部隊承擔,或將留下的主力團與地方團合併後承擔。

  我對上述兩個問題的意見,得到丕顯、文蔚、葉飛、期光諸同志的原則同意。七月二十九日,軍部複電原則同意,對實行黨政軍一元化領導,指出暫宜慎重;對改善武裝體制,提出了具體意見。此後又經過反復醞釀,到一九四二年九月經華中局和軍部批准,對全師(軍區)部隊進行統一整編,各旅保留一個主力團(即第一、第四、第七、第五十二團),並予以充實加強,其餘主力團實行地方化,與各縣團合併,成為地方團的骨幹力量。經過這次整編,使軍區有主力在手,隨時可以對重要方向實施突擊,而各分區、各縣也都有較強的武裝作為機動兵力,配合區遊擊隊和民兵,擔負堅持原地鬥爭的任務。主力軍得到了輪流作戰、輪流整訓的條件,地方軍則大為加強,並在鬥爭中逐步成長,上升為新的主力。而大量半脫產和不脫產的民兵,成為群眾性抗日遊擊戰爭的偉大力量和不斷補充壯大我軍的源泉。實踐證明,這次的整編是成功的。同年十二月,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統一抗日根據地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係的決定》,經華中局、新四軍軍部批准,撤銷了各級軍政党委員會,建立了統一領導的各級黨委,作為黨政軍民的最高領導機構,從而實現了党的一元化領導。蘇中區黨委由我任書記,陳丕顯任副書記。第一地委書記兼第一分區政委韋一平;第二地委書記兼第二分區政委陳時夫;第三地委書記兼第三分區政委葉飛;第四地委書記兼第四分區政委吉洛;興東泰地委書記黃逸峰。

  第三,鑒於敵情的嚴重,一九四二年七月,華中局、軍部曾幾次來電,指出新的鬥爭形勢,要求有新的方針以適應,主要內容是:

  一、蘇中鬥爭是長期的、南浦襄吉是長期的對手,你們至少準備苦鬥一年到二年,一切取決於熬得過,撐持得住,只要能保持骨幹,即是極大勝利。

  二、蘇中工作應以領導武裝鬥爭、建立敵偽軍工作、組織領導革命兩面派、領導民兵為中心,其它任務均應圍繞此一中心去進行。

  三、全線大的突擊作戰,不可能改變敵人的部署,而小型武裝挺襲與群眾交通破壞戰,則起了積極作用,一團兵力左右的突擊,亦須要打幾次以振奮人心,全軍全師的全線出擊則不甚適宜。

  對華中局、軍部的指示,我們認真地作了研究,認為指示是要求我們對敵情作充分的估計,對形勢作最壞的打算;給予蘇中區的任務是留有餘地的。我回顧了浙南三年遊擊戰爭,當時的條件比現在困難得多,我們熬過來了,撐持住了。當前敵我力量的對比,敵人雖有相當的優勢,但我們並不是絕對的劣勢,我們在社會基礎、群眾基礎上更有強大的優勢。蘇中抗日根據地是能夠長期堅持,並且能夠對全域作出較大的貢獻的。關鍵是既要防止對敵情缺乏清醒的估計,不顧實際地盲目硬拚;更要防止在嚴重形勢下看不到有利因素,喪失堅持原地鬥爭的信心,消極地化整為零。為此我們提出了「堅持武裝鬥爭,堅持原地鬥爭」的方針,確定以武裝鬥爭為主,進一步處理好武裝鬥爭與非武裝鬥爭、公開鬥爭與秘密鬥爭、合法鬥爭與非法鬥爭的關係。在作戰指導上,我們認為對付敵人的「清剿」和「清鄉」,的確比對付「掃蕩」更困難,但是敵人兵力不足,不可能在蘇中全區同時進行「清剿」或「清鄉」,使我們有可能選擇敵人的弱點和後方予以突擊,迫使敵人推遲或局部更改部署。我們要求區別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基本區、中心區、遊擊區和邊緣區、敵佔區,「清剿」、「清鄉」區和非「清剿」、「清鄉」區),力求把敵人進攻的重點壓縮到更小的範圍內,以利於全域的發展。由於我們解決了上述幾個方針性問題,對艱苦堅持原地鬥爭和以後的大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這一年還有一件大事,是第一、第六師合併。蘇南反「清鄉」鬥爭開始後,一九四一年八月,第六師師部及所屬第十八旅陸續北撤到蘇中第一分區。蘇中第一分區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一九四〇年我軍北渡長江後即在江都開展工作,黃橋決戰後,又派人進入高郵、寶應兩縣,蘇中區黨委成立後,派惠浴宇等同志去開闢、建設江(都)(郵)(應)地區。第十八旅到達後,決定由第十八旅經營第一分區,把這裡作為恢復和發展蘇南的出發地和後方基地。一九四二年三月正式成立蘇中第一分區、蘇中第一行政專員公署、中共蘇中第一地委。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