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四三


  九月三十日,我軍履行諾言,撤出薑堰。為爭取中間勢力,通知李明揚、陳太運來接防。李明揚喜出望外,單獨接管了薑堰。我又主動送給陳太運一百多條槍。韓德勤一無所獲,與李、陳之間的矛盾越發加深。

  我軍自攻取黃橋到讓出薑堰,把軍事仗與政治仗、自主的原則與以退為進的策略結合得十分巧妙。尤其是薑堰,如不奪取,便沒有讓出的文章可做。而讓出薑堰,對我是「一舉三得」,既揭露了韓德勤積極反共、破壞抗戰的罪惡陰謀,在政治上贏得了社會各階層的極大同情,造成我黨我軍完全有理的地位;又加深了蘇北國民黨軍隊內部派系之間的矛盾;還使我適時集中了兵力,在軍事上對付韓頑的進攻處於有利地位。這些處置,是陳毅同志對党的鬥爭策略的傑出運用。

  【決戰黃橋,一舉解決蘇北問題】

  我軍自北渡以來,經過四次戰鬥,連克黃橋、薑堰,控制了東西一百公里、南北數十公里的較大地區。但從奪取蘇北全域來說,還只是初步的勝利。因為,雖然我們已給頑軍以一定的打擊,但是同韓德勤的主力還沒有交鋒,雖然我們已經控制了一些地方,但蘇北抗日民主政權還沒有確立;雖然我江南主力已經過江,但與八路軍的聯繫還沒有打通。所以我們還沒有在蘇北站穩腳跟。在這幾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中,第一個問題是核心,只有同韓德勤的主力作了決定性的較量,其它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這時,南下的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第二支隊已抵達漣水以北地區,新四軍第五支隊已列陣于寶應湖、大運河西岸,與我新四軍蘇北部隊形成了由北、西、南三面夾擊韓德勤的有利戰略態勢。針對國民黨頑固派、特別是韓德勤的反共陰謀,中央公開提出了「韓不攻陳(毅),黃(克誠)不攻韓,韓若攻陳,黃必攻韓」的嚴重警告,使我軍處於政治上的有理有利地位。

  韓德勤深懼八路軍與我會師,又以我退出薑堰為虛弱,決心採取「先南後北」的方針,先殲我蘇北新四軍,然後回師對付南下的八路軍。於是親自指揮二十六個團共三萬餘兵力南下,妄圖與我決戰,殲滅我蘇北部隊于黃橋地區。韓德勤主動尋釁,正是我一舉解決蘇北問題的良機。但我軍全部人員僅七千餘人,其中戰鬥人員不過五千餘人。而八路軍南下部隊受到敵、偽、頑的牽制和半水網地區的阻礙,尚在老黃河以北;第五支隊在春季反頑戰鬥勝利之後,整訓還未結束,同時又受津浦路東敵偽的威脅,暫難東渡。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北、西兩軍對我進行戰役上的配合是不切實際的,我們只能在他們的戰略配合下,作獨立決戰韓頑的準備。

  大敵壓境,頑軍多我數倍,能不能打殲滅戰呢?從發展蘇北的任務來看,我們是必須打殲滅戰的;如果只把韓德勤擊潰,沒有殲滅他的有生力量,他還會捲土重來,對我開闢蘇北、發展華中很不利。但是在實際上能不能達到目的呢?毛澤東同志說,我們與敵人作戰,在戰略上是以少勝多,在戰役上、戰鬥上是以多勝少,這是一個原則。但當前的形勢卻要求我們不僅在戰略上,而且在戰役、戰鬥上也要以少勝多。我軍軍政素質是敵人所不可比擬的,我軍又處於「哀兵」的地位,「哀兵必勝」。但是,要克敵制勝,還需要發揮靈活機動的軍事指揮藝術。

  韓德勤的進攻部署是:以其嫡系李守維第八十九軍和翁達獨立第六旅為這次進攻的主力,組成中路軍,分經營溪、古溪和祖師廟、加力攻我黃橋北面和東面地區。以魯蘇皖邊遊擊軍兩李部及蘇北遊擊第八軍(由稅警團等部編成)陳太運部組成右路軍,以第一、第五、第六、第九、第十共五個保安旅組成左路軍,掩護共主力之兩翼,攻我黃橋以西及東南地區。目的是佔領黃橋,消滅我軍主力。

  我軍自退出薑堰後,兵力已經集中。我們對頑、我形勢作了認真的分析研究:黃橋地區北面是通揚河,南邊是長江,西南有一條從泰州到口岸的運河,周圍有泰興、靖江等日寇據點,如果放棄黃橋,我軍就沒有回旋餘地了,而且對民心、士氣必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但是從我軍當時的人力、物力來看,我們沒有條件採取集中兵力、堅守黃橋的方針;而且集中兵力堅守黃橋,最多只能擊潰敵人,而不能殲滅其主力。於是,我們決定採取以黃橋為軸心、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有了黃橋這個軸心,既可以大量吸引、遲滯、消耗敵人,又便於我觀察全域,機動使用兵力,達到各個殲敵的目的。

  在各路敵軍中如何選擇首戰殲滅對象,對戰局的勝敗關係極大。我們選擇了翁達旅作為首戰殲滅對象。這個選擇的主要根據,一是兩李和陳太運雖然已表示中立,但在韓德勤大軍向我進逼的形勢下,疑慮很大,如果我首戰殲滅了翁旅,對於拉開兩李、陳太運同韓德勤的距離,穩定李、陳的立場將起重要作用。這樣就使韓德勤的右翼失去了掩護。二是翁旅是韓德勤中路右翼,把它消滅了,就把韓德勤的中路軍打開了缺口,使我軍可以實現對韓軍主力的包圍與迂回。第三,翁旅是韓德勤嫡系主力,如首戰被殲,可以給敵軍士氣以嚴重打擊,並使其它雜牌軍不敢動作。所以如果首戰殲滅翁達旅,對戰役的轉變會起決定性影響。

  選擇翁旅為首戰殲滅對象,是一著奇兵。因為翁旅在韓德勤的戰鬥序列中,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全旅三千多人,一色的「中正式」七九步槍,每個步兵連有嶄新的捷克式機槍九挺,號稱「梅蘭芳」式部隊(指裝備漂亮),軍官大都是「軍校生」,是強敵。一般作戰原則是先打弱敵,後打強敵,而這次我們是先打強敵。我們認為這是可以辦到的。我們可以利用地形地物的掩護,隱蔽接敵,對行進中的翁旅實施突襲,把它截成幾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顧,這就能發揮我軍優勢,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

  對於日寇,我們分析,當頑軍向我大舉進攻時,他會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度,而韓德勤也不敢公開要求日寇直接參與向我進攻。只要此戰能速戰速決,日、頑聯合攻我的局面不會出現。在兵力部署上,我們決定以四分之三的兵力作為突擊力量,僅以四分之一的兵力守衛黃橋。

  我們充分注意發揮各個縱隊的特點。這三個縱隊都是善於勇猛攻擊的。其中第一、二縱隊兵力比較充足,用於突擊方向,隱蔽集結于黃橋西北之顧高莊、嚴徐莊、橫港橋地區待機;並由第二縱隊派出主力兩個營配置于古溪至分界一線,實行運動防禦,誘敵深入;另以一縱隊一個營化裝進入敵後,配合地方武裝襲擾敵人。第三縱隊全部人員不足兩千,用於防守。這個縱隊的作風頑強,指揮靈活,是可以勝任正面阻敵任務的。

  陳毅同志召集各縱隊領導幹部開會,很快統一了認識。部署既定,便對黨政軍民進行了深入的動員。政治部印發了軍分委和黨代表的《敬告指戰員同擊書》,反復強調打好這一仗的政治、軍事意義,號召全體同志為打敗頑軍的進攻而戰,為鞏固和擴大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而戰。全軍上下鬥志昂揚,緊張地進行戰鬥準備。地方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紛紛聲討頑固派破壞抗日的罪行,掀起了支援我軍作戰的熱潮。數千民兵和人民群眾扛著門板和各種器材幫助部隊趕修工事。在支前委員會的組織和領導下,救護站、擔架隊迅速組成,待命行動,家家磨面、燒水、烙餅。僅黃橋鎮上就動員了六十多個燒餅爐為前線烘燒餅。由此誕生了以後廣為流傳的《黃橋燒餅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