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八六


  6月24日,蔣介石終於撕下假面具,公開宣稱:「四十八小時以後將有驚人之舉」。兩天以後,調動30萬軍隊圍攻中原軍區部隊,打響了全面內戰第一槍。

  面對這種形勢,毛澤東於6月26日為中共中央起草致華中分局並告陳毅、舒同的電報,指令華中野戰軍西出津浦線作戰。電報說:「你區應以一部在蘇中吸引並牽制通揚線上之敵,粟譚率主力(不少於十五個團)位於三分區(津浦路以東、運河以西地區),與陳舒配合,一舉佔領蚌浦間鐵路線,徹底破壞鐵路,殲滅該地之敵,恢復三、四分區失地,並準備打大仗,殲滅由浦口北進之敵」。要求他們在7月10日以前完成一切攻擊準備。(《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01頁。)

  陳毅隨即電令華中野戰軍主力西進淮南,執行津浦路蚌浦段作戰任務,首先「集中陶(勇)、王(必成)兩縱、五旅及謝(祥軍)縱在六台、天長之間整訓」。

  粟裕和劉先勝、鐘期光原計劃到林梓前線指揮已佈置好的作戰,接到中央軍委委和新四軍軍部的命令,立即下令停止行動。

  粟裕認為,中共中央籌劃的這一場大戰,對未來戰局的發展關係重大,必須做到初戰必勝。他從實際情況出發,對如何執行中央軍委和新四軍軍部的指示,以及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權衡在蘇中作戰和在淮南作戰的利弊得失,認為在蘇中打一仗再西移更為有利。粟裕說:「仗是非打不可的,南邊走得脫,北邊也走不脫。蘇中是我們的老根據地,地形複雜,物產豐富,群眾基礎好,有蘇皖、魯南、豫皖、中原各方策應,條件是很好的。要打就在這裡打。」

  6月27日,粟裕發電報給中央軍委、陳毅軍長和華中軍區,提出了在蘇中先打一仗再西移的建議。

  粟裕的電報說:「在三分區集中大兵團作戰,糧食、民夫和交通運輸均極困難。如集中兵力過多,則所需糧、夫必超過當地負擔,不僅影響當地,且影響戰鬥更大」。因此,提出兩個可供選擇的方案:第一方案,由五旅、淮南獨立旅和第九縱隊等8至11個團擔負淮南作戰任務,華中野戰軍主力「以揚、泰為進攻目標,以鉗制頑軍西移」;第二方案,華中野戰軍主力西移淮南,但須留下第十縱隊(即謝祥軍縱隊)和第七縱隊守衛蘇中。他認為,在戰爭初期,對士氣民心尤應特別重視。「目前我們主力都集中于蘇中,民夫及作戰用具都已準備完畢,如不在蘇中打仗即西移,不僅對群眾很難說服,即對部隊亦難說服。因一、六師和七縱指戰員大多是蘇中人,有些家中已遭頑摧殘。為此,我們是否在蘇中先打一仗再西移。」(《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244—245頁。)

  第二天,粟裕召開各師和縱隊首長會議,傳達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的指示。各部隊首長一致要求,首先在蘇中打一個勝仗。粟裕認為,這個行動關係戰略全域,應當由華中分局作出決定。會議一結束,就從海安出發,長途跋涉300餘裡,趕到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地淮安,與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面商如何執行中央軍委和新四軍軍部的指令。

  與此同時,粟裕在實際工作中作了在蘇中作戰或到淮南作戰兩手準備。他要求華中軍區測繪隊突擊翻印淮南、淮北軍用地圖,開始籌劃華中野戰軍西進淮南的作戰行動。

  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贊同粟裕的意見,4人聯名於6月29日發出向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的報告。

  這個報告首先分析了華中野戰軍主力在蘇中和在淮南作戰的利弊,認為「華中主力轉至淮南後,不僅糧食須由蘇中供給,即民夫運輸恐難支持,因淮南地廣人稀(僅一百三十八萬人口),交通不便」。而「蘇中公糧收入占全華中二分之一,人口亦占五分之二(共九百萬人口),對支持今後長期戰爭有極大作用」。「蘇中當面共有頑軍九個師(旅),我軍主力亦集中于蘇中,如即向淮南轉移,不僅七月十日難以到達(須遲至七月二十日),且將使蘇中有迅速被頑攻佔之極大可能。」「如蘇中失陷,淮南戰局萬一不能速勝,則我將處於進退兩難(蘇中大部為水網,如被頑佔據不易奪回),如是不僅對蘇中本身不利,即對華中整個作戰部隊之供應更有極大影響。為此我們建議:在作戰第一階段中,王陶兩縱仍位於蘇中解決當地之敵,改善蘇中形勢與鉗制敵人,使頑無法西調;至山東及劉鄧主力完成第一階段進行第二階段時,我們再以王陶兩縱加人(八月中旬)蚌浦段作戰。但在第一階段時,我們可以四旅(以九縱對調)、五旅配合,及淮南獨立旅擔任蚌浦段之破擊,阻止浦口敵人北進,以配合山東主力于淮北作戰,即或調五軍進至蚌埠而在徐州頑軍北進及劉鄧切斷開(封)(州)段,以及淮南九個團阻止頑軍情況下,我們此種部署對徐蚌段作戰無大影響。」(《蘇中七戰七捷》,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78—79頁。)

  6月30日,陳毅給軍委並告華中野戰軍的電報說:「我們認為七月間非打不可,則王陶縱隊應立即西開,保證於七月十五日到七月二十日前後能按時發起戰鬥」。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考慮了雙方的意見,於6月30日發出兩個複電。一電給華中軍區,指示:「部隊暫緩調動。待與陳軍長商酌後,即可決定通知你們」。另一電給陳毅,指出:「華中二十九日酉時電,主力留蘇中確保財源,而將淮南作為鉗制方向,以九個團擔任破路阻敵,此意見似有理由,你們覺得如何?望告。」

  顯然,中共中央已經傾向於華中的建議。

  就在這時,蔣介石向南線各解放區發動進攻的情報紛紛傳來。中共中央判斷:「膠濟、徐州、豫北、豫東、蘇北之頑可能同時向我進攻」。7月4日,中央軍委毅然決定先在內線作戰,指出:「我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在政治上更為有利」。(《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20頁。)

  這個決定,實際上批准了華中軍區的建議。

  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粟裕加緊進行蘇中戰役的準備。

  7月13日,粟裕接到毛澤東當天為中央軍委起草的電報,指出:「蘇北大戰即將開始,蔣軍將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東,由江北向北,三方面同時動作,先求解決蘇北,然後打通津浦、平漢」。指示:「在此情況下,待敵向我蘇中、蘇北展開進攻,我蘇中、蘇北各部先在內線打起來,最好先打幾個勝仗,看出敵人弱點,然後我魯南(按:指山東野戰軍)豫北(按: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加入戰鬥,最為有利」。(《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40頁。)

  「先打幾個勝仗,看出敵人弱點」,這是中央軍委、毛澤東賦予華中野戰軍在蘇中作戰的任務,說明蘇中戰役帶有戰略偵察和戰略試戰性質。

  粟裕回憶這一段經歷時說:「確定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這是戰爭初期中央軍委對原定戰略計劃的一次重要調整,對於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蘇中戰役,就是在中央調整了的戰略計劃指導下發起的。」(《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360頁。)

  應當指出的是,粟裕的幾次建議,對中央軍委調整戰略計劃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出奇制勝首戰宣泰,聲西擊東再勝如南。面對4倍於我的敵軍,粟裕說「還他一個6打1」。

  粟裕說:「我們對付敵人,不單鬥力,更要鬥智。」在蘇中戰役的戰役決策上,粟裕與蔣介石及其手下將領之間,首先展開了一場謀略競賽。

  蔣介石在圍攻中原軍區部隊同時,發動對華中解放區的進攻。他憑藉占絕對優勢的兵力,採取「多路向心突擊」的戰法,兵分三路,會戰兩淮(淮陰、淮安),企圖消滅華中野戰軍,或逼迫華中野戰軍北撤山東,一舉攻佔蘇皖解放區。

  蔣介石的第一作戰目標是攻佔蘇中、蘇北。他在蘇中南部地區南通、靖江、泰州、揚州一線集結了5個整編師(軍)15個旅12萬人的兵力,還在江南武進、江陰一帶集結2個整編師(軍)7個旅作為第二梯隊,準備隨時加入戰鬥。企圖首先攻佔如皋、海安一線,掃清沿江地帶,然後由海安、揚州北進,與徐州、淮南之敵會攻兩淮。

  這時,華中野戰軍集結于海安、如皋一線的部隊,有第一師、第六師、第七縱隊共19個團3萬餘人。

  在蘇中戰場上,國共雙方兵力對比是4比1。

  蔣介石得意忘形,揚言:「3個星期足以收復蘇北,再3個星期結束蘇皖會戰」。「蘇皖會戰」部署就緒,就悠哉遊哉地帶著夫人到廬山避暑去了。然而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等待他的是粟裕的當頭一棒。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