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四七


  陳、粟決定新四軍撤出薑堰,並送個大人情給「二李一陳」,進一步爭取他們。「二李」得知他們將從新四軍手中接防姜堰,白撿到「金薑堰」,喜出望外,立即派部隊單獨接管薑堰。陳泰運則從陳、粟那裡得到100多條槍。「二李一陳」皆大歡喜,深感新四軍講信義,向陳、粟保證,如韓德勤進攻新四軍,他們決不參戰,並答應給新四軍提供情報。陳泰運還與新四軍訂立了條約:如果韓德勤叫他打新四軍,他朝天開槍,新四軍不必還槍。韓德勤什麼也沒有撈到,反而加深了與李、陳的矛盾。

  粟裕後來回憶這一段尖銳複雜的鬥爭時說:「我軍自攻取黃橋到讓出薑堰,把軍事仗與政治仗、自主的原則與以退為進的策略結合得十分巧妙。尤其是薑堰,如不奪取,便沒有讓出的文章司做。而讓出薑堰,對我是『一舉三得』,既揭露了韓德勤積極反共、破壞抗戰的罪惡陰謀,在政治上贏得了社會各階層的極大同情,造成我黨我軍完全有理的地位;又加深了蘇北國民黨軍隊內部派系之間的矛盾;還使我適時集中了兵力,在軍事上對付韓頑的進攻處於有利地位。這些處置是陳毅同志對党的鬥爭策略的傑出運用。」(《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226頁。)

  9月30日,新四軍信守諾言,全部退出薑堰。就在這天,韓德勤電令所屬各部「務集中力量」,對新四軍「包圍而殲滅之」。看來韓德勤不把陳、粟「趕下長江」是絕不會罷休的。

  決戰黃橋已是不可避免。陳、粟向中共中央報告稱: 「韓之進攻企圖已極明顯,一周內大戰必爆發。」

  「部隊已積極準備作戰,以獨立作戰為原則」。(《新四軍·文獻(1)》,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635頁。)

  早在9月13日夜新四軍攻克姜堰時,粟裕就以戰略家的眼光估計:「15天到20天之內,頑軍將有大動作……這才是蘇北命運的決戰。」從那以後過了20天,即10月3日,韓軍果然大舉進攻,決定蘇北命運的大戰爆發。

  三、以五千人劣勢迎擊韓頑三萬餘人進攻,戰略上戰役上都要以少勝多。排兵佈陣奇中見奇。

  新四軍進駐黃橋已經兩個月了,粟裕對黃橋及其周圍地區的地形已經了如指掌:黃橋為中心的地區,北面、東面是通揚運河,南邊是長江,西南有一條從泰州到口岸的通江運河,周圍有如皋、泰興、靖江等日軍據點。這個地區河多、橋多、路窄,對於頑軍的重武器如各種山炮、野炮之類,實在是天然的障礙,韓頑竄犯不易,逃跑更為困難。相反,那黃橋周圍的旱地,高稈作物半割半留,既便於伏兵隱蔽、藏匿,又利於迂回、突擊。新四軍儘管占了地利優勢,但粟裕仍感壓力極大,因為敵情畢竟太嚴重了。韓德勤調集26.個團,總兵力3萬餘人,組成右、中、左三路向黃橋撲來。中路是進攻軍的主力,以其嫡系部隊組成。右路是「二李一陳」的部隊,總兵力1.2萬人。蔣介石、韓德勤以高壓輔以利誘,令其向新四軍進攻,同時掩護中路軍。左路由第一、第五、第六、第九、第十共5個保安旅的大部組成,攻擊黃橋東南地區,牽制新四軍防禦兵力。中路本身又分為三路:八十九軍的三十三師為左翼,由加力、分界攻黃橋東面;獨立六旅為右翼,由高橋南下,攻黃橋北面;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親率一一七師大部及軍部直屬隊、炮兵居中,由營溪南下,攻黃橋東北。

  大兵壓境,仗怎樣打呢?粟裕心裡非常清楚,他掌握的部隊總共只有7000人,而戰鬥部隊不過5000人,就是與韓頑三路大軍中的任何一路相比,也不佔優勢。以往紅軍、新四軍與敵人作戰,在戰略上是以少勝多,在戰役、戰鬥上都是以多勝少,當前的形勢卻要求不僅在戰略上,而且在戰役、戰鬥上都要以少勝多,還必須打殲滅戰,使他無法捲土重來,以利於新四軍開闢蘇北、發展華中。

  粟裕將所有智慧溶人了制訂黃橋決戰的作戰計劃之中。按照粟裕的思想,作戰部門很快拿出了三套方案供選擇:

  一是乘韓德勤進攻黃橋時,新四軍以一部主力攻佔海安。好處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在軍事上爭取主動,避實擊虛,出乎敵人意料,容易取得勝利。但在韓德勤主力尚未被殲的情況下,攻佔海安很不容易。若攻不下海安,黃橋又丟了,不僅會影響士氣,還會影響人民群眾的情緒,對新四軍失去信心。

  二是乘韓德勤還未向新四軍進攻,先以一部兵力向東發展,控制通、如、海、啟幾縣,造成北進東台的局面,以主力守衛黃橋地區。這個方案的好處是繼續東進有勝利的把握;把通、如、海、啟等縣變成新四軍的根據地,可以同上海、江南連成一片,這是戰略上的勝利;新四軍東進和北進,韓德勤必然派一部分兵力對付,這樣使他兵力分散,防禦線寬,有利於新四軍黃橋決戰;在東邊創造了一塊新區後,可與西邊黃橋地區形成犄角之勢,互相呼應,而且人力物力都能得到迅速補充。然而,我軍兵力本來就少,如果派一部東進,黃橋部隊減少,黃橋就未必能保住;還有可能韓德勤下決心集中兵力攻下黃橋後再打東邊。先敵出擊向東發展,也會影響對中間勢力開展統一戰線,新四軍就更為不利了。

  三是全力依託群眾覺悟較高、糧草充足的黃橋,以黃橋為軸心,誘敵深入,最後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並保住黃橋。以黃橋為軸心,主動權仍然在新四軍手裡,可以利用軸心向左右自由轉動,自如用兵;依託黃橋作戰,完全是自衛,在政治上可以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黃橋離頑軍駐地較遠,在頑軍行軍的過程中,新四軍可利用時間充分準備,部署兵力,以逸待勞;可以大量吸引韓軍,並且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機動使用兵力,遲滯、消耗和鉗制各路敵人,最後各個殲滅。

  粟裕反復權衡,分析比較,決定採用第三方案。

  粟裕接著又專注于首戰對象的選擇上,這將極大地影響決戰的進程,甚至關係整個戰局的成敗。粟裕對韓德勤三路大軍方方面面作了分析對比,把首殲目標定在了韓德勤系統的有名主力獨立六旅翁達部上。粟裕認為,新四軍首戰殲滅翁旅,對於拉開「二李」、陳泰運同韓德勤的距離,穩定李、陳的立場將起重要作用,韓德勤的右翼就失去了掩護。翁旅是韓德勤中路右翼,把它消滅了,就把韓德勤的中路軍打開了缺口,新四軍就可以實現對韓軍主力的包圍與迂回。翁旅是韓德勤嫡系主力,如首戰被殲可以給韓軍士氣以嚴重打擊,使其他雜牌軍不敢動作。首戰殲滅翁達旅,對戰役的轉變會起決定性影響。

  翁旅在韓德勤的戰鬥序列中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全旅3000多人,清一色的「中正式」七九步槍,每個步兵連都有嶄新的捷克式機槍9挺,裝備漂亮,號稱「梅蘭芳式」部隊,軍官大都是軍校畢業生。正因為他自恃強大,說什麼也不會想到新四軍首戰拿他來開刀。韓德勤早在「圍剿」中央根據地時就和紅軍交過手,略知共產黨軍隊作戰原則是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更不會估計到這次會先打強敵。粟裕對韓德勤和翁旅的瞭解真可謂洞若觀火。

  粟裕決定以四分之三的兵力作為突擊力量,僅以四分之一的兵力守衛黃橋。粟裕瞭解自己的部隊,三個縱隊都善於勇猛攻擊,第一、第二縱隊兵力比較充足,第三縱隊全部不足2000人。粟裕決定把一、二縱隊用於突擊方向,隱蔽集結于黃橋西北顧高莊、嚴徐莊、橫港橋地區待機。第二縱隊又派出兩個營實行運動防禦,誘敵深入。命令第三縱隊擔任黃橋守備,並派出一個營進至分界以西地區,用散兵戰積極阻擊敵人,遲緩其行動,疲憊其兵力。

  粟裕這樣部署有他極深的用意的,在敵眾我寡的條件下做到了集中最大兵力。這是粟裕指揮新四軍獨立殲韓最大膽也是最得力的一著。但風險也大,尤其是黃橋方向以常人想像不到的極少兵力擔任守衛,其能否成功將是達成戰役目的的關鍵。三縱隊是粟裕親自帶起來的部隊,他深信部隊能夠經得起考驗和勝任正面阻擊任務。

  粟裕將作戰計劃送給陳毅。陳毅連聲叫好,稱讚說:「首殲獨六旅是一著奇兵!整個作戰計劃處處都是奇兵!只有這樣打才能解決問題。我完全同意,交給大家再討論一次就下達。」陳毅聽說粟裕將把守黃橋的任務交給陶勇的三縱時,馬上體察了粟裕的另外一層心意:三縱的老底子是粟裕帶起來的。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此次堅守黃橋的部隊,必是挨炮彈多、傷亡多、繳獲少。粟裕偏偏把這個絕對的「苦差」交給自己的老部隊。這不能不激起陳毅內心的強烈震動!他注視著粟裕清瘦而平靜的面龐,平和而深情地說:「黃橋,就交給陶勇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