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青少年時代的趙超構 | 上頁 下頁
13、終於進了大學


  趙超構也喜歡日本式的庭園藝術。他認為,日本人的自然觀和中國人近似,都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應順應自然,融合于自然之中。西方人則相反,認為人應改變自然,征服自然。日本庭園置景佈局,小巧玲瓏,小中見大,營造出種種意境,到處可見東方文化的傳統風格。

  這種認識,我想後來也影響他的生活哲學,以至報紙編輯工作和寫作謀篇。他喜歡自然平淡、不事奢華的平民化生活。一生絕少拿腔使調寫長篇大論的文章,——只有幾次檢討是不得不力求「全面」,而且要湊一定字數,以示認真的。他寫新聞性的雜文,幾乎都是五六百字一篇,短的只有一二百字一則。

  家居生活也喜歡住平民區,不喜歡住高樓深院。抗戰八年,大部分時間都住在鄉下,不大進城。抗戰勝利後到上海來辦《新民晚報》時,住在虹口溧陽路瑞康裡舊式石庫門房子五十餘年,恐怕都與此有關。

  到了1929年年底,他又奉父命回國。1930年春天,他帶了劉化丁和初生的第一個兒子,在南京住了一些日子。孩子很小,冬日偶感風寒,得了肺炎夭折了。這個時期,他好像還因為賦閑日久,不願增加父親的經濟負擔,自己去找過一些事做,當過家庭教師之類。不過時間不長,因為他終於有幸進了大學。——這就是他1931年秋季上的中國公學。

  中國公學開設在上海吳淞臺灣,是一所新辦的私立大學。1905年于右任曾在上海創辦一所中國公學,後來停辦,似乎與這所中國公學無關。這所學校規模不大,分設大學部、中學部,共有學生三四百人。大學部有文科、理科、政治科和商科,教授有陶載良、匡互生、徐志摩、沈從文、褚輔成、羅隆基等人,是一所思想比較開放、注重社會學科的學校。由曾任孫中山臨時政府實業部次長的廣西人馬君武任校長。馬氏愛好文學,曾留學日本、德國,學的是工藝化學和冶金,卻以歌行體翻譯拜倫、席勒詩出名。馬氏之後,胡適也做過一任校長。中國公學不是名牌大學,但也出過不少人才,歷史學家吳晗、羅爾綱和名記者石西民,都在這裡上過學。

  中國公學不用高中文憑就可以投考,錄取新生較寬。趙超構報考的是政治科,後來又改名政經系,畢業時卻變成了商科。教學當中新開的選修課目很多,可謂兼容並蓄,學術自由,德日派、英美派都有一席之地。講授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國家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學說的都有,沒有什麼顧忌。這在當時的大學裡是別開生面的。但思想活躍的地方,容易發生紛爭,終於釀成衝突。中國公學的多事之秋是1931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前這個時期,為了中國應不應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問題,一年中發生了四次風潮,接連換了四個校長。最後國民黨CC系直接插手「中公」,派潘公展「整理校務」,充任副校長。隨同潘公展而來的是高壓統治,撤換進步教職員,一批特務打手混入校園,民主自由的學風也就此一掃而光。「一·二八」淞滬戰爭中,「中公」全部毀於炮火,師生撤退到法租界趙主教路(今五原路),借褚輔成辦的上海法學院教室複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