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潘漢年在上海 | 上頁 下頁
日月不淹 春秋代序(1)


  ——懷念潘漢年

  文:李一氓

  ①本文原載《解放日報》1982年12月2日。

  序詩

  《無題》(1978年作)

  電閃雷鳴五十春,
  空彈瑤瑟韻難成。
  湘靈已自無消息,
  何處更尋倩女魂。

  此仿李商隱體,雖屬無題,實可解說:第一句指1926年漢年同志參加革命到1977年逝世;第二句指工作雖有成績而今成空了;第三句指死在湖南不為人所知;第四句指其妻小董亦早已去世。說穿了,如此而已,並無深意。

  * * *

  我認識潘漢年同志是在1926年年底。

  當時郭沫若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南昌政治部主任,駐南昌。政治工作的範圍為國民革命軍的第二軍、第三軍、第六軍三個軍及江西的地方工作。政治部辦了一個八開報紙,每週一次(報紙名稱暫時記憶不起了),可是沒有適當的編輯,從南昌、武漢都找不著這樣的人。後來郭建議從上海把潘漢年同志找來。

  潘到南昌接任編輯工作後,這個小報辦得很嚴肅,也很有生氣。這是一份軍隊報紙,方針是給士兵以適當的政治教育,既反對封建軍閥,也反對帝國主義,也要求團結。到1927年上半年,政治形勢突變,南昌政治部由九江移到安慶,準備進上海、南京,因蔣介石叛變,半路又由安慶折回九江,時間已在7月底了。在得到八一南昌起義的消息之後,本來政治部可以全部趕到南昌去的,但張發奎不讓去,只答應郭沫若和少數人乘搖車去南昌,政治部由他接收。這樣在政治部工作的共產黨人只能全部撤出,都回上海向黨中央報到。在潘無法去南昌的情況下,這部分回上海的同志的領隊,我們就決定由潘負責。於是他就和我們分開回上海了。

  在南昌短暫的幾個月中,潘漢年不僅顯露出編輯報紙的能力,更加顯露出政治活動能力。特別是在當時政治情況下,他不過20來歲,已經能夠對政治局勢表示自己的看法。就在這一時期,我們結成了真正的同志友誼。

  * * *

  南昌起義失敗了,我在1927年9月回到上海,與潘漢年又見面了。

  潘回到上海之後,一下就成為上海黨內的「活動分子」或者說是「積極分子」,特別在江蘇省委的工作範圍之內。在大革命失敗的當時,少數人叛變了,不少的人消極了;漢年同志不灰心,不喪氣,仍然積極為黨工作,今天講來,這是很不容易的。當時江蘇省委書記是李富春同志,李在南昌任第二軍黨代表時,黨內任南昌軍委書記,李是認識漢年同志的,而且信任他。根據形勢,當時有必要組成一個中央的文化工作委員會,根據潘在左派文化界的關係,由他來擔任第一任書記,是很自然的。接受任務後,潘發揮了他的組織才能,首先團結了左派,成立了「左翼作家聯盟」、「社會科學家聯合,相應地也發展了戲劇、電影工作,使黨在宣傳上有能力與國民黨反動派、國家主義派、改組派、託派、新月派、現代評論派進行鬥爭。左聯、社聯的工作,通過黨,一直發展到北京、天津、廣州、成都……,一直發展到許多大學,今天還有不少老同志,就是通過參加左聯和社聯的活動,走上革命道路的。

  在上海,我與潘為了工作,經常見面,更加熟悉了。

  大概在1931年,漢年同志離開了文化工作的領導崗位,於是我和他有一個短暫時期互不見面。1932年,我也脫離了文化工作,又和他在一起工作。但這時國民黨的血腥鎮壓,迫使黨中央無法在上海鞏固地領導鬥爭,而江西蘇維埃運動的武裝鬥爭日益擴大,因此在1932年秋天,我奉命離開上海,前往瑞金。這一離開,又是漢年同志替我精心安排的。

  在上海時期,從1927年冬到1932年秋,我們在工作上的合作既配合一致,又互相諒解,因而取得了應有的成效。

  * * *

  1933年,黨中央由上海遷到江西瑞金以前,漢年同志先到了江西。他到瑞金後,擔任蘇區中央局宣傳部長。我與他雖處在一個地方,但交通不便,不同在一個單位工作,所以不常見面。特別是1934年上半年,我經常離開瑞金,或是去福建河州一帶,或是去雩都,臨到長征出發時我才回瑞金,與漢年見面的機會更少。

  長征出發時,漢年調任總政治部宣傳部長,主任是李富春同志,他們又再次共同工作。長征開始時,本來想在湖南活動一個時期,為此特別組織了一個湖南幹部營,成員都是湖南人,我當營教導員。湖南活動的目的未能達到,幹部營解散了,成員各回原單位。我又當了新組成的幹部隊(都是黨政幹部)的指導員。幹部隊成立後,證明不便於軍事行動,又解散了,我加入總政治部的行軍隊伍,編在宣傳部。於是我又同漢年同志在一起,一直到1935年初遵義會議他離開部隊去上海為止。

  長征途中,每天在行軍、宿營以後,漢年同志還要安排一些宣傳工作,當時出一個油印的小報,有時候還根據行進情況,依照地區政治形勢,發些宣傳口號,這都是他的日常工作,他工作很主動。在行軍宿營時,如毛主席的宿營地距總政治部不遠,他經常會見毛主席,毛主席也很高興見他。遵義會議後,毛主席恢復了軍事領導,準備組織一次有力的戰鬥,消滅當面的敵人,決心把總政治部所有幹部都派到連隊上去,激勵士氣,參加戰鬥。漢年同志首先響應,下了連隊,並對宣傳部的同志指出這是毛主席直接組織的一次戰鬥,我們大家都要不顧一切,奮勇直前,爭取勝利,擁護毛主席的正確路線。因為軍事形勢有變動,這一仗沒有打成,下連隊的幹部都又回到總政治部。關於這一段行動,我始終佩服他。他沒有當過兵,又是一個文職人員,但臨陣前那股勇氣,不亞于一個軍人,而且在政治上表現了他的高度水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