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潘漢年在上海 | 上頁 下頁
潘漢年傳略(6)


  1937年11月12日,即上海淪陷前夕,張聞天、毛澤東致電博古、潘漢年和劉曉,對上海淪陷後黨的工作作了佈置。12月25日,潘漢年在安排佈置完上海的工作之後,與夏衍一起,乘船撤離上海去香港。

  六

  從上海到香港後,在長達七年時間裡,潘漢年在香港、廣州、武漢、延安、上海和安徽等地,從事黨的統戰工作和淪陷區秘密工作。

  1938年初,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八路軍、新四軍駐香港辦事處。當時,黨中央派廖承志、潘漢年作為八路軍、新四軍駐香港的代表,並負責南方各省的工作。在廖承志、潘漢年的領導下,繼八路軍、新四軍駐香港辦事處和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共同努力,團結大批愛國華僑和國際友人支援中國的抗戰,把他們捐獻給八路軍、新四軍的救護車、醫療器械、藥品和其他物資,通過武漢、重慶及時轉運到各抗日根據地;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大力支援堅持在敵後艱苦抗戰的瓊崖遊擊隊、東江遊擊隊;他們在港澳同胞、國外僑胞和上層愛國人士中積極開展工作,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他們還結交了許多國際友人,向他們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和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戰成績,爭取國際同情和支援。他們利用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的有利形勢,正確執行黨的政策,使香港成為黨的對國內外宣傳和聯絡的一個重要基地。

  在香港期間,廖承志、潘漢年還經常一起去廣州從事黨的工作。八路軍、新四軍駐香港辦事處成立初,廖承志和潘漢年曾在廣州會見各抗日青年團體、進步文化界和各救亡團體的負責人,熱情坦誠地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闡述黨的方針政策、中國革命的戰略任務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救亡日報》從上海遷到廣州出版後,受到廖承志和潘漢年的關心。他們每次從香港到廣州,都要到救亡日報社去,給報社的同志談抗戰形勢和黨的政策,瞭解報社的工作情況,幫助解決困難。

  潘漢年到香港後不久,曾到武漢中共長江局工作過兩個月。1938年1月7日,他從廣州起程去武漢。行前,會見了廣州《救亡日報》記者,闡述了對政治形勢的看法,並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問題。1月9日,潘漢年曾出席正在籌辦中的《新華日報》在漢口江春餐館舉行的招待會。1月23日,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在漢口成立,陳立夫、張沖、周恩來、董必武等129人被推舉為分會理事,潘漢年也是其中之一。

  約在1938年3月間,潘漢年返回香港。8月間,遵照黨中央的指示,潘漢年從香港赴延安,出席9月29日至11月6日召開的黨的六屆六中(擴大)全會。六屆六中全會以後,潘漢年留在延安參加中央社會部的領導工作,並參加過延安新聞界文化界的統一戰線活動。1938年11月10日,中國青年記者學會延安分會成立,潘漢年出席大會並講話,要求青年記者們認真宣傳抗日將士英勇戰鬥的事蹟,「系統地、具體地把它的事實內容,用生動的筆調」描寫出來。1939年2月5日。《新中華報》改組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之一,邀請延安新聞界學術界同志參加座談會,出席會議的有80余人,潘漢年也出席會議併發了言。2月10日,中華戲劇協會陝甘寧邊區分會在陝北公學禮堂舉行成立大會,潘漢年出席並當選為分會理事長。3月22日,潘漢年主持中央敵區工作委員會舉行的紀念「三一八」大會,慰勞全體保衛工作人員,毛澤東同志在會上講話。

  1939年4月,潘漢年奉黨中央命令離開延安,4月底途經重慶返回香港。在香港,他經常和廖承志在一起,交流彼此聽到的消息,分析研究國際國內形勢,然後由潘漢年寫成電報稿交張唯一譯發,向黨中央彙報。9月,他又從香港到上海,對上海的隱蔽鬥爭作了部署。同行的有劉人壽。1940年秋,他領導建成了同延安通報聯繫的秘密電臺。在此期間,他曾為黨搜集了許多重要戰略情報。例如,1941年6月,潘漢年曾向黨中央提供過蘇德戰爭一觸即發的情報。以後,又向黨中央報告了日軍準備南進等重要情報。當時,潘漢年還在上海先後設立了「集成皮毛公司」和「裕通運輸公司」等商行,作為聯絡同志的見面地點。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李一氓在戰鬥突圍後輾轉到達香港,向廖承志和潘漢年講了事變的經過,潘則把事變情況報告了中共中央。在香港,潘漢年陪李一氓到澳門去看望了葉挺夫人。隨後,又親自護送李一氓到上海,並通過黨組織設法安排他去蘇北根據地。在上海,他還和劉曉約見於伶,商議應付事變的對策和措施。

  1941年7月3日,中共南方局書記周恩來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致電毛澤東,希望中央派人加強香港的領導力量,以開展與英美人士、華僑、各黨派、文化界的統戰工作。9月8日,毛澤東複電周恩來,表示同意加強香港工作,但中央一時派不出人來,仍由廖承志、潘漢年繼續負責。

  1941年12月,日軍進攻香港,形勢十分嚴峻。12月8日,中共中央致電周恩來、廖承志、潘漢年和劉少文,指示開展與英美等國人士建立廣泛真誠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工作,做好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和党的工作者的撤退工作。同日,周恩來兩次急電廖承志、潘漢年和劉少文,具體佈置在香港的各方面人士撤退、疏散工作。根據黨中央和中共南方局的指示,經過各方面緊密配合和幾個月的努力工作,至1942年5月,從日軍的嚴密封鎖中撤退疏散了各方面人士800余名,其中包括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陳濟棠、茅盾、金仲華、夏衍、胡繩、張友漁、劉清揚、宋之的、楊剛、梁漱溟、鄧文釗、胡風、蔡楚生等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和党的幹部。其中大多數順利安全地撤往東江,再轉往韶關、桂林和重慶等地。此外,還安全護送了一大批國際友人到內地和海外;接應了2000餘名回國參加抗日的愛國青年。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