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彭德懷傳 | 上頁 下頁
轉守為攻(2)


  4月24日,西線中朝聯軍全線向南發展進攻,全部抵達或超過「三八線」。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彭德懷原設想以14個軍的絕對優勢兵力,以猛烈的突擊,一舉再將敵軍打回「三八線」以南,相機重新攻佔漢城。但李奇微掌握了志願軍戰士必須自帶糧食、白天大兵團不能作戰、只能乘夜間採取迂回穿插分割包圍戰術的規律,嘲笑志願軍的進攻不過是「一禮拜攻勢」在中朝聯軍開始進攻後,李奇微採取節節抗擊,逐步撤退的戰術,其主力部隊每天下午先撤退,留少數摩托化部隊與志願軍保持接觸作掩護;當志願軍利用黃昏發起攻擊時,其掩護部隊即迅速撤退20至30公里佈防;當志願軍步行追擊至拂曉停止時,恰好暴露在敵炮火控制之下,被其炮火殺傷而難以活動。這樣,中朝聯軍經過3天3夜的進攻,雖然迫使「聯合國軍」逐步撤至「二八線」以南的錦屏山、縣裡、加平、春川第炭線陣地,但其被圍部隊大部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跑掉。中朝聯軍殲敵不多,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4月26日,彭德懷向軍委和毛澤東報告說:「新到日本之敵軍共有15萬餘。估計敵或以一部加強正面,同時有在我後方登陸的可能。此役原擬於5月上旬開始,但為了推遲敵之登陸,避免同時兩面作戰,因此提前於4月22日開始。但各項準備均不充分,敵在戰術上前進時步步為營,後退時節節抗擊。致作戰三晝夜,沒有達到迂回議政府、截斷敵人退路的計劃,估計戰果有限,不足以打破敵登陸企圖。朝鮮地形狹窄,海岸線長,港口多,敵有強大海、空軍,這些是其登陸的便利條件。志願軍黨委多次考慮下一戰役須準備打敵登陸部隊,因此我軍主力目前不宜南進過遠。敵軍一旦登陸成功,我之咽喉即被扼住,我正面部隊即使能打到釜山,亦最終不得不被迫撤退。此次我軍擬在突破敵軍抵抗後,以5個軍相機追擊至『三七線』為止,如敵扼守漢江及漢城橋頭陣地,我則以小部隊監視襲擊之,使敵後備兵團部隊增援正面,推遲其登陸時間,減弱其登陸力量。為應付萬一,我必須立即修好熙川至陽德公路,以保障主要運輸供應線。深盼軍委對空軍加速準備,配合作戰。」

  從彭德懷的報告可以看出,他最擔心的是「聯合國軍」重演仁川登陸,佔領朝鮮蜂腰部。使中朝聯軍陷入腹背受敵、兩面作戰的局面。而此時,在北京中南海,毛澤東和周恩來等最為擔心的也是這個問題,故複電彭德懷說:「目前自應以敵人會很快登陸作準備,免陷被動。」

  對於彭德懷決定提早發起第五次戰役,事後有兩種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為了粉碎敵人登陸計劃,這個決定是正確的;有些人認為:這次戰役打得太急,如遲打一些日子,準備得充分些,戰果會大一些。

  4月26日,中朝聯軍繼續向敵縱深發展進攻。28日,「聯合國軍」主力被迫撤至漢城及北漢江、昭陽江以南,繼續組織防禦。這時,新任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裡特將美騎一師也調到漢城,組成密集火網,誘我攻城。彭德懷揣度其意,認為在漢江以北殲敵的戰機已失,即命西線主力停止進攻,只派一部兵力逼近漢城,一部逼近漢江,一部渡過昭陽江,與敵保持接觸,掩護主力準備轉移到東線作戰。至此,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作戰結束。中朝聯軍連續進攻7天,殲敵2.3萬人。因裝備太差,新入朝部隊經驗不足,使被圍之敵大部逃走,沒有消滅美軍1個整團的戰例。

  這時,彭德懷為什麼將戰場從西線轉移到東線呢?在第一階段的攻勢中,中朝聯軍西線右翼集團向南前進了50多公里,直抵「三八線」以南的漢城地區,將整個戰線形成了由西南逐漸向東北延伸的一條斜線態勢,使防守在東線的南朝鮮3個師側翼暴露。彭德懷判斷美軍主力8個師決心死守漢城,我軍難以取勝,而東線南朝鮮軍的戰鬥力較弱,比較好打。他臨機應變,決定立即向東轉移兵力,圍殲南朝鮮軍。

  彭德懷在改變戰役決心後,擔心被敵人發覺。為迷惑與鉗制西線美軍,於4月29日急電人民軍一軍團在漢江下游漢江北岸作渡江佯動。以小部隊向當面之敵襲擾,令十九兵團在漢城以東漢江上游同時實施佯動;令三十九軍主力南渡昭陽江,進至春川、洪川間,以掩護志願軍第三、第九兵團於5月初從東線出擊。範佛裡特發現中朝聯軍主力集結休整,為查明我軍動向,自4月30日始,以一部兵力向中朝聯軍陣地反攻。敵人判斷我軍可能向中部戰線發動新的攻勢,遂即調整兵力在中線轉入防禦。5月6日,彭德懷命令志願軍主力隱蔽向東轉移。

  5月9日,中朝聯軍利用敵人尚未準確判明我軍動向之機,遵照彭德懷的部署,揮師東移。志願軍戰士穿過高山峽谷和叢林密佈的小路,至15日相繼隱蔽進入春川至蘭由間的北漢江和昭陽江兩岸地區,朝鮮人民軍第二、第三、第五軍團亦同時進佔麟蹄及以東地區,按時完成了戰役展開和進攻準備。5月16日傍晚,在東線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第九兵團6個軍及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以優勢兵力一齊出動,乘敵不備,向縣裡周圍地區的南朝鮮第三、第九2個師迂回,實施鉗擊合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