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彭德懷傳 | 上頁 下頁
經濟戰(1)


  華北敵後抗戰是一場以軍事為中心,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思想文化的全面戰爭,敵人稱之為「總力戰」。敵人對抗日根據地的封鎖與敵後軍民的反封鎖,敵人對全華北的經濟掠奪與敵後軍民的反掠奪,構成了一場生死攸關的經濟戰。

  鬥爭是從貨幣戰、貿易戰開始的。彭德懷在掛帥經濟工作之初,並沒想到他要學做生意。

  一接觸根據地的經濟問題,彭德懷發現自己面對著一個十分混亂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上,除國民黨的中、中、交、農(中國、中央、交通、農民)四大銀行發行的法幣外,有山西、河北兩省銀行發行的省鈔,有縣銀行的縣鈔,還有一些地方銀號、商號以至當鋪發行的票子。各類雜鈔紙質低劣,有的發行人已經逃之夭夭,信用不保,群眾不敢使用。華北的漢奸銀行「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的偽幣「聯銀券」乃乘機打入市場。日本侵略軍一面用偽幣吸收法幣,套取外匯;一面用偽幣吸收根據地的山貨土產、糧食、棉花。中央軍也經過太行山區大量走私日偽貨物。這些都嚴重影響根據地經濟的穩定。

  為保護根據地的經濟,彭德懷在1939年2月向毛澤東建議成立冀南銀行,發行冀鈔,作為冀南和太行地區的本位幣。在建議中,他請求中央派遣懂行的幹部來前方進行籌建工作。這一建議得到毛澤東的贊同和支持。當年10月,冀南銀行成立,發行了冀鈔。

  冀鈔的發行曾引起國民黨當局的不滿,也引起根據地一些人的不解,為什麼不用法幣而要自己另發行本位幣?彭德懷說,這是研究了晉察冀區發行地方流通券和山西第三、第五專署發行上黨票的經驗而決定的。因為地方本位幣沒有外匯,敵人不能利用它套取外匯,可以保護根據地的貿易。發行地方本位幣後,根據地內禁止法幣流通,個人的法幣可向銀行兌換不受損失;而敵人不能吸收根據地的法幣,我們手裡的外匯就不會喪失。在根據地內只許單一的本位幣流通,我們就可嚴格控制發行數,平穩物價;可以用本位幣發放工農商業的低利貸款,以扶植根據地的經濟。從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敵後的經濟看,發行本位幣是形勢必需,也是成功之舉。經過多方研究,彭德懷提出,把冀鈔的流通量,限制在不超過根據地人口人均3元之數。1942年後,敵人開展瘋狂的糧食掠奪,彭德懷又提出統制糧食,使糧食這一農村中的主要商品、戰爭中的主要物資,成為冀鈔的有力的準備,鞏固了冀鈔的幣值,形成了獨特的以糧食為本位的幣制,使冀鈔長期保持穩定。太行山物價之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他區所不及。冀南幣幣值亦高。太行山物價上漲指數,始終低於貨幣發行上漲指數,與國民黨政府區和敵佔區物價的飛騰,適成鮮明的對照。日軍在華北佔領著城市和交通線,掌握著工業生產技術條件。八路軍恢復了廣大農村,掌握著物產資源。根據地為軍需民用,不能不設法到敵佔區城市去採購必需的工業品,土產也要運到城市市場去銷售以獲得資金。由於敵人自「速戰速決」的美夢破滅,就轉而採取「以戰養戰」的方針,加緊了對華北的開發掠奪。以後又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進行經濟封鎖,致根據地內工業品價格暴漲,敵佔區即可以少數工業品換取山區廉價的土產。敵人還利用群眾怕「掃蕩」損失物資的心理,在收穫期間,壓價收購農副產品,擴大工農產品的價值差,掠奪根據地的資源。敵我之間,開展了一場複雜、持久的貿易戰。

  早在1938年秋,薄一波領導的山西第三行政專署和戎子和領導的第五行政專署,首先建立了貿易統制局,徵收出入口稅,公佈禁止出入口的物資,以保護根據地的經濟。彭德懷肯定了二、五專署的做法。但他認為,對統制貿易的認識不能簡單化,不能把統制理解為關閉政策——只要敵人要的就不許出,抗戰不需要的就不許入。這樣做,斷絕了華北地區間傳統的資源與市場,會嚴重損害人民的生計。他舉例說,過去曾因蛋清、蛋黃是工業原料,就不許出口,結果打擊了群眾的養雞業;有的地方怕生鐵被敵人吸收而忽視鐵業生產,又使河北平原和西北各省民用鐵器缺乏,等等。這都是要重新考慮的辦法。

  在根據地,曾以合作社經濟取代傳統商業,來收購土產與城市進行交換。經過一段時間,這種作法也出現了問題:排斥商人活動,本意是要減少農民所受的中間剝削,結果合作社成了官辦,不能深入山區村戶組織土產出口,進口的貨物也多系機關部隊的需要,反而助長了走私活動,苦了農民。走私活動還助長了奢侈品的入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