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彭德懷傳 | 上頁 下頁 |
屹立太行(2) |
|
日軍在2月間分路撲向晉西南,本想以疾風驟雨式的進攻,將我軍逼過黃河,或壓入黃河急轉彎處的三角地帶,一舉而殲滅之。不料中國軍隊在朱德、彭德懷指揮下,穩穩轉入了敵後,利用太行天險,建立起新的抗戰支點。3月8日,日軍攻到風陵渡,還沒有發現中國軍隊的主力,方感恐慌。戰後日本防衛廳戰史室所編《華北治安戰》一書中述及這一段戰況時說:「有力的中國軍退入山西省內的山地,會同原來盤踞該地的共軍,擾亂我佔領地區,其威勢已不零輕視。」 小東嶺會議剛結束,一二九師在涉縣東陽關下響堂鋪對日軍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在繳獲的物品中發現了一份有關日軍動向的重要文件。內稱:「共軍猖獗,4月上句,將由潞安(長治)以 北400華里內施以痛剿。」 4月4日,日軍果然調集一〇八師團全部及一〇九師團、十六師團、二十師團各一部共3萬餘兵力,北從正太路之昔陽、平定,西從同蒲線上之臨汾、榆次、太谷,東從河北之元氏、贊皇、涉縣,南從屯留、長治出動,分九路大舉圍攻晉東南,企圖殲滅中國軍隊主力于遼縣、榆社、武鄉地區。 4月6日,朱德、彭德懷緊急向東路軍發佈關於部隊和民眾動員的訓令。根據這一訓令,八路軍和友軍各部普遍召開軍人大會,說明粉碎這次圍攻的意義,講解新的作戰要求,各軍同仇敵愾,士氣大振。八路軍總部派出政工人員,和地方黨組織、犧盟會、戰地動員委員會等抗日團體協同,深入鄉村宣傳群眾,實行空舍清野,組織擔架隊、運輸隊、破路隊,支援反圍攻。 為迎擊各路來犯之敵,朱德、彭德懷連夜擬定作戰方案,以八路軍的一部,決死縱隊一、三縱隊,和國民黨友軍,在地方遊擊隊的配合下,分別鉗制各路之敵,掩護八路軍主力隱蔽待機。待敵人消耗疲乏到一定程度時,即集中主力擊破敵之一路,再擴大戰果。 部署就緒,彭德懷說:「我們先到鬼子眼皮底下去遊一圈,遊到有一兩股敵人膽大妄為了,再一錘子收拾它。」 4月8日,自屯留北犯之敵進入沁縣,總部從容離開小東嶺,向武鄉石盤山轉移,設指揮部於山上的義門村。 各路進攻之敵受到我軍阻擊。唯由屯留北犯的日軍二十五旅團,在兇殘狡詐的旅團長苫米地的率領下,未受打擊即佔據了沁縣,又放火燒毀了歷史悠久的武鄉縣城。11日,朱德、彭德懷令待機的一二九師主力從涉縣北星夜趕赴武鄉,準備予該敵以嚴懲。 苫米地燒了武鄉,激起軍民的極大憤怒。該旅團在竄往榆社時,遭到一五師三四四旅和集總特務團的有力截擊,不得不折回。沿途群眾空舍清野,敵人又疲又餓,處處挨打,再次撲向榆社,尋我主力決戰;不料又撲個空,不得已,再沿武鄉境之濁漳河谷,向襄垣後撤。此時,奉總部令嚴密監視著這股敵人的劉伯承師長,抓住戰機,下令一二九師七七一、七六九兩個團沿漳河南岸,七七二、六八九兩個團沿河北岸山地,隱蔽快速猛追,同該敵平行前進,尋機殲擊。16日晨,在武鄉東長樂村一帶之河灘地向敵發起猛攻,經一日激戰,殲敵二十五旅團一一七聯隊等部2200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七七二團團長葉成煥在戰鬥中英勇殉國。 長樂村急襲,殲滅了九路敵軍中最驕縱、精銳的一路,一戰而震動全域,各路敵軍聞訊,紛紛後撤。八路軍及友軍各部奮起追擊,相繼收復了榆社、武鄉、遼縣、長子、屯留、潞城、襄垣、壺關、子洪口、沁源、沁縣。 4月27日,長治、高平、晉城之敵向同蒲南段撤退,一一五師三四四旅與決死一縱隊追擊殲敵近千人。至此,九路圍攻被徹底粉碎。整個戰役歷時20餘日,殲敵400O餘人,收復縣城18座,將敵人趕出了晉東南。 此後,八路軍一二九師以太行山脈的千山萬壑為依託,開闢晉冀豫(以後發展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也一直轉駐于晉東南太行山上,指揮整個華北的敵後抗戰,直至勝利。 在反九路圍攻中,朱德、彭德懷以遊擊戰和運動戰相結合的戰術,使主力軍在廣泛的群眾遊擊戰爭的配合下,運動自如,尋機殲敵。這是紅軍在蘇區反圍剿作戰經驗的發展,也是毛澤東全民抗戰思想的一次勝利實踐。1945年,彭德懷在總結抗戰近八年的經驗時說:「八路軍領導機關從這次反九路圍攻中,直接取得了國內戰爭轉變為民族戰爭的成功經驗,即,敵人的圍攻是可以打破的。」 反九路圍攻戰役有力地配合了正面的徐州會戰。在向八路軍學習打遊擊戰、運動戰後,國民黨部隊「一般官兵深感打遊擊戰比較靈活,比綁在山頭上遭敵大炮飛機轟炸好得多。在太岳期間官兵振奮,幹得起勁」。 1938年5月,徐州失陷,正面戰場推移到隴海線和黃河南北,中國軍隊在華北的三個主要部分——晉綏軍、中央軍(及各地方軍)、八路軍(及決死隊)在華北正面戰場結束以後,各自分離。閻錫山的晉綏軍在日軍不斷進攻下,退縮至緊靠黃河的離石、石樓、吉縣一線。衛立煌部進入中條山區。與此同時,原東路軍中的中央軍和各地方軍,不堪孤懸敵後的困苦轉戰,大批退至黃河以南。一部進入中條山區。華北廣大國土敵後抗戰的重擔,落到了八路軍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身上。 反九路圍攻勝利後,朱德、彭德懷在華北敵後廣闊的地域內放手分兵。八路軍的三支主力,在山西牢牢控制了晉東北、晉西北、晉東南的廣大山區和鄉村,一部分進入晉西呂梁山脈活動。同時又北越長城,東下太行。宋任窮、陳再道等率部挺進冀南、魯北,宋時輪、鄧華縱隊遠出冀東,楊成武支隊北進雲霧山,呂正操部開闢冀中平原,晉察冀遊擊支隊深入平西。日軍在華北的30萬兵力,實際只據守著城市和鐵路沿線。八路軍的出擊遍及華北。 在民族解放戰爭的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一個由強有力的正規軍開闢和支持的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配合呼應;也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巍然屹立於敵人佔領區內的正規軍的指揮系統——從八路軍總指揮部到各師、旅、團部,領導華北民眾為捍衛自己的每一寸國土而浴血戰鬥。 1938年10月,八路軍在敵後發展到15.6萬。1939年春,八路軍控制了華北的103個縣。晉西北、晉察冀、晉冀豫、冀魯豫、山東數塊大根據地基本形成。敵後抗日根據地人口達3900萬之眾。由朱德、彭德懷指揮的八路軍抗擊著在華日軍的五分之二以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