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彭德懷傳 | 上頁 下頁
東渡黃河


  1935年11月3日,蘇維埃中央政府決定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任命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彭德懷、林彪、徐海東、程子華、郭洪濤、聶洪鈞為委員;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彭德懷任副主席,統一指揮作戰。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恢復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的番號,下轄一軍團、十五軍團,共11000多人,任命彭德懷為總司令,毛澤東為總政治委員,王稼祥為政治部主任,葉劍英為參謀長。在恢復一方面軍番號時,彭德懷提出為保留井岡山的旗幟取消三軍團建制的意見,將原三軍團列入一軍團序列,即將十團、十一團、十二團編為紅四師,十三團編入紅一師。他這種顧全大局,不計個人兵權的高尚品德,博得全軍的敬佩,也為後來紅軍的縮編工作作了表率。

  這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日深,蔣介石仍然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蔣介石即加調東北軍5個師,分東西兩路,向陝北革命根據地撲來。企圖消滅中央紅軍於立足未穩之際。

  毛澤東決定集中紅軍主力殲其先頭部隊。彭德懷隨毛澤東去道佐鋪十五軍團司令部會見徐海東、程子華,討論決定將殲敵的地點選在直羅鎮。直羅鎮不到百戶人家,位於鄖縣城西葫蘆河中游,是隴東通往陝北鄖縣、宜川的必經之地。鎮址三面環山,地理位置對紅軍十分有利。彭德懷同徐海東到直羅鎮一帶視察,走遍附近山頭,弄清了四周村莊和道路、河流。決定在鎮周設伏,把敵人放進直羅鎮來,一舉殲滅之。敵人果然中計,進入直羅鎮。

  21日拂曉,一軍團和十五軍團從隱蔽地區向直羅鎮發起總攻。毛澤東、彭德懷親臨前線指揮。這天,降著小雪,吹著北風,兩路紅軍直搗敵營。經過半天激戰,東北軍一〇九師兩個團和一個師直屬隊全部被殲。師長牛元鋒被擊斃。隨後,紅軍以少數兵力繼續圍殲殘敵,主力轉去打援。東北軍一 〇六師得知一〇九師在直羅鎮被殲,立即逃跑。23日,一軍團將一〇六師圍堵在黑水寺,又全殲其一個團。敵方被迫退兵,對陝北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宣告破產。

  直羅鎮一仗對中央紅軍立足陝北至關重要,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上評價這次戰鬥說:「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粉碎了賣國賊蔣介石對陝甘邊區的『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不久,中共中央決定紅軍由陝北東渡黃河,進軍山西,奪取呂梁山脈,開闢新的根據地。毛澤東認為紅軍應爭取直赴華北前線,對日作戰,只有「以發展求鞏固」,才能擺脫國民黨對陝北根據地軍事上的「圍剿」和經濟上的封鎖,解決紅軍給養和兵員不足等問題。

  1936年1月,彭德懷正在甘泉前線指揮作戰,收到毛澤東關於東征決策的電報,閱後思之再三,於1月26日回電毛澤東,陳述了自己的意見。他說:陝北東側黃河,北靠沙漠,西面人煙稀少,不易形成對紅軍「圍剿」的局面,是紅軍活動的好後方,應該鞏固發展這塊根據地。但紅一方面軍與陝北紅軍會合後,人數大增,陝北貧瘠,紅軍發展有一定的困難,向南要同東北軍和西北軍打仗,還可能把在河南的蔣介石嫡系軍隊引進西北,對紅軍不利。東渡黃河,在呂梁山一帶創建根據地比較理想,但亦有可慮之處:「一是怕渡不過去,當時紅軍在大疲勞之後,體質還很弱,且人數也少,包括劉志丹、徐海東兩部分才一萬三千餘人」;「二是東渡黃河後,在蔣軍大增援下,要保證能夠撤回陝北根據地」。彭德懷以後回憶說:「我這種想法,反映了當時紅軍體質弱的實際情況以及長征中沒有根據地的痛苦教訓。」

  1936年1月27日,彭德懷從前線趕赴延安,參加1月31日毛澤東主持召開的軍事會議,討論東征問題。會上爭論很大,主要是怕紅軍東渡丟了陝北根據地;也有惡意指責的,李德在他的《對戰略意見書》中,說東進是「想挑起日蘇戰爭」。彭德懷在電報中所提出的兩條意見,與毛澤東的「以發展求鞏固」的主張似乎有些矛盾,但從軍事意義上說,它補充、完善了紅軍渡河東征的戰略思想,對作戰部署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經過毛澤東的說服,會議統一了認識,同意紅軍發展的主要方向應放在山西和綏遠等省。並決定紅一方面軍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名義實行東征,由彭德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委,下轄:紅一軍團,林彪為軍團長,聶榮臻為政委;紅十五軍團,徐海東為軍團長,程子華為政委;紅二十八軍,劉志丹為軍長,宋任窮為政委。紅軍二十九軍和陝北的一些地方武裝統由周恩來、博古指揮,留守陝北蘇區。

  初春雖到,黃河才剛剛開始解凍。河水夾著大塊冰排洶湧而下,靠兩岸的冰層還沒有融化。2月20日,在彭德懷指揮下,紅軍抗日先鋒軍渡河戰鬥打響。先遣隊劃著小船,乘黑夜穿過敵人彈雨駛達彼岸。21日下午,先鋒軍全部渡過黃河天險,進入山西。接著,紅軍越過呂梁山,向兌九峪發起進攻。彭德懷同毛澤東發佈《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佈告》,向全國再次發出一切抗日軍隊聯合起來,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漢奸賣國賊的號召。

  抗日先鋒軍在閻錫山集中兵力向石樓方面反攻下,分兵3路,南下北上,左路十五軍團到達交城,作圍攻太原姿態。閻錫山急調重兵來保其老巢。

  右路一軍團,由霍縣南下,佔領了趙城、洪洞、臨汾、襄陵、曲沃等縣的廣大農村。

  中路十五軍團一部、三十軍等,總共不過幾百人,在晉西地區牽制閻軍,控制黃河渡口,保證後方交通運輸和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回渡。

  蔣介石為攔阻紅軍東進,先後調遣約10個師兵力進入山西,隨後,派陳誠協助閻錫山指揮作戰,企圖首先奪取渡口,封鎖黃河,截斷紅軍退路。與此同時,蔣介石又下令西北軍、東北軍進攻陝北,威脅紅軍根據地。

  在敵軍大舉進攻的嚴重形勢下,為避免不必要的決戰,以利團結抗日,毛澤東和彭德懷遂命令抗日先鋒軍回師西渡,撤回陝北。

  由於預先有準備,紅軍控制了各路渡口,只用3晝夜,便於5月5日全部西渡回陝,結束了東征。毛澤東、彭德懷親自指揮的東征戰役,歷時75天,擴大8000紅軍,籌款30萬元。在山西20幾個縣的廣大農村組織和發動了群眾,推動了華北和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彭德懷回憶說:「進軍山西是紅軍到達陝北後的第二個偉大勝利。」

  * * *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50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