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彭德懷自述 | 上頁 下頁 |
粉碎第二次「圍剿」 |
|
一九三一年一月粉碎第一次「圍剿」後,蔣介石在三月又開始第二次「圍剿」,這次總司令是何應欽,他的戰術是「齊頭並進,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堡壘主義,使用的兵力比第一次多一倍,西起贛江,東至福建之建寧,聯營七百里。到四月下旬,敵已逐步推進至富田、廣昌、建寧之線。當時興國還為敵軍佔據,紅軍主力一、三軍團由龍岡開至東固,離興國六十裡。有人說,這是鑽牛角。毛主席約我到東固(三軍團駐地)富田之間山上去看地形,我們飽吃了刺梅,才議這一仗如何打法。在龍岡討論時,已決定在戰役上選定殲滅由富田向東固前進的這路敵軍(此敵,系北方隊伍,初到南方不習慣,又沒有同紅軍作過戰,記不起是上官雲相,還是羅霖軍(注:當時在富田地區的敵軍中的北方隊伍是王金鈺軍。)),但是進到什麼地方,才最有利於我軍殲擊,這個戰術問題尚未確定。我們到東固後也討論了這個問題,幾次難於肯定。這次到實地偵察,解決了如何打法的戰術問題。決定一軍團之三、四兩軍在離東固約十五裡處佈置阻擊和伏擊陣地;三軍團繞至敵之右側背,是一個背水(背贛江)陣。毛主席問,有無危險?我說,無危險,敵人意識不到我軍會敢側敵側水進攻敵人。 接觸不到兩三個小時,敵就被一軍團擊潰,三軍團未趕到預定地點,使敵逃脫了一部分。此役一勝,勢如破竹,從西向東逐次擊破,最後一役是在建甯殲滅劉和鼎師。十五天橫掃七百里,三萬五千紅軍,擊破二十萬白軍,是以弱勝強,各個擊破敵人之典範,內線和外線相結合之典範,創造了紅軍戰爭之軍事辯證法。 我在這次戰役中學到一些東西:毛主席對戰役部署,固然是異常細心地反復思考,力求無缺;對戰術問題也是異常細心地反復推究,特別是不恥下問,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此役集中優勢兵力,「傷敵十指,不如斷敵一指」,他對此運用得最熟練。 建寧戰鬥是三軍團打的,得城後,決定三軍團去進佔黎川。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