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一三九


  在研製導彈核武器的同時,氫彈的研製工作也在夜以繼日地進行。氫彈的研製,在理論和製造技術上比原子彈複雜得多。實現聚變爆炸,需要1000萬度的高溫。迄今為止,除了原子彈爆炸,人們還無法獲得如此高的能量。

  中國科學家在研製氫彈的過程中,除了理論原理以外,沒有任何實際資料可以借鑒。經過摸索,他們發明了一種新的設計原理。

  1966年12月11日,在聶榮臻參加的中央專委會上,批准了新原理方案。

  他再次要求到現場主持試驗。

  在去核試驗基地的途中,他於12月26日,到達西北綜合導彈試驗基地,主持了中程地地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第二天,聶榮臻馬不停蹄,乘飛機直抵西北核試驗基地,於28日主持了首次氫彈原理試驗。他在試驗結束後說:「這次試驗是成功的。試驗結果表明,新的原理方案切實可行,而且非常簡便。」於是,他向中央專委建議,集中力量按新原理方案進行設計,爭取直接進行全當量的氫彈試驗。中央專委批准了這個建議。後來,在專家座談會上,聶榮臻親自部署了氫彈試驗任務,研製工作隨即全面展開。

  1967年5月,第一顆氫彈的加工裝配,以及試驗準備工作已全部完成。

  5月9日,聶榮臻參加了周恩來主持的中央專委會議,討論氫彈試驗的準備工作。會議認為,中國第一次全當量的氫彈試驗,在政治上有重大意義,在軍事上,它將使中國的核武器技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會議要求6月20日以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6月12日,聶榮臻出席中央專委會議。在這次會上,周恩來再次要聶榮臻去核試驗基地主持這次氫彈試驗。

  兩天以後,聶榮臻乘飛機又一次抵達核試驗基地。這次他還發著燒,是抱病來執行任務的。15日和16日兩天,他全神貫注地聽取了試驗準備工作的情況彙報。彙報中,有兩個技術上的問題存有疑點。他一再詢問檢查,直到確信已排除為止。然後,又看了氫彈實物。登上空投飛機檢查時,他緊握著機組人員的手說:「這可不是一個一般的炸彈,一定按操作規程執行好任務,但也不要緊張。」

  飛行員說:「請元帥放心,我們保證勝利完成任務。」

  聶榮臻使勁地握著飛行員的手:「好,好,我相信你們。」

  6月16日傍晚,聶榮臻坐汽車來到核試驗場區。看到一切都按部就班地進行著,立即與北京的周恩來、葉劍英通了電話,報告氫彈試驗可隨時進行。

  周恩來的答覆仍然是「一切由你在現場決定」。於是,聶榮臻與張蘊鈺、張震寰等商定,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的零時定為17日上午8時。

  17日清晨,聶榮臻來到現場指揮部,下達了試驗的命令。

  8時前,飛機的轟鳴聲由遠而近,人們都翹首以待。8時整,飛機到了預定空域,沒有投彈,拐了個彎飛走了。

  「怎麼回事?」聶榮臻問。

  空軍地面指揮員報告說:「飛行員操作中少了一個動作,請求再飛一圈。」

  聶榮臻是嚴格要求按科學規則辦事的人,覺得飛行員的請求是認真、科學的表現,當即答覆:「可以!」

  於是, 20分鐘以後,飛機再次飛臨預定空域,在預定高度投下了氫彈。

  飛行員報告,飛機脫離危險區。氫彈在預定高度爆炸。這時,天空出現了一個自然太陽,一個人造太陽,兩個太陽同時高掛的壯觀場面。然後,是一聲震耳欲聾的轟鳴。氫彈爆炸成功了!人們從指揮部掩蔽壕裡跳出來歡呼。一陣強風帶著熱浪迎面撲來,有的人幾乎被吹倒,指揮部有的帳篷被吹倒了,這是氫彈光輻射和衝擊波的威力!

  聶榮臻因為上了年歲,無法像年輕人那樣躍出掩蔽壕。但他手握電話,激動地凝視著天空那個人造太陽漸漸演變成的蘑菇雲。攝影家孟昭瑞,拍下了聶榮臻的這個歷史性鏡頭。人們面對著這朵比原子彈的蘑菇雲要壯觀美麗得多的傘狀煙雲,慢慢上升、擴大,逐漸由紅色變成了白色時,歡呼聲仍經久不息。

  聶榮臻卻在焦急地等待著,要秘書催問有關方面,儘快彙集各種數據,計算出這次核爆炸的當量,夠不夠得上是氫彈級的?

  科學家緊張地計算著,不久報告說,氫彈爆炸威力初步計算在300萬噸TNT當量以上!

  聶榮臻立即要通北京的電話,先後向周恩來、葉劍英報告了科學家的計算結果。周恩來在電話裡說:「我代表毛澤東主席、黨中央、國務院,向所有參試人員,表示祝賀和慰問!」葉劍英則代表中央軍委,向參試的指戰員們表示祝賀!聶榮臻走出臨時架設的指揮部帳篷,向守候在外面對他熱烈鼓掌的人群揮手致意,並大聲轉達了周恩來、葉劍英的話。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爆炸,美國用了7年零4個月;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而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並且趕在了法國之前試驗氫彈。這引起了全世界的巨大反響,公認中國已進入世界核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如果從氫彈原理試驗成功算起,那時間就更短。

  回到基地本部,有人向他彙報了上述時間表。聶榮臻不無自豪地說:「中國人民是有志氣的,我們的科學家該有多好啊!」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愈演愈烈,從此,聶榮臻再也沒有到過他如此熱愛的導彈和核武器試驗基地。但他從沒有忘記每次到基地所經歷的豐收的喜悅,直到25年後逝世為止,經常緬懷著基地的工作人員和基地的事業,談論起這些往事時,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他逝世以後,根據本人的遺願和家屬的意見,聶榮臻的部分骨灰,安放在西北綜合導彈試驗基地的烈士陵園中。

  他要長眠在這裡,陪伴著在祖國大西北艱苦創業的科技人員和指戰員們,以勉勵他們繼續為「兩彈」事業奮鬥!

  ※第七十二章 保護知識分子,堅持科學事業

  1966年5月10日至26日,聶榮臻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文化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從此,「文化大革命」在中國大地上拉開了帷幕。

  出於對毛澤東的信任,聶榮臻在會上對「文化大革命」是擁護的。但他認為:「文化大革命」主要是文化界和意識形態方面的事情,對科技界來說,主要是加強政治學習,進一步改造世界觀的問題。①這顯然離毛澤東對「文化大革命」所要達到的目的相距甚遠。

  ① 1969年4月8日,聶榮臻在中共「九大」小組會上的檢討發言。

  當時,聶榮臻擔任著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國家科委主任兼黨組書記、國防科委主任兼黨委書記等職務。自從1956年主動請纓,率領知識分子攀登科技領域裡的「珠穆朗瑪峰」以來,他的主要精力,一直放在科學技術工作上。到1966年的夏天,已經整整10年了。10年來,科技戰線捷報頻傳。許多事實已充分證明,中國人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美好願望已不再是遙遠的神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