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三七 |
|
消息傳到聶榮臻這裡,他知道這種時候氣可鼓,不可泄,沒有顯出失望的樣子。雖然,他是十分希望試驗成功的。聶榮臻讓秘書要通了張愛萍的電話,對他說:「我們既然是試驗,就有失敗的可能性,不能都是一次成功。 這次失敗了,下次有可能成功,多總結總結經驗。愛萍呀,告訴下面,一定不要追查責任。」10天以後,也就是1962年3月31日,聶榮臻在聽取錢學森等彙報這次試驗失敗的過程時,他看出錢學森心情沉重,安慰他說:「這是很重要的一課,試驗本身就包含著成功與失敗兩種可能,失敗了重在總結經驗教訓,不要追究責任。」錢學森說:「我是技術總負責人,要負責任。」 聶榮臻說:「不能這麼說,這與貫徹技術責任制不是一回事。」4月9日,聶榮臻又在國防科委研究精簡機構等問題的會議上指出:前不久自行研製的中近程導彈試驗失敗,是好事,不是壞事,證明我們在仿製型號上下的功夫還不夠,「三字經」不念是不行的。錢學森和導彈研究院的科技工作者聽到聶榮臻的這些話,許多人的懊喪心情被征服困難的堅強決心所代替,他們急切地要打一場硬仗,展開了更加扎實的研製工作。1964年6月,終於使這種導彈上了天。 與導彈研製同時進行的是原子彈的試驗研究。1964年4月11日,周恩來召開了第八次中央專委會議,決定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試驗採用塔爆方式。要求在9月10日前,做好一切準備工作。中央專委提出的口號是「保響、保測(測到各項試驗數據)、保安全,一次成功!」同年6月,原子彈理論研究已攻克了所有難題。而且,還成功地進行了一次1比2核裝置的爆炸試驗和一次全尺寸的模型爆炸試驗。這樣,在中國核武器研製時間表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試驗被安排在1964年10月。 張愛萍、劉西堯遵照周恩來的指示,於6月進入核試驗常8月中旬,中央專委決定,成立了以張愛萍為主任、劉西堯為副主任,由有關各方專家和領導幹部68人參加的首次核試驗委員會。著名核科學家朱光亞、程開甲是委員會成員之一。9月,張愛萍、劉西堯回京向周恩來等彙報首次核試驗準備工作的進展情況。9月19日、25日,張愛萍、劉西堯兩次來向聶榮臻彙報。 前方對首次核試驗的準備工作做得很充分,勝利在望,聶榮臻極為欣慰。 10月8日,王塗昌、郭永懷、彭桓武、鄧稼先等核科學家來到核試驗基地,按試驗委員會提出的要求,在技術工作上進行了最後一次總檢查。 1964年10月14日19時20分,原子彈安全吊上矗立在羅布泊附近的鐵塔上。這座塔高102米,頂端有一個純金屬的小屋。中國原子彈的第一個嬰兒就安放在裡面。 1964年10月16日15時整,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 這一天,周恩來在中南海西華廳的辦公室裡,指揮核試驗。聶榮臻則在辦公室裡,聚精會神地緊盯著專線電話。張愛萍通過二機部辦公樓劉傑部長的辦公室,與周恩來、賀龍、聶榮臻、羅瑞卿保持聯繫。 當電話裡傳來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的消息時,聶榮臻高興極了,立即要通了周總理的電話。兩人在電話上互相表示熱烈的祝賀。打完電話,他隨即要秘書起草賀電:愛萍、西堯同志:消息傳來,甚為興奮,特向你們並通過你們向全體參加這一試驗工作的同志們,致以熱烈的祝賀。 聶榮臻1964年10月16日15時30分核爆炸試驗成功後,知情人都在興奮之餘,表示焦急。這麼天大的喜訊,為什麼不早點公佈,讓全國人民也分享這勝利的喜悅?身邊的工作人員不解地問。聶榮臻說:「剛才與總理通了電話,總理說,毛主席指示,我們先不忙公佈,要等外電報道證實以後再公佈。」由於中國一開始就提出了原子彈試驗的高標準要求,所以第一顆原子彈的試驗結果,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指揮部根據各種數據計算得出的結果是,這顆原子彈的爆炸威力達到了2.2萬噸TNT當量。 不多久,西方各大通訊社對此紛紛作了報道。美國也偵察到,中國在西部地區爆炸了一顆萬噸級原子彈。深夜23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才廣播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人民日報》隨即散發了套紅大字的號外。 第二天一早,當工作人員把《號外》送到聶榮臻手裡的時候,他邊看邊高興地說:「這張《號外》留下,留下,留作紀念!」 成功地實現了首次核爆炸,下一步就是把能用於飛機投擲的原子彈研製出來。這項工作進展比較順利,只用了7個月就完成了。1965年5月14日,核航彈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從此,中國有了可供實戰用的原子彈。 導彈,是核彈頭最有利的運載工具。裝有核彈頭的導彈核武器,成為現代戰爭中最強有力的威懾性武器。很明顯,中國也要擁有這種威力強大的武器,才能有效地打破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核訛詐。所以,當中國的中近程地地導彈、原子彈的研製都在順利進展的時候,1963年7月,聶榮臻在聽取張愛萍等彙報時指出:中國的原子彈沒有搞仿製,完全是自己搞的,這是個好處,下一步要研製與導彈配套的核彈頭。7月,他又對五院領導人說:中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和中程地地導彈,生產數量上要與二機部的核彈頭配套。這些都說明,在研究和製造尖端武器方面,聶榮臻堅定地貫徹了中共中央關於「起點要高」的指示。 導彈核彈頭比起核航彈來,在體積和重量上都要大大縮小,在所經受的環境條件上,要求更加複雜和苛刻,研製起來難度很大。廣大核科研人員排除「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干擾,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到1966年9月,中國終於有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核導彈是研製出來了,但要作為一種武器,還必須經過實踐檢驗才行,也就是要進行「兩彈」結合的實彈試驗。儘管在此之前,中國已經多次成功地進行過模擬核彈頭的導彈飛行試驗,但要在自己的國土上,真刀真槍地試驗導彈核武器,這個決心是很不容易下的。 1966年9月5日,聶榮臻召集有關單位負責人會議,聽取了「兩彈」結合試驗的準備工作情況彙報。聶榮臻說:「這個試驗一定要搞下去,不能因為『文化大革命』而停下來,要防止有些人思想不集中,而影響產品質量,導致試驗失敗。」 1966年10月20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了中央專委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大家一致認為,這次試驗要冒極大的風險,萬一核彈頭在發射場爆炸,或發射後中途掉下來,或偏離彈著區,都將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因此,試驗只許成功,不能失敗,而且只能進行一次。任務是艱巨的,執行任務時的危險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周恩來叫大家提出困難和可能發生的問題,他都一一做了細緻周到的安排。然後,語重心長地說:要百分之百地保證,百分之百是指一切檢查結果都沒有問題了。二機部、七機部(即原五院)、國防科委,從今天起一心一意抓好這件事,在10天或更多的時間內,要做到「一心無他」。說到這裡,周恩來停頓了一下,環顧四周,好像在問,誰去主持這次要求萬無一失的試驗呢?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