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二〇


  ※第十三章 參加第五次反「圍剿」

  1933年6月13日,蘇區中央局轉發中共中央關於今後作戰計劃的指示,第一方面軍分成兩個部分:紅一、五軍團留守原地,稱中央軍;紅三軍團東出福建,稱東方軍。這就是所謂「兩個拳頭打人」。由於主力一分為二,使蔣介石得到了喘息時間,利用這個機會加緊了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的準備。紅軍作戰則從此越來越被動。

  紅三軍團這個「拳頭」於7月初入閩,再轉贛東北,歷時3個月。雖然打了一些勝仗,但很疲勞,部隊減員很大。

  而留在原地的另一個「拳頭」紅一、五軍團除8月底進行的烏江圩戰鬥外,只進行了一些小規模的遊擊戰。

  這期間,聶榮臻抓緊對部隊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紅一、五軍團在樂安南部的藤田召開了一次「八·一」運動會,給新整編部隊授了軍旗,頒發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授予的二等、三等紅星獎章。就在這次會上,聶榮臻榮獲一枚二等紅星獎章。此外還進行了文化、體育、衛生、通信和各種戰術、技術競賽,對獲得優勝的紅一團授予「犧牲決勝團」、紅四團授予「英勇衝鋒團」、紅五團授予「模範的紅五團」的獎旗。這幾面獎旗,對部隊的戰鬥意志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

  8月30日,紅一軍團一師偵察獲悉:敵李思愬的第八十師師部率3個團於8月29日進至吉水縣的烏江圩修築碉堡。林彪和聶榮臻決定利用紅軍便於隱蔽的地形,以奇襲的手段,消滅烏江圩之敵。他們率領第一、第二師於8月30日秘密進至茶口、大橋附近,命令一師(欠一團)於31日3時出發,經八江、桑園繞至烏江圩西北,戰鬥打響後由西向東進攻,二師和一師一團從正面對烏江圩進攻。林、聶二人帶著軍團部隨二師前進。當時大雨如注、電閃雷鳴,兩個師很快對烏江圩形成包圍,激戰4小時,殲滅李思愬部近4000人,活捉二三八旅旅長何文鼎,只有敵師長李思愬帶少數人乘黑夜逃到八都。

  烏江圩戰鬥,是第五次反「圍剿」前夕一次較大的勝仗。但這一勝仗改變不了「兩個拳頭打人」所帶來的總的被動形勢。

  在這次戰鬥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紅五團的領導人為使部隊著裝整齊些,叫俘虜列隊,把帽子、水壺、綁帶全解下來沒收,裝備子五團的指戰員。

  聶榮臻聽到這個消息,很生氣,便把五團政委劉忠叫來,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你知不知道這是違反紀律?你當的什麼政委?」問得劉忠啞口無言,進行了檢討。聶榮臻對部隊紀律和作風的培養要求很嚴,而對政工幹部的要求更嚴。

  1933年9月25日,蔣介石乘紅一方面軍分成東方軍和中央軍兩個部分的時機,開始了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直接用於進攻中央蘇區的兵力50萬人。28日北路敵人搶先奪占黎川,隔斷了中央蘇區同贛東北蘇區的聯繫,使紅一方面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一開始就陷於不利的作戰態勢。在這種情況下,中共臨時中央不是首先採取戰略退卻,以便創造條件對敵各個擊破,而是命令紅一方面軍正面迎擊,與敵決戰,企圖禦敵於「國門之外」。

  三軍團奉命進攻黎川之敵。途中,10月6日,紅三軍團等部在黎川洵口與第六師第十八旅遭遇,殲其兩個多團。臨時中央看不到這次勝利帶有偶然性,在強敵壓境之際,繼續強調進攻。10月9日,三軍團按原計劃進攻南城、黎川之間的交通樞紐硝石,連攻5天,敵人4個師的援兵趕到,被迫撤出戰鬥。

  敵人采勸戰略攻勢,戰術守勢」的原則,構築綿密的碉堡封鎖線,逐步推進,至10月18日,在硝石至資溪橋20公里地段就集中了7個師又1個旅,企圖完成構築黎川、硝石之間的碉堡封鎖線,吸引紅軍進攻,以消耗和消滅紅軍。而臨時中央不顧這種重大變化,還是繼續進攻。一軍團在這種嚴重的背景下投入了曠日持久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

  10月18日,紅一軍團由撫河以西進到資溪橋地區,企圖與紅三、五軍團等部在資溪橋地區與敵決戰。至25日,紅一軍團既沒攻佔資溪橋也沒調動敵人,只是疲憊和消耗了自己。11月17日至19日,紅一軍團與紅九軍團的一個師一起進行了雲蓋山、大雄關戰鬥。仗打得十分艱苦,二師政委胡阿林犧牲,一、二師師長負傷,四團團長蕭桃明犧牲,最後還是撤退了。

  從大雄關向西南轉移,在軍峰山附近堡壘地帶,軍團部遭到敵毛炳文第八師的襲擊,敵人沖到軍團部跟前。這時,軍團部只有機關直屬隊人員,二師還在後面,情況非常危險。眼看著敵人上來了,聶榮臻親自動員:「凡是有戰鬥力的,不管是炊事員、飼養員,都上陣!」聶榮臻和林彪一面組織就地抵抗,一面命令四團趕緊上來。這場戰鬥打得十分激烈,軍團部人人上陣,直到四團趕到才化險為夷。

  打完大雄關戰鬥後,紅一軍團在大雄關附近休整。在這期間,11月20日發生了「福建事變」。蔡廷鍇的第十九路軍聯合一部分反蔣勢力,成立福建人民政府。「左」傾冒險主義領導人不知道從軍事上利用「福建事變」去粉碎敵人的第五次「圍剿」,坐視蔣介石抽調北線「圍剿」部隊去鎮壓福建人民政府。敵第三、第九兩個師由蔣鼎文率領向閩西開進,從紅一軍團前面經過。敵人是行軍隊形,整個側翼暴露在紅一軍團面前,一路一路地移動,十分好打。這裡一打,福建人民政府便可以支持得久一些,也有利於紅軍。

  紅一軍團的指戰員看到敵人這樣一路一路過去,說:「這個時候不打,再好的機會沒有了。」聶榮臻也非常著急,與林彪商量,真想讓部隊立即出擊。

  但「左」傾冒險主義領導人就是不叫打,說蔣介石是大軍閥,福建人民政府是小軍閥,不給小軍閥做擋箭牌,這就失去了很好的殲敵機會,大家都很不滿意。

  在「福建事變」期間,紅一軍團移兵永豐地區,企圖從那裡突破敵人的堡壘封鎖線。在戰術上執行李德的「以堡壘對堡壘」、「短促突擊」一套戰法。1933年12月25日,一軍團在永豐南丁毛山與敵兩個稅警團和第九十三師,進行堡壘戰,以堡壘對堡壘。敵人用炮兵轟一軍團的堡壘,使紅軍接連受挫。部隊有人不滿地說:「不知搞啥鬼呀!我們一夜不困覺做了一個堡壘,人家一炮就打翻了,而人家的堡壘我們只有用牙齒去咬!我們沒有重火器,天天同人家比堡壘。」聶榮臻站在打得最激烈的一師陣地上,看到部隊英勇衝鋒,看到指戰員在敵人堡壘面前遭到重大傷亡,心情十分沉重。這種「以堡壘對堡壘」,使紅軍處於被動。

  1934年1月到3月,紅一軍團經歷了風翔峰、三岬嶂、乾昌橋等一系列戰鬥,多數打成頂牛或中途撤退,只有三岬嶂戰鬥打得比較出色。

  三岬嶂戰鬥的背景是,林、聶率領軍團主力與友鄰部隊保衛建寧,同敵人幾個師激戰,一團團長楊得志、政委符竹庭指揮二營扼守三岬嶂掩護主力側翼。二營在營長陳正湘率領下打垮了敵第九十四師多次多路進攻,以幾百人抗擊有飛機、大炮支援的一個師的敵人。三岬嶂制高點硝煙滾滾,殺聲不絕,二營表現出堅如磐石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最後,與一團主力一起,協同突擊部隊,把九十四師全線擊潰。就總體而言是個消耗戰,是拒敵於「國門」之外的被動仗,但作為局部,三岬嶂戰鬥打出了紅軍的威風。聶榮臻秉筆撰文,讚揚一團特別是一團二營敢打敢拼的戰鬥精神,取題為《把第一團頑強抗戰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下去》,作為社論,發表在1934年3月4日的《紅星報》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