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一二


  會上,我們確定的具體部署是:以約六個旅的兵力攻打大同,打法上儘量將城外各點敵人分割殲滅,不使其退縮城內,以減少攻城阻力,並力爭二十天內拿下大同。我軍打大同後,估計南口方向的敵人三個師可能西援,因此命楊得志縱隊隱蔽開進到延慶、永寧地區阻擊敵人;也估計到傅作義部約四個師可能東犯,策應大同,所以又確定以五個旅(即晉綏軍區的四個旅和二縱隊第四旅)的兵力開赴涼城地區準備打援。為統一指揮,由晉綏和晉察冀軍區部分負責同志組成了前線指揮部。

  為打大同,我區確定由楊成武、李志民同志率領三縱隊第七旅、第八旅,李湘同志率領軍區教導旅和炮兵團,還有冀晉軍區一分區的兩個團,晉綏軍區一個旅另一個團完成攻打大同的任務。第四縱隊第十旅由旅長邱蔚同志率領在攻下應縣之後,也參加大同攻城作戰。

  八月三日,我們向中央軍委作了報告,中央軍委批准了攻打大同的部署,要求精心計劃,充分準備,堅決奪取之;並準備殲滅傅作義可能派出的援軍。

  開完陽高聯席會議,我就回到了張家口。

  早在七月三十一日,掃清大同外圍的戰鬥就已經打響。在為時五天的外圍戰中,雖然殲敵兩千多人,但打得並不理想,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使敵人退集到了近郊和城內,增加了最後攻城的困難。

  此時,前線指揮部經過考慮,認為一舉攻克大同不易實現,決定採取穩紮穩打的戰法,大力改造地形,攻佔一點,鞏固一點。

  後來,敵人的防線被我軍突破了,但向縱深發展仍然困難。直到九月四日,大同城郊的據點,才被一個一個地啃下來,部隊逼近到大同城下,開始坑道作業,準備攻城。

  我軍正要攻城的時候,蔣介石鑒於大同危急,簽發了一道命令,把大同劃給了第十二戰區,歸屬傅作義管轄,促使傅作義為大同解圍。蔣介石摸透了傅作義的心思,一紙命令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傅作義馬上將第三十五軍等三萬多人馬,由歸綏傾巢東犯,以解大同之圍。敵人兵分北、中、南三路,北路由陶林向集寧進攻;南路由歸綏進犯涼城;主攻是中路,傅作義集中三個師以上的兵力,沿平綏線東進,攻佔我卓資山後,向集寧前進。

  我軍前線指揮部研究了這一情況,決定先行北上消滅傅作義援兵,爾後再攻取大同城。前線指揮部的判斷認為,敵人可能沿鐵路進犯集寧,或沿公路進犯豐鎮,以解大同之圍。

  為應付這兩種可能的情況,我主力隱蔽在岱海灘附近和榆樹灣地區機動,準備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留下三縱隊和其他一些部隊,由楊成武、李志民同志指揮,繼續圍攻大同城。

  為了集中優勢兵力,將正在五臺地區休整的我四縱隊第十一旅(旅長陳仿仁),調往集寧前線,並將第一縱隊的兩個旅,由平綏路東段緊急調往豐鎮,作為這次戰役的預備隊。

  經過這樣部署,從兵力上來說,我軍在集寧地區佔有明顯優勢,只要指揮得當,完全可以殲滅來援之敵。

  然而,我軍在撤出卓資山之後,未能繼續嚴密監視敵人,派出的偵察不夠得力,通信聯絡也不順暢,致使敵人暫編第十一師、暫編第十七師、新編第三十一師,於九月七日從鐵路北面繞經火石壩秘密東進,到達集寧西北地區集結,直到九月八日晚上,前線指揮部才得知這一情況,遂決定把部隊主力轉向集甯。

  九月十日晚,敵我會戰在集寧城下。

  塞外集寧的九月,已經相當冷了,夜間氣溫常在零攝氏度以下。我們的戰士身穿單衣,不畏艱辛,從四面八方奔向集寧前線。由第四縱隊司令員陳正湘、政委胡耀邦同志率領的第四旅和軍區教導旅(臨時組成的陳正湘縱隊)用四個小時的時間,趕完了七十多裡路程。第四縱隊第十一旅經過強行軍,趕到了指定地點,立即投入了戰鬥。

  在集寧城下的會戰中,我軍包圍了傅作義的前述三個師。敵人一面阻止我軍攻擊,一面從西、南兩個方向攻城,企圖拿下集寧,固守待援。經過一天兩夜的激戰,這三個師處在支離破碎的境地,我軍只要乘勢再一猛擊,就會全殲這股敵人。當時,他們賴以聯絡的電臺,也被我軍炮火打掉了,走投無路,呼救無門,完全陷入了絕境。

  可是,我軍前線指揮部距離戰場較遠,對前面的情況不明,在一天的時間裡,竟沒有組織連續進攻,給了敵人喘息和整頓的機會。

  到了九月十二日下午,才再次向城下敵人進攻,而傅作義的主力第一〇一師已趕來增援。這時本應先殲滅即將被殲之敵,然後再打敵人的援兵,但不意我軍前線指揮部卻決定,掉轉主力部隊立即西進,要求先殲滅趕來增援的一〇一師。這個決定顯然是極為錯誤的。當時各部隊接到這個命令後,都不願放棄即將被殲滅的敵人,但最後還是執行了前線指揮部的命令。可是,部隊只知道向大腦包山前進,去打一〇一師,至於敵人的位置、我軍的行軍路線、作戰的具體部署、部隊的互相協同、戰場的通信聯絡等,都不清楚。這樣指揮作戰,怎麼能夠打好?結果不但打援計劃沒有實現,聚殲集寧城下殘敵的戰機也失去了。

  第二天拂曉,集寧城下的敵人乘我軍主力西進打援之機,恢復了集寧城外的陣地,並策應一〇一師東進。各部隊經過幾晝夜鏖戰,特別是一整夜的往返調動,既疲勞,又饑餓。敵人新編第三十二師、新編騎兵第四師,又尾隨一〇一師前來增援,更使我軍處於不利的境地。這樣,在集寧附近殲滅敵人已無可能,遂於九月十三日晚放棄了集寧,撤出了戰鬥。

  集甯一戰失利,大同不宜再攻,接著我軍撤圍大同。

  我軍雖然在大同、集甯之戰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先後殲敵八千多人,對部隊也是個很好的鍛煉,但是,從實踐的結果來看,發起大同戰役,有考慮不當之處。因為大同敵人的兵力雖不雄厚,而城防設施是頗為堅固的。當時,我軍既沒有重武器配備,又缺乏攻堅戰經驗,哪裡有把握攻下大同?在當時裝備很差的條件下,只能先打弱的,後打強的。如果一開始我們就在攻城的同時,把重點放在打援上,集中優勢兵力,爭取在運動中殲滅前來救援大同的敵人,那後果就會大不相同了。起初我們雖然部署了五個旅準備對付傅作義的增援,但重點是攻城還是打援這一點是不明確的。再加上後來集甯方面戰場指揮的錯誤,就導致了這次戰役的失利。

  在大同、集寧戰役之後,傅作義在一次講話中曾說:「集寧會戰,按當時的情形,我們是相當的危險,很有失敗的可能。最後能得到勝利,我認為是一個僥倖。……第一〇一師參加戰鬥之後,共產黨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在十二日晚上,他沒有去攻擊新編第三十一師,而去全力打第一〇一師,這是共產黨失敗的原因。如果那天晚上,去攻新編第三十一師,我們的情況就相當危險了。」這話還是有些道理的。

  所以,集甯一戰失利,大同隨之撤圍,這個教訓是深刻的,它將引起連鎖反應。

  §撤離張家口

  集甯一戰失利,敵人進攻張家口,勢在必行,只是時間遲早問題。

  對於這種形勢的變化,以及對張家口採取什麼方針,黨政機關的某些同志缺乏正確認識。當時在不利於我的情況下,究竟是應當堅守張家口,還是應當放棄張家口呢?從戰爭的全域出發和敵我力量的對比看,敵人要進攻張家口,我們是守不住的。更重要的是從戰略上看,戰爭的勝負並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在於有生力量的消長。為了扭轉這種不利局面,擺脫敵人東西夾擊,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我們從容地作了撤離張家口的準備和部署。

  一九四六年九月十六日,我軍主動撤圍了大同。就在撤圍大同的當天,對於張家口的棄守問題,我向中央軍委作了請示報告,陳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