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炮擊金門(8)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一個星期過去了。十月十三日,毛澤東又起草了一項命令,金門炮擊,再停兩個星期。這個命令是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發給福建前線部隊的,公開登載在當天的《人民日報》上。

  命令說:「金門炮擊,從本日起,再停兩星期,藉以觀察敵方動態,並使金門軍民同胞得到充分補給,包括糧食和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他們固守。」

  本來雙方正處在敵對狀態,我方卻要停止炮擊,專門讓對方補充糧食和彈藥,這種打法,在古今中外的戰史上極為罕見。然而,這正是這場金門炮戰的特殊之處。毛澤東把它叫作「基本上還是文打」。

  命令解釋說:「兵不厭詐,這不是詐。這是為了對付美國人的。這是民族大義,必須把中美界限分得清清楚楚。我們這樣做,就全域說來,無損於己,有益於人。有益於什麼人呢?有益於台、澎、金、馬一千萬中國人,有益於全民族六億五千萬人,就是不利於美國人。」

  命令重申:「呆在臺灣和臺灣海峽的美國人,必須滾回去。他們賴在這裡是沒有理由的,不走是不行的。」「台、澎、金、馬整個地收復回來,完成祖國統一,這是我們六億五千萬人民的神聖任務。這是中國內政,外人無權過問,聯合國也無權過問。」

  命令重申不准美國軍艦護航的原則:「金門海域,美國人不得護航。如有護航,立即開炮。」①(①1958年1O月13日《人民日報》。)這一條底線,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國政府決不容忍任何外國干涉中國內政的堅強決心。

  毛澤東同時還起草了一個《再告臺灣同胞書》,後來沒有發表。從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在當時的重要思想。他寫道:「自從美帝國主義佔據臺灣以來,形勢已經改變了。美帝國主義成了我們的共同敵人。國民黨已經不是我們的主要敵人。我們和你們還是敵對的,但這種敵對,較之民族矛盾,已經降到第二位。幾年前,周恩來總理即向你們建議談和,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和談勝利妥洽成功,則我們兩黨又可以化敵為友。我們建議: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全體軍民同胞團結起來,採取堅定而又靈活的政策,減少你們內部的磨擦,一致對付民族敵人。」②(②毛澤東起草的《再告臺灣同胞書》,手稿,1958年10月13日。)

  同一天(十月十三日),毛澤東會見了定居香港的新加坡《南洋商報》撰稿人曹聚仁。作陪的有周恩來、李濟深、張治中、程潛、章士釗。

  毛澤東告訴他:「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同他合作。我們贊成蔣介石保住金、馬的方針,如蔣撤退金、馬,大勢已去,人心動搖,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台、澎、金、馬都可由蔣管,可管多少年,但要讓通航,不要來大陸搞特務活動。台、澎、金、馬要整個回來」。毛澤東說:「我們的方針是孤立美國。他只有走路一條,不走只有被動。要告訴臺灣,我們在華沙根本不談臺灣問題,只談要美國人走路。蔣不要怕我們同美國人一起整他。」「他們同美國的連理枝解散,同大陸連起來,枝連起來,根還是你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你的一套。」章士釗插話說:「這樣,美援會斷絕。」毛澤東說:「我們全部供應。他的軍隊可以保存,我不壓迫他裁兵,不要他簡政,讓他搞三民主義,反共在他那裡反,但不要派飛機、派特務來搗亂。他不來白色特務,我也不去紅色特務。」曹聚仁問:「臺灣有人問生活方式怎樣?」毛澤東說:「照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①(①毛澤東同曹聚仁談話紀要,1958年10月13日。)

  毛澤東這次談話,是對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基本方針的重要補充。後來被周恩來概括成為「一綱四目」,於一九六三年初通過張治中致陳誠的信轉達給臺灣當局。「一綱」是:「只要臺灣歸回祖國,其他一切問題悉尊重總裁(指蔣介石。——引者注)與兄意見妥善處理」。「四目」包括:「臺灣歸回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由總裁與兄全權處理;所有軍政及建設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臺灣之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總裁與兄意見協商決定,然後進行;雙方互約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團結之事」。②(②見張治中給陳誠的信,1963年1月4日。)

  停止炮擊以後,十月十九日夜,美國軍艦又恢復了金門海域的護航行動。這是對中國主權的挑釁。十月二十日中午,周恩來給毛澤東送來一個書面報告。報告說:「警告美國在金門海域護航的新聞已於今日十二時半起廣播,連續二次,中外文相同。」「廈門前線,一切準備好了,已分別以電話和文字命令下達,由克誠簽發,並告以炮擊只限于金門各島的工事、陣地和灘頭船隻,不打民村、兵房和指揮機關,更不要誤擊美國船隻,我空海軍均不出動。國防部命令擬三時廣播,以口頭廣播讀完後,立即開炮,中外文語同時廣播。」①(①周恩來給毛澤東的報告,手稿,1958年10月20日。)毛澤東當即批復:「照辦。」「口頭廣播後,隔一小時,或半小時,開始炮擊,較為適宜。」②(②毛澤東對周恩來報告的批語,手稿,1958年10月20日。)

  下午三時,發佈了國防部長彭德懷為恢復炮擊給福建前線部隊的命令。四時,人民解放軍再次給金門國民黨守軍以懲罰性炮擊。

  這次恢復炮擊,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十月二十一日,英國《曼徹斯特衛報》發表評論說,「中國共產黨恢復炮擊金門的明顯原因是要向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表明,只要他們喜歡這樣做,他們就能夠這樣做。」二十二日,《蘇格蘭人報》發表社論,認為:中國人重新恢復炮轟金門一事表明「他們大概會停停打打。對他們來說,把金門作為一個使蔣和美國人發生糾紛和使臺灣問題一直搞得火熱的手段,要比金門落人他們手中更為有價值」。③(③1958年10月24日《參考消息》。)

  十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杜勒斯到臺灣訪問,同蔣介石多次舉行會談。這次訪問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在世界面前進一步暴露了美蔣的矛盾。他們在會談結束後發表的公報中也承認:「這次磋商是安排在中國共產黨人宣佈他們要對金門實行停火的兩個星期中舉行的。本來希望,在這種情況之下,本來可以主要考慮那些原可有助於穩定一種實際的非戰局面的措施。但是,在磋商的前夕,中國共產黨人違反了他們的宣言,恢復了對金門的炮擊。鑒於這些事態發展,這些磋商當然著重討論了局勢的軍事方面。」杜蔣會談公報宣稱:「在目前情況下,金門連同馬祖的防務,是同臺灣和澎湖的防務密切相關的。」美國的脫身計劃就此破產。

  十月二十一日下午,毛澤東在政治局常委會上指出:這次杜勒斯跑到臺灣去,是要蔣介石從金、馬撤兵,以換取我承諾不解放臺灣,讓美國把臺灣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蔣介石不答應,反而要美國承擔「共同防禦」金、馬的義務。兩人吵了起來,結果各說各的,不歡而散。

  他還說:美蔣關係存在著矛盾。美國人力圖把蔣介石的「中華民國」變成附庸國甚至託管地,蔣介石拼死也要保持自己的半獨立性,這就發生矛盾。我們不登陸金門,但又不答應美國人的所謂「停火」,這更可以使美蔣吵起架來。①(①吳冷西《憶毛主席》,新華出版社1995年2月版,第88、89頁。)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作出了隔日炮擊的決定。

  十月二十五日,毛澤東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又起草了一個《再告臺灣同胞書》,公開發表。

  《再告臺灣同胞書》著重揭露美國政府搞「兩個中國」的企圖,指出:「中國人的事只能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解決。一時難於解決,可以從長商議。美國的政治掮客杜勒斯,愛管閒事,想從國共兩黨的歷史糾紛這件事情中間插進一隻手來,命令中國人做這樣,做那樣,損害中國人的利益,適合美國人的利益。就是說,第一步,孤立臺灣;第二步,託管臺灣。如不遂意,最毒辣的手段,都可以拿出來。」「同胞們,我勸你們當心一點兒。我勸你們不要過於依人籬下,讓人家把一切權柄都拿了去。」

  《再告臺灣同胞書》重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我們是一致的。美國人強迫製造兩個中國的伎倆,全中國人民,包括你們和海外僑胞在內,是絕對不容許其實現的。」

  《再告臺灣同胞書》宣佈對四種軍事目標實行隔日炮擊的做法:「我已命令福建前線,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料羅灣的碼頭、海灘和船隻,使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大小島嶼上的軍民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應,包括糧食、蔬菜、食油、燃料和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你們長期固守。」「打打停停,半打半停,不是詭計,而是當前具體情況下的正常產物。不打飛機場、碼頭、海灘、船隻,仍以不引進美國人護航為條件。如有護航,不在此例。」①(①《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427、428頁。)

  總之,隔日炮擊的用意,在於擊破美國搞「兩個中國」的陰謀。這樣,逢單日炮擊就有了雙重意義:一方面,它使金門繼續成為美國的絞索;另一方面,使蔣介石有充分理由拒絕從金門、馬祖等外島撤軍,以利於反對美國搞「兩個中國」的陰謀。

  炮擊金門,是毛澤東純熟地運用政治鬥爭、軍事鬥爭、外交鬥爭和輿論宣傳攻勢,並將它們交融於一體的一次重大行動,儘管炮擊金門未能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臺灣問題和中美關係問題,但對於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囂張氣焰,特別是對於美國搞「兩個中國」的企圖,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這場鬥爭中,毛澤東適時地改變和調整部署,靈活運用策略方針,迫使美國不能不繼續保持中美大使級會談這一外交對話渠道。事實證明,這場鬥爭對確保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