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第二次訪蘇(5)


  會談從下午六時半持續到晚上十時,共三個半小時。會談取得重要進展,為最後達成協議鋪平了道路。陪同毛澤東去談的楊尚昆在日記中寫道:「六時半與主席一起去哥穆爾卡處談話,共三小時半,似有好轉,雙方意見已較為接近,明天可能達成協議。」①(①《楊尚昆日記》(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293頁。)

  十一月十六日,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繼續舉行。赫魯曉夫宣佈開會,毛澤東第一個發言。看來這是蘇共的有意安排。顯然,毛澤東對宣言的表態,具有很大影響力。

  毛澤東一開頭就說:「我認為我們的宣言是好的。我們用了一個很好的方法達到目的,這就是協商的方法。堅持了原則性,又有靈活性,是原則性、靈活性的統一。這麼一種進行協商的氣氛現在形成了。在斯大林的後期不可能。」「我們現在用說服的方法代替了壓服的方法。費的時間不算少,但是這點時間是需要的。我們採取協商的方法並不是主張無政府主義,我們不是辯論的俱樂部。我們的方法是又有中心,又有大家,中心與大家的統一。沒有中心,比如沒有蘇聯共產黨,那麼就會變成無政府主義;沒有大家提意見,只是一家提意見,那麼就總不會完全。現在是又有中心,又有我們大家;在一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不能說我們這一次會議沒有民主。我認為有充分的民主。」

  毛澤東又說:這個宣言是正確的,是一篇馬克思列寧主義性質的宣言。它沒有修正主義或者機會主義的因素,也沒有冒險主義的傾向。「這個宣言總結了幾十年的經驗,尤其是最近幾年的經驗。有些經驗是從痛苦中得來的。這些痛苦教育了我們。我們不要對於這些痛苦生氣。相反,我們要感謝這些痛苦。因為它使我們開動腦筋,想一想,努力去避免那些痛苦。果然,我們就避免了那些痛苦。」②(②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的講話,1957年11月16日。)

  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結束了,通過了會議宣言(又稱《莫斯科宣言》)。十九日,除南斯拉夫以外,十二個社會主義國家代表團在宣言上簽了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經歷了一段困難的時期以後,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彙集在莫斯科,共同討論並簽署了這個宣言,顯示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和力量,這是自共產國際解散以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重大事件。

  宣言分析了國際局勢及兩大陣營的力量對比。指出:「我們時代的主要內容是由俄國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所開始的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在我們的時代裡,世界的發展取決於兩個對立的社會制度競賽的進程和結果。四十年來,社會主義證明了它是比資本主義遠為優越的社會制度。」當前總的趨勢是,「社會主義在向上發展,而帝國主義卻在衰退」。世界政治的根本問題,是戰爭還是和平共處。目前和平的力量已經大大成長,已經有實際可能來防止戰爭。為爭取和平而鬥爭,是各國共產黨的首要任務。

  宣言提出,要加強各社會主義國家、各國共產黨和工人党的團結,加強國際工人運動、民族解放運動和民主運動的團結和合作。其中特別講到社會主義各國的相互關係問題:「社會主義各國把相互關係建立在完全平等、尊重領土完整、尊重國家獨立和主權、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上。這些原則是很重要的,但是還沒有包括社會主義國家的相互關係的全部實質。兄弟般的互相援助,是它們的相互關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這種互相援助有力地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國際主義原則。」

  宣言論述了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普遍性的共同規律,概括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為核心的工人階級,領導勞動群眾進行這種形式或那種形式的無產階級革命,建立這種形式或那種形式的無產階級專政;建立工人階級同農民基本群眾和其他勞動階層的聯盟;消滅基本生產資料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建立基本生產資料的公有制;逐步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以便建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提高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進行思想文化領域的社會主義革命,造成忠於工人階級、勞動人民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的知識分子隊伍;消滅民族壓迫,建立各民族間的平等和兄弟友誼;保衛社會主義果實,不讓它受到國內外敵人的侵犯:實行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同各國工人階級團結一致。」①(①1957年11月22日《人民日報》。)

  宣言在強調共同規律的同時,也肯定了各國社會主義建設形式和方法的多樣性。

  毛澤東十分看重宣言關於共同規律的九條,把它看作衡量一個國家究竟是不是社會主義性質,一個政黨究竟堅持不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的標準。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那一代的共產主義者,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的理論認識。

  宣言的最後部分,論述了關於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式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共產黨一直保持自己的看法,並且和蘇共中央交換過意見。蘇共領導一再提出,希望宣言中的表述能夠和蘇共二十大的提法銜接起來。照顧到蘇共中央的實際困難,中國代表團同意作出一定的讓步,以蘇共中央提出的宣言草案的寫法為基礎,作了必要的修正。修改主要有兩點:第一,同時指出和平過渡與非和平過渡兩種可能性,並加寫了一段話:「列寧主義教導我們,而且歷史經驗也證明,統治階級是不會自願讓出政權的。」適當地加重了後一種可能性的分量。第二,在論述和平過渡的內容裡,在強調議會鬥爭之外,加寫了有關開展議會外的群眾鬥爭的論述。關於這兩點,毛澤東同幾位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領導人都討論過,並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

  在中蘇兩黨就宣言草案達成共同意見的同時,中國代表團在十一月十日向蘇共中央提交了《關於和平過渡問題的意見提綱》,全面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這個問題上的原則立場。在這份備忘錄性質的意見提綱裡,提出了五點意見:(一)要同時提和平和非和平的兩種可能性;(二)當前從策略觀點出發,提出和平過渡的願望是有益的,但不宜過多地強調和平過渡的可能;(三)取得議會的多數,不等於摧毀了舊國家機器,建立起新的國家機器;(四)社會主義的和平過渡的含義,不應該只解釋成為通過議會的多數,不能利用舊的國家機器來實現和平過渡;(五)爭取同社會黨的左派和中間派建立統一戰線,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能模糊我們同社會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問題上的原則界限。

  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及其宣言,增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初步統一了社會主義各國的認識,使蘇共二十大以後出現的人心波動、思想混亂的局面有所改變。

  社會主義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結束的那一天,十一月十六日,召開了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六十四個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團出席了會議。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次空前盛會。

  會議一致通過了《和平宣言》。宣言針對西方國家以「遏制共產主義的威脅」為藉口,奉行擴張侵略的帝國主義冷戰政策,旗幟鮮明地提出:「戰爭不是不可以避免的,戰爭是可以制止的,和平是可以保衛住和鞏固起來的。」「無論哪一個共產黨或是哪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都沒有發動戰爭和對別國進行軍事攻擊的動機,都沒有掠奪別國土地的動機。」「社會主義各國並不想用暴力把自己的社會和政治制度強加于任何一國人民。它們堅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但是它們也知道,社會主義不能從外邊移植,它應該首先是每個國家的工人階級和一切進步力量進行國內鬥爭的結果。」宣言率先提出立即停止核試驗、無條件禁止生產和使用核武器的建議,並提出「給世界以和平」的響亮口號。①(①1957年11月23日《人民日報》。)

  與會的六十四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團,包括中國代表團在內,共同簽署了這個宣言。

  這個會議共開了三天,十一月十九日結束。在十八日的會議上,毛澤東發表長篇講話,集中論述國際形勢和團結這兩個問題。

  關於國際形勢,毛澤東指出:四十年前的十月革命是整個人類歷史的轉折點,現在國際形勢又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中國有句成語: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我認為目前形勢的特點是東風壓倒西風,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的力量對於帝國主義的力量占了壓倒的優勢。」

  他列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生的十件大事,來證明上述的判斷。這十件大事是:蘇聯在打敗德國、日本中起了關鍵作用;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美國只好坐視蔣介石失敗;朝鮮戰爭,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越南戰爭,法國在日內瓦會議上認輸;蘇伊士運河事件,英法對埃及的進攻被制止;蘇聯制止了美國在敘利亞的冒險;蘇聯兩顆人造衛星上天,把美國甩在後面;英國退出亞洲、非洲很大一片土地;荷蘭退出印度尼西亞;法國退出敘利亞、黎巴嫩、摩洛哥、突尼斯等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