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
將革命進行到底(5) |
|
四月二十日,南京政府複電,斷然拒絕接受《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第二天,作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聯名,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⒄ 根據毛澤東和朱德發出的《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由總前委書記鄧小平統一指揮的第二、第三野戰軍(原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在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江陰的千里戰線上,乘風破浪,分三路強渡長江。國民黨長期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頃刻瓦解。 四月二十三日,解放軍佔領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那天下午,「毛主席起床後,手裡拿著《人民日報》號外,從屋裡來到了院落的涼亭裡。他坐在籐椅上,看起報紙來。因為報紙上登的是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消息,所以他看報紙時心情是很高興的。看完報紙,也沒有在院子裡散步,也沒有和任何人交談,他就回到辦公室裡去了。在辦公室裡,又把報紙看了一遍,邊看邊在報紙上畫了一些杠杠和圈圈。」⒅看完報紙,他就給劉伯承、鄧小平寫了賀電,又寫了一首《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兩句詩清楚地表達了毛澤東要把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當人民解放軍南渡長江時,國民黨的總兵力還有二百零四萬人,控制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城市的百分之六十三,土地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三。上海、青島等地還駐有美、英等國的軍艦和海軍陸戰隊。但國民黨軍隊的精銳主力已被殲滅,剩餘的軍隊中只有白崇禧部和西北的馬步芳、馬鴻逵部還有較強的戰鬥力,胡宗南部正由西北向西南撤退。由於人心已去,士氣渙散,已難以組織堅強有力的抵抗。國民黨軍隊和地方實力派中,不少人不願再打內戰,正在醞釀起義。大進軍的形勢十分有利。 為了實現解放全中國的任務,毛澤東經過同中央軍委其他領導人和前線指揮員磋商決定,以第一野戰軍(包括解放太原後的第十八、第十九兩兵團)向西北進軍;第二、第三野戰軍擔負渡江解放京、滬、杭、蘇南、皖南、贛東、浙、閩全省;第四野戰軍先以一個兵團牽制武漢白崇禧集團,保障第二、三野戰軍的渡江,爾後在六、七兩月執行江漢戰役,並完成渡江準備工作,八月渡江。 隨著進軍形勢的勝利發展,特別是上海即將解放,五月二十三日,毛澤東對進軍部署作了新的調整。他在電報中指出:「二野目前任務是準備協助三野對付可能的美國軍事干涉,此項準備是必需的,有此準備即可制止美國的干涉野心,使美國有所畏,而不敢出兵干涉。但在上海、寧波、福建等處被我佔領,並最好由三野以一部兵力協助山東攻佔青島(假如上海佔領後,青島敵軍尚未撤退)以後,美國出兵干涉的可能性就很少了,那時二野就可以西進了。」 根據正在變化的形勢,他在這個電報中分別規定了各野戰軍下一步的進軍目標:第三野戰軍應當迅速準備提早入閩。第二野戰軍應準備在兩個月以後,「以主力或全軍向西進軍,經營川、黔、康」。第四野戰軍現有兩個軍渡江,還有六個軍約在六月上、中旬渡江,「十一月或十二月可能佔領兩廣。」並提出:在佔領廣西之後,四野「應以一部經百色入雲南」。第一野戰軍「年底以前可能佔領蘭州、寧夏、青海,年底或年初準備分兵兩路:一路由彭德懷率領位於西北,並於明春開始經營新疆;一路由賀龍率領經營川北,以便與二野協作解決貴州、四川、西康三省。」⒆七月間,他又決定雲南歸第二野戰軍經營。 對解放臺灣的問題,毛澤東也在考慮中。七月十日,他寫信給周恩來,根據朱德的建議,提出可考慮選派三四百人去蘇聯學習空軍。同時購買飛機一百架左右,連同現有的空軍組成一個攻擊部隊,掩護渡海,準備明年夏季奪取臺灣。⒇ 這樣,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就制定出了一個「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與完整」的戰略規劃。為了實現上述任務,毛澤東又提出一系列具體的作戰指導方針。 第一,「先占城市,後占鄉村」。這是因為,國民黨的殘餘軍事、政治、經濟力量,主要集中在江南和西北、西南的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線上;現在人民解放軍在兵力上已占絕對優勢,只有把進攻的矛頭集中指向各大中城市,才能最快最有效地消滅敵人,加速勝利的到來。 第二,「實行大迂回,大包圍」。在渡江後的大進軍中,國民黨軍隊幾乎是一觸即退,盡力避免作戰,準備在西南重新站住腳跟,進行頑抗,並在不利時將大批軍隊撤往國外。如果他們這個意圖得逞,將給全國解放和新中國的建設帶來不少麻煩。針對這個情況,毛澤東作出大膽而果斷的決定:「我對白崇禧及西南各敵均取大迂回動作,插至敵後,先完成包圍,然後再回打之方針。」(21)並具體指出:「和白部作戰方法」,無論在什麼地方,「均不要採取近距離包圍迂回方法,而應采遠距離包圍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動,即完全不理白部的臨時部署,而遠遠地超過他,佔領他的後方,迫其最後不得不和我作戰。」(22)對原在西北,這時正退據陝南漢中的胡宗南部,毛澤東提出:「為使偽府放心遷往重慶,而不遷往臺灣」,及使胡宗南部不致早日入川起見,「你們暫時似不宜去占漢中」,以便穩住胡宗南。(23)他又指示:「胡宗南部全軍正向四川撤退,並有向昆明撤退消息,蔣介石、何應欽及桂系正在做建都重慶、割據西南夢,而欲消滅胡軍及川、康諸敵,非從南面進軍斷其退路不可。」(24)這種大刀闊斧的遠後方、遠距離的戰略大迂回、大包圍,和在陝南拖住胡宗南部以利全殲的方針,具有遠見卓識和宏大氣魄,是毛澤東殲滅戰思想在戰略進攻階段的重要發展。 第三,利用矛盾,「各個殲滅敵人」。在西北,實行「鉗馬打胡」和「鉗胡打馬」。國民黨在西北的軍事力量,有胡宗南集團和青海、寧夏的馬步芳、馬鴻逵部。胡宗南集團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二馬是地方軍閥,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五月二十日,第一野戰軍解放西安。接著又控制了渭河南北地區。五月二十六日,毛澤東致電第一野戰軍:「依你們現有兵力,可以打胡,不能同時對馬,而欲同時對馬,必須等候十八、十九兩兵團開到或至少一個兵團開到,方有把握,否則無把握。因此,你們應耐心等候三四個星期,不要性急,待十八、十九兩兵團開到,打幾個好仗,即可直取蘭州,基本上解決西北問題。只要胡馬不走,仗是總有打的。」(25)六月中旬,第一野戰軍在運動作戰中擊破了胡宗南和兩馬所部共二十萬人的聯合進攻,解放軍第十八、十九兵團先頭部隊也相繼開到西安、咸陽等地。胡宗南部退至扶風、寶雞、鳳縣地區,二馬退至邠州、長武地區,都想借助對方力量,互為犄角,阻止解放軍進軍甘、寧、青或南下漢中。二十六日,毛澤東致電第一野戰軍,要求他們以部分兵力鉗制兩馬,集中主力採取迅速行動以包圍並殲滅胡宗南部四、五個軍。(26)第二天,他又複電彭德懷指出:如二馬只作小撤退則先打兩馬、後打胡宗南是正確的,但打兩馬比較打胡為費力;如兩馬作大的撤退,距胡部較遠,就實行鉗馬打胡。(27)根據這個方針,第一野戰軍七月中旬在扶風、眉縣地區,殲滅胡宗南部四個軍四萬餘人,取得西進中的關鍵性勝利。 這以後,已遭受嚴重打擊的胡宗南部退守佛坪、鳳縣及隴南地區,二馬退至平涼地區,胡、馬兩部已經遠離。七月二十三日,毛澤東批准彭德懷實行「鉗胡打馬」的計劃。八月二十六日,解放蘭州,殲滅馬步芳部主力二萬七千多人。九月二十三日,解放銀川,馬鴻逵部全部覆滅。 第四,在採行戰鬥方式的同時,「尚須兼取政治方式去解決」。毛澤東在《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中已要求人民解放軍:「向任何國民黨地方政府和地方軍事集團宣佈國內和平協定的最後修正案。對於凡願停止戰爭、用和平方法解決問題者,你們即可照此最後修正案的大意和他們簽訂地方性的協定。」(28) ⒄《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451頁。 ⒅閻長林:《在大決戰的日子裡》,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81頁。 ⒆中央軍委致總前委,劉張李,粟張,並告林羅,彭賀電,1949年5月23日。 ⒇毛澤東致周恩來信,1949年7月10日。 (21)中央軍委致鄧張李,並告林鄧譚電,1949年9月12日。 (22)中央軍委致林鄧蕭,並告劉張李電,1949年7月16日。 (23)毛澤東致彭德懷電,1949年6月27日。 (24)中央軍委致總前委,劉張李,粟張,並告林羅,彭賀電,1949年5月23日。 (25)中央軍委致彭張趙電,1949年5月26日。 (26)中央軍委致彭張趙電,1949年6月26日。 (27)毛澤東致彭德懷電,1949年6月27日。 (28)《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451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