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轉入戰略進攻(2)


  第一,將陳謝集團的進軍方向從西進陝北改為渡河南下,挺進豫西:「為著協助陝甘寧擊破胡宗南系統,同時協助劉鄧經略中原,決將陳謝縱隊使用方向改為渡河南進」,首先攻佔隴海路潼關、洛陽、鄭州段,爾後向豫西、陝南、鄂北進擊,創建鄂豫陝邊區根據地,作為奪取大西北之一翼。⑧

  第二,劉鄧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在略事休整後,下決心不要後方,大踏步南下,千里躍進大別山:「除掃清過路小敵及民團外,不打隴海,不打新黃河以東,亦不打平漢路,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佔領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向我進攻,打運動戰。」⑨

  第三,華東野戰軍出魯南、魯西的五個縱隊在華野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揮下,就勢進入魯西南;另由陳毅、粟裕指揮一個縱隊及特種兵縱隊主力由魯北南渡黃河,會同陳唐五個縱隊組成華東野戰軍外線(西線)兵團,首先在魯西南掩護劉鄧軍躍進大別山,然後挺進豫皖邊區,在黃河以南、淮河以北、運河以西、平漢以東的廣大地域內往來擊敵,逐步將魯西南、豫皖蘇兩區創造成有利戰場及支援劉鄧之後方。華東野戰軍的另外三個縱隊及由膠東地方武裝剛組成的一個縱隊組成東線(內線)兵團,在譚震林、許世友指揮下擔任保衛膠東解放區、鉗制山東戰場國民黨軍之任務。

  第四,西北野戰軍仍然獨立在陝北戰場堅持內線作戰,鉗制並逐步削弱胡宗南集團,並為自己今後轉入外線作戰創造條件。

  這樣,在南線最終形成了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中央突破,挺進中原,彭習、許譚兩軍分別在陝北、山東兩翼鉗制胡宗南集團和進攻膠東的範漢傑集團的戰略佈局。

  我們再把眼光轉到北線的東北戰場和晉察冀戰場,毛澤東也多次作了規劃。

  毛澤東一直認為,華北、東北是一個整體,兩區軍隊的基本任務,就是奪取長春、北寧兩鐵路線和長春、瀋陽、北平、天津四城。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日,東北民主聯軍正在發動夏季攻勢,之際,毛澤東指出:「奪取兩路四城必須準備的條件有三:你們已在北滿建立了強大根據地,解決了第一個條件;現在正向南滿作戰,估計不要很久即可解決第二個條件,建立強大的南滿根據地;第三步還要解決冀熱遼地區的根據地問題。」⑩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構想,他要求華北部隊:在為配合東北夏季攻勢而發起的青(縣)(縣)戰役結束後,主力應出擊平津間和平保(定)間,「往來機動,尋殲敵之正規部隊」。⑾在東北夏季攻勢勝利結束後,毛澤東又告訴東北部隊準備在八、九月間發動新攻勢,以四個月到六個月時間佔領中長、北甯兩路之大部,相機奪取長春、四平、遼陽、錦州等城,並準備在一九四八年春配合晉察冀、晉綏兩區進攻平綏路。毛澤東還特別指出了解決北線之敵的任務,「應以東北我軍為主力,五台(引者注:即晉察冀)、晉綏為輔」去完成。⑿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是從一九四七年七月開始的。它以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挺進中原、開創新的中原解放區為主要戰略重心,分別在南線和北線逐步展開。

  在南線,一九四七年六月底,劉鄧大軍十二萬人出敵意外地南渡黃河,轉戰魯西南,殲敵九個半旅。緊接著,突然在八月中旬向南越過隴海鐵路,穿過遍地泥淖的黃泛區,在國民黨重兵堵截追擊下,搶渡沙河、汝河、淮河,在八月下旬進入長江北邊的大別山區,實施戰略展開,創建鄂豫皖邊根據地。

  一九四七年八月下旬,陳謝大軍(四縱、九縱及三十八軍)從晉南南渡黃河,切斷隴海鐵路,進軍陝南、豫西,實施戰略展開,創建豫陝鄂邊根據地。

  一九四七年九月上中旬,陳粟大軍(華野外線兵團)在魯西南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整編師,接著在九月下旬分路越隴海鐵路南下,在豫皖蘇邊實施戰略展開,創建根據地。

  三路大軍在廣闊的中原地區完成戰略展開後,一面大力掃蕩土雜武裝,發動群眾,建立地方武裝,建立政權,一面適機集中兵力打中等規模之仗,歷經高山鋪戰役、大別山反「清剿」、隴海路平漢路破擊戰、洛陽戰役、宛西戰役等,到一九四八年五月,勝利地完成了創建、鞏固擁有三千萬人口的新的中原解放區的戰略任務。毛澤東在一九四八年三月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言人起草的《評西北大捷兼評解放軍的新式整軍運動》一文中,對中原三軍的作戰作了高度的評價,指出:「我劉鄧、陳粟、陳謝三路野戰大軍,從去年夏秋起渡河南進,縱橫馳騁于江淮河漢之間,殲滅大量敵人,調動和吸引蔣軍南線全部兵力一百六十多個旅中約九十個旅左右于自己的周圍,迫使蔣軍處於被動地位,起了決定性的戰略作用,獲得全國人民的稱讚。」⒀

  擔任右翼鉗制國民黨胡宗南軍任務的彭習西北野戰軍,一九四七年八月在沙家店戰役中殲滅胡宗南集團三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三十六師六千多人。這是西北野戰軍轉入戰略反攻的轉折點。沙家店戰役進行時,毛澤東就在離戰場只有二十裡的梁家岔。炮聲一打響,他就興奮地說:「好!我看這回胡宗南怎麼交代!」戰鬥一結束,他來到西北野戰軍司令部,高興地說:「胡宗南是個沒有本事的人,陰險惡毒,志大才疏。他那麼多軍隊,打我們沒一點辦法!我們打了這麼多次,就沒有吃過敗仗。他的本事,就是按我們想的行動。」「那有什麼辦法?我們哪樣想,他就那樣辦,當然要吃虧了。」他又說:「沙家店一戰,把敵人的囂張氣焰完全打掉了!形勢對我們非常有利,我們要找機會再打幾個這樣漂亮的勝仗,到那時候,陝北的敵人就沒有立足之地了。」⒁

  擔任左翼鉗制山東國民黨軍的許譚軍(華東野戰軍內線兵團)歷經膠東保衛戰、膠濟路西中段戰役,不但完成了鉗制範漢傑兵團的任務,而且在戰略反攻和進攻中攻佔周村、濰縣,迫使在山東的國民黨軍隊縮據在濟南、兗州、青島、臨沂等幾個孤立據點之內。

  在北線,從一九四七年九月到一九四八年三月,東北民主聯軍連續發動了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殲滅國民黨軍隊二十多萬,收復縣以上城市三十三座,把國民黨軍隊壓縮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狹小地區內,為下一步全殲東北國民黨軍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形勢。同一期間,晉察冀野戰軍首先在平漢線發動攻勢,舉行了清風店、石家莊兩次戰役,攻克河北重鎮石家莊,完全控制了平漢鐵路保定以南段,使晉冀魯豫、晉察冀兩大解放區聯成一片。接著又轉移攻勢,出擊綏東、察南的國民黨軍隊,截斷了平綏鐵路;留置內線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分及廣大地方武裝,先後攻佔運城、臨汾,使山西閻錫山部縮據在晉中、太原及其附近地區,完全處於守勢。

  毛澤東關於戰略進攻的一系列構想,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後的十個月中全部變成了現實。一九四七年年底,毛澤東高興地宣佈:「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⒂

  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取得的這些重大勝利,都是毛澤東在轉戰陝北那種極端艱苦而險惡的環境中指揮的。那時,周恩來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許多重大戰略決策由他們兩人商議後就付諸實施了。後來,周恩來曾說過: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裡,指揮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隨著戰略進攻號角的吹響,直接奪取全國政權的任務,已擺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面前。形勢的發展,促使毛澤東除繼續指揮人民解放軍的作戰外,必須進一步思考和研究建設新中國有關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問題。

  還在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毛澤東在陝北靖邊縣小河村主持召開了一次中共中央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周恩來、任弼時,有中央部門和西北地區領導人陸定一、楊尚昆、彭德懷、賀龍、習仲勳、賈拓夫、張宗遜、馬明方、王震、張經武,還有從晉南前線趕來的陳賡。會議在院子裡臨時搭的涼棚下舉行。在緊張的戰爭環境中,能有這樣多負責人集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這次會議通常被稱為「小河會議」。

  小河村座落在靖邊縣城東南約三十多公里的地方,依山傍水,綠樹掩映,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小山村。但它的周圍卻是動盪不定的戰爭環境。只是在一個多月前,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撤離延安後,幾經輾轉,曾在六月九日從王家灣冒著大雨遷移到這個村子。兩天后,國民黨軍隊又從王家灣向這個村子撲來,離村只有十來裡,毛澤東不得不率中央機關離開小河村向西北方向的小山村天賜灣轉移。這次轉移十分艱險。部隊還沒有出村,一陣霹靂電閃,大雨又下起來。小河水暴漲,把原有的小橋也沖走了,只能臨時趕搭浮橋。這時天已完全黑下來,敵人就在鄰近,隊伍不能有一點亮光和聲音,只能在大雨中摸黑從羊腸小道爬上山頂。第二天清晨到達在山梁上的天賜灣。這是一個只有二十幾戶人家的小村,毛澤東、周恩來等擠在一間小窯洞裡住,很多隨從人員只能在外露宿。一星期之後,六月十七日,他們在形勢稍見緩和後又回到小河村。這以後沒有幾天,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開始進入第二個年頭。全國性的戰略大進攻就要開始了。小河會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召開的。

  小河會議上,由毛澤東第一個講話。

  他先告訴大家,原來計劃把陳賡的第四縱隊調到陝北來,同西北部隊集中作戰。前天中央幾個同志同彭總、陳賡在一起又作了一次研究,考慮到西北的糧食困難,又考慮到陳賡率部南進豫西、陝南更有利於從外線鉗制胡宗南軍和配合劉鄧軍出中原,因此,決定陳賡率部南渡黃河作戰。這樣一來,陝北戰場只能依靠彭總獨力作戰,今年只能削弱胡宗南,到明年七月可以造成消滅他的條件。邊區在軍事上和財政上主要都依靠晉綏,今後更加如此,因為戰爭使陝甘寧邊區的地方和人口縮小了。現在決定晉綏、陝甘寧兩區合併,由賀龍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的資格統一指揮,解決統一後方、精簡節約、地方工作三個問題。

  接著,毛澤東提出了一個他考慮了很久的問題。他說:對蔣介石的鬥爭,計劃用五年來解決,從過去這一年的作戰成績來看,是有可能的。在政治上蔣介石也已更加孤立,更加眾叛親離。我們說五年,用不著公開宣佈,還是要作長期準備,準備用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

  他把加強統一戰線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提出來。毛澤東認為,黨內有些同志存在著一種錯誤的看法,以為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社會基礎不如抗日戰爭時期那樣廣泛了。針對這種錯誤看法,毛澤東說:日本投降後,我們同蔣介石進行了和平談判,這是必要的。雖然沒有達到政治解決問題的目的,但確實教育爭取了群眾,擴大了統一戰線。現在統一戰線的成分有了變化。減少了一部分,增加了一部分。減少的是解放區的地主,因為現在我們要進行土地改革。但是南方的地主卻因為徵兵征糧首先同蔣介石鬧翻,同我們還沒有決裂。增加的是中間派,這些人在抗戰時期更加相信蔣介石,現在和我們共同抵抗蔣介石,這是十年內戰時期所沒有的。堅持土地改革不至於嚇跑民族資本家;但如果不堅持土地改革,勢必喪失了農民,喪失了戰爭,最後也會喪失民族資本家。土地改革應採取平分的方針,地主不要多分,但不能不分。在城市中,我們是打倒官僚資本而保護民族工商業。⒃

  ⑧ 中央軍委致劉鄧,徐滕薄王,鄭李,謝韓電,1947年7月19日。
  ⑨ 中央軍委致劉鄧,陳粟譚,華東局電,1947年7月23日。
  ⑩ 毛澤東致林高並告朱劉電,1947年5月20日。
  ⑾中央軍委致朱劉聶,並轉楊羅耿電,1947年6月19日。
  ⑿毛澤東致林羅高電,1947年7月10日。
  ⒀《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93頁。
  ⒁閻長林:《警衛毛澤東紀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167、169、170頁。
  ⒂《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43、1244頁。
  ⒃毛澤東在小河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47年7月21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