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奠基西北(3)


  會議進入討論政治問題時,毛澤東作了主題發言。討論中,對民族資產階級有沒有可能抗日的問題,產生了爭論。毛澤東發言中提出,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入侵華北,中華民族面臨危亡關頭,不僅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要求抗日,民族資產階級也有參加抗日的可能,我們應當聯合他們抗日。博古發言仍引經據典地論證「中間勢力是最危險的」,反對聯合民族資產階級抗日,說這是背離馬克思主義的。毛澤東在第二天再次發言,指出:半殖民地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它具有兩重性,在亡國滅種關頭有參加抗日的可能,甚至連大資產階級營壘也有分化的可能;「福建事變」失策,就在於套用「中間勢力是最危險的」這一理論。我是根據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和基本立場來分析中國問題,提出聯合民族資產階級抗日的。⑾他還憤激地說:「難道這樣做,就是對祖宗不忠?對祖宗不孝嗎?」博古啞口無言,往床上一躺不說了,⑿毛澤東在討論過程中明確地提出:「我們要從關門主義中解放出來」,⒀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張聞天等多數人贊成毛澤東的主張。經過認真討論,最後統一了認識。

  十二月二十五日,會議通過了由張聞天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決議指出:「目前政治形勢已經起了一個基本上的變化」,「黨的策略路線,是在發動、團聚與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主要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與賣國賊頭子蔣介石。」確定要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明確地指出:「在目前說來,『左』的關門主義,是黨內主要危險。」

  瓦窯堡會議是從十年內戰到抗日戰爭的偉大轉變時期中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它表明黨中央克服了長征前一段時期內「左」傾冒險主義、關門主義的指導思想,不失時機地制訂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使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將要到來時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它也表明,中國共產黨在總結革命中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已經成熟起來,能夠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來貫徹共產國際決議,創造性地進行工作。

  瓦窯堡會議結束後,毛澤東在繼續抓緊對東北軍、第十七路軍的上層統一戰線工作的同時,把主要力量放在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東征山西上。

  為什麼中央紅軍主力剛到陝北才兩三個月就要出師東征呢?這個問題在中共中央內部是有爭論的:一個是鞏固和發展的關係,還有一個是應該朝哪個方向發展。一九三六年一月十七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作報告提出:抗日運動高漲和陝北地貧、人窮、兵員缺的特定環境,不能一般地採取以鞏固求發展,而是要以發展求鞏固。我們要擴大抗日力量及主力紅軍。我們向南、向西、向西北的文章不好做,只有向東。「我們要下極大決心到山西」,「山西的發展,對陝北有極大幫助」。我們的軍事基本方針是穩打穩紮,背靠蘇區建立根據地,爭得東渡黃河的來往自由。⒁會議決定:紅軍東征時中央政治局隨軍行動,彭德懷、張浩參加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陝北由周恩來、博古、鄧發組成中央局,以周恩來為書記,主持後方工作。

  會後,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簽署命令,要求主力紅軍即刻出發,打到山西去,開通抗日前進道路。各路紅軍立刻奉命秘密行動起來。

  毛澤東從瓦窯堡出發,經過延川到達延長縣縣城。一月底,他在這裡主持召開軍委擴大會議並作了報告,進一步闡述了發展和鞏固的關係,以解除一些幹部中存在的擔心紅軍主力東征會影響陝甘根據地鞏固的顧慮,也批評了李德所說東征是「想挑起日蘇戰爭」的錯誤觀點。這次會議進一步統一了思想,加快了東征的戰備步伐。

  這時,恰好下了一場大雪,毛澤東心情極好,作了一首詞——《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在渡河作戰的準備工作中,毛澤東覺得原定出發的力量還不夠,軍力還須更加集中。二月十七日,他和張聞天、彭德懷致電留在後方的周恩來,提出:「不論從戰略上,從戰役上,從消滅山西敵人上,從消滅陝北敵人上,均須集中全力爭取東面勝利。」要求紅二十八軍主力東移到吳堡附近,第一步乘國民黨晉綏軍第七十二師撤退時,肅清這一帶的殘敵;第二步相機渡河。他們還建議周恩來暫移清澗縣委駐地,指揮部隊,爭取群眾,以保持東西兩岸前後方的運輸和渡河點。⒂

  二月十八日,毛澤東出席紅一方面軍團以上幹部會議,作了關於東征形勢與任務的報告,強調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東渡黃河。隨即同彭德懷發佈了紅一方面軍東征作戰命令。

  從二月十八日晚八時開始,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分別從陝西省綏德縣溝口、清澗縣河口等地強渡黃河,一舉突破閻錫山晉綏軍的防線,佔領了山西境內三交、留譽、義牒等鄉鎮。到二十三日,已控制寬五十公里、縱深三十五公里的地區,並包圍了石樓縣城。到二十五日,已消滅、擊潰晉綏軍五個團,繳獲槍支八百多,俘虜一千二百餘人。

  毛澤東在二十三日到達距石樓縣城二十公里的張家塔,致電十五軍團:「石樓為東征戰略要地,須盡一切方法奪取之。」第二天,他和彭德懷會合,下達方面軍訓令:我方面軍已勝利渡過黃河,完成東征戰略的第一步任務;方面軍有堅決粉碎敵人援兵之任務,儘快爭取居民群眾與紅軍一致,集中兵力消滅敵軍一路至兩路,取得在山西發展抗日根據地之有利條件,完成東征計劃第二步任務。同時,他和張聞天、彭德懷急電周恩來:「請到前線催促紅二十八軍主力東調,如能及早趕到,定能奪取被晉綏軍佔領的吳堡、佳縣、神府許多地方,而且直接援助了主力」。劉志丹、宋任窮奉命率領紅二十八軍向東,趁晉綏軍四個步兵旅回援山西的機會,恢復了一度被他們佔領的大片區域,鞏固了陝北根據地的東部地區。

  閻錫山對紅軍神速地突破黃河天險,十分驚慌,立即調集十四個旅的兵力,編成四個縱隊,從北、東、南三個方面,準備向紅一方面軍發起反擊。

  毛澤東一過河,就部署方面軍下一步的行動。三月八日,他在交口縣大麥郊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分析了形勢,調整了作戰部署,決定在呂梁山地區集中兵力重創晉綏軍。十日至十三日,方面軍主力在呂梁山區先後擊退晉綏軍四個縱隊的第一次反擊。其中,在孝義兌九峪地區,擊潰閻錫山部的第二、第三縱隊十四個團。這就為紅軍向前挺進打開了通道。

  為了擴大紅軍東征的政治影響,宣傳紅軍的抗日主張和有關政策,毛澤東和彭德懷聯名發佈《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佈告》,號召一切愛國志士與紅軍聯合一致抗日。並指出,紅軍東征的目的是為了抗日,紅軍保護愛國運動,保護革命人民,保護工農利益,保護知識分子,保護工商業。⒃

  東渡後初戰告捷,怎樣進一步發展勝利,擴大戰果,創立河東根據地?毛澤東在大麥郊召開紅一方面軍的團以上幹部會議,對下一階段的行動作了部署。會議決定,以紅一軍團並指揮第八十一師為一路,後來稱為右路軍,擔任主攻,向霍縣出擊,再沿汾河和同蒲鐵路南下作戰,伺機向晉東南發展;以紅十五軍團兩個主力師為一路,後來稱為左路軍,向靈石佯攻,掩護主攻部隊的南下行動;以方面軍直屬隊和黃河遊擊師等部統歸方面軍參謀長葉劍英指揮,後來稱為中路軍,鞏固現有佔領區,保護黃河渡口和後方聯絡線。各路部隊從三月中旬開始南下和北上。

  這時,紅一方面軍的下一步行動已經作了部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已初見成效,陝北根據地形勢已經好轉,而且共產國際七大決議的文件已經到達,有必要對前一段工作進行總結,明確下一階段的任務。毛澤東和張聞天等商定,在前方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

  從三月二十日至二十七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先後在孝義縣大麥郊、隰縣石口和石樓縣羅村、四江村舉行,通常稱為晉西會議。

  會議由張聞天主持,並作了傳達共產國際七大決議案的報告。毛澤東在發言時強調:瓦窯堡會議決議是合乎共產國際七大決議案的,會後的中央工作是與國際決議一致的,事實上已經打開了新局面。他說:中國共產黨要站在民族解放戰爭的最前列,集中力量反對主要敵人。「中國人的事要自己幹,相信自己」。他提出:「一,相信自己。二,不要朋友是不對的。」我們的任務,要利用每一分鐘來爭取最大多數。⒄

  ⑾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上),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374、375頁。
  ⑿郭洪濤:《迎接毛澤東到陝北》,《說不盡的毛澤東》(下),中央文獻出版社、遼寧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371頁。
  ⒀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記錄,1935年12月17—25日。
  ⒁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報告記錄,1936年1月17日。
  ⒂毛澤東、張聞天、彭德懷給周恩來的電報,1936年2月17日。
  ⒃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佈告,1936年3月10日。
  ⒄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36年3月23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